【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紐約新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積極地想處理紐約市托兒所名額不足的問題;在他新的旗艦計畫之下,紐約最富有的一群人將要為紐約部分年幼人口付錢。 增托兒所名額 兩黨都支持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白思豪擬對那些年薪超過50萬美元(約新台幣1,500萬元)者課稅,將稅款用於紐約市4歲兒童的全天班托兒所費用。美國托兒所(pre-school)為非正規課程,幼稚園(kindergarten)開始為正規課程。 日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了托兒所教育的重要性,鼓勵30州籌措經費設置更多托兒所,並承諾將聯合政界領袖、商業界及慈善家共同倡議,讓全美的托兒所教育能更為普及。 「研究顯示,我們對孩童人生所能做的最好投資,就是高品質的早期教育。」歐巴馬表示。 「幼稚園學前教育普及化」(Universal pre-K)已成為美國政界熱門議題。地方新聞網上時常可以看見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的政客倚在小小嬰兒椅旁的照片。 美國教育部長鄧肯(Arne Duncan)時常於推特上推文支持這項計畫,共和黨人也表示支持。政治評論家指出,「幼稚園學前教育普及化」是受到跨黨派歡迎的議題,對女性選民來說更是如此。 德州的聖安東尼歐市(San Antonio)便採用一項地方銷售稅來補助托兒所名額。西雅圖也有一項要讓每位兒童都能就讀托兒所的計畫。美國西岸加州的民主黨議員則將此議題視為優先,要以規模達10億美元(約新台幣3百億元)的經費,為所有4歲兒童提供托兒所名額。 各界預估,此舉的利益不僅只有兒童學習上的成就。加州於今年1月開始推動的計畫,聲稱改善早期教育將能減少兒童後來的犯罪率,將該州的監獄人數減少1萬3千人。 有助減少社會問題在增加學前教育名額的討論中,支持者最常提出的論述就是,這能在正規國教開始前先弭平一些貧富學生間的鴻溝。 在紐約市,富人通常會選擇菁英私立學校的托兒所課程,學費一年就超過3萬美元(約新台幣90萬元)。但是,於此同時卻有數以萬計的家庭連公立托兒所的名額都搶不到。白思豪表示,他想要終結這樣的「雙城記」。 托兒所教育普及化意指,要在這個兒童最有機會受到影響的年紀,提供貧富兩者更公平的競爭條件。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赫克曼(James Heckman)曾計算過,每多花1美元在托兒所教育上,就會有7美元的回報。 他表示,讓弱勢家庭子女在人生前5年進入托兒所就讀,將能減少「健康狀況不佳、中輟率高、貧窮及犯罪」這些狀況。長期來看,每名接受學前教育的兒童將能夠省下4萬8千美元(約新台幣145萬6千元)公共支出。 赫克曼表示,童年早期是大腦快速發展的階段,這段期間提供的支持最為顯著,也是兒童最能被培養為「具生產力公民」的階段。他認為,投資於童年早期是強化經濟的一個方式。 紐澤西一項學前教育計畫的成果證實了上述看法。紐澤西在31個貧困區域,提供所有3、4歲學生托兒所教育。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為全國早期教育研究中心(NIEER)進行的研究發現,兒童離開托兒所7年後,在語言、識字及數學能力上仍舊受托兒所教導所惠。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資助了早期教育的部分經費,表示那些曾接受過托兒所教育的兒童,在15歲時的程度比平均程度好了一年。 但是,OECD的史萊克(Andreas Schleicher)表示,托兒所教育普及化雖然是好點子,但對美國教育的弱點來說並非靈丹妙藥。 「與國際相比,美國初等教育表現得很好,中學階段就表現普通,到了高中卻表現得很糟。」施樂奇表示:「換句話說,與其他國家相比時,美國教育制度在兒童年齡增長時所給予的價值較少;這並非修正托兒所較育就能挽救的。」 反對者:應直接資助貧困家庭此外,也有其他反對聲音,對把托兒所教育視為教育靈藥有所保留。 智庫布魯金斯機構(Brookings Institution) 布朗教育政策中心主任懷特賀斯特(Grover Whitehurst)曾警告,大眾在托兒所教育普及化一事,熱忱先行於證據許多。 他曾指出,不同形態的托兒所教育會對學生表現造成各種不同的效果,政策制定者若將其優勢一概而論,那就是「信心無限上綱」。他質疑,為何不對那些最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托兒所入學資助,而是追求托兒所教育普及化。 而那些倡議要提供更多托兒所教育的人士強調,美國在國際教育水準評量上落後了一大截。在大多數西方工業化國家,兒童進入托兒所就讀的比例較高。這些計畫通常是由中央贊助,然而美國的計畫則是由地方單位個別籌措。 舉例而言,英國所有3、4歲兒童都能免費進入托兒中心,但非全天候托兒。芬蘭幾乎所有6歲的屆齡兒童都會就讀托兒所,芬蘭的正式教育由7歲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