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雷驤.Pocket Watch】以畫像當底片,將城市風情片片拼湊、凝聚生活原味,生命風貌即在此刻現形!! 金庸之最,獨有茶館領銜金字招牌;茶館已開,敬邀四方豪傑仗劍前來!各位看倌請來欣賞【金庸茶館電子報】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6/05 第4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專利評析 中國想打造IC一條龍幹掉台灣?資金、技術、專利挑戰多
   
法規訴訟 公司可合法監聽你!營業秘密犯罪監聽今年6月啟動
   
深入報導 隨機殺人魔 沒朋友+沒工作+低收入...可能是高風險族群
   
研發創新 中、美頁岩氣開發如火如荼 台灣石化業因應之道
   
智財管理 失落十五年!上市企業越賺越多、勞工薪資卻漸凍
   
 
中國想打造IC一條龍幹掉台灣?資金、技術、專利挑戰多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中國積體電路產業近年來突飛猛進,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積體電路消費市場,2015年銷售額將突破人民幣3,000億元。但看似風光的背後,中國IC產業卻潛藏著各種發展危機:製程技術至少落後先進國家兩個世代,IC過度依賴進口,2013年進口金額甚至超過原油、資金投入不足導致惡性循環、甚至本土專利把持在外資手中。另一方面,台灣IC產業將在今年邁向二兆產業,面對中國政府急於打造真正屬於自有的IC產業鏈,身為主要進口來源的台廠,是否該感到戒慎恐懼?

過去十年來,全球積體電路市場重心逐漸由歐美轉向亞洲,2001年全球積體電路市場由北美、歐洲、日本、亞太四分天下,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積體電路消費市場。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4年第一季中國積體電路產業銷售額為587.5億元,比2013年成長13.4%。IC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分別對應為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目前封裝測試銷售占比仍超過四成(43.34%),IC設計居次(30.5%),再來才是晶片製造(26.16%)。不過,在智慧手機、IC卡等中國內需市場快速增長帶動下,IC設計業的成長力道仍舊最強勁,比去年同期成長高達28.1%。預計到2015年,中國積體電路產業銷售額將突破3,000億元。

表一、2014年Q1中國積體電路產業銷售統計
類別 銷售額

(單位:人民幣/億元)

占比 與去年同期成長率
IC設計 179.2 30.50% 28.1%
晶片製造 153.7 26.16% 4.5%
封裝測試 254.6 43.34% 10.1%
總計 587.5   13.4%
資料來源: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CSIA)

從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情況來看,IC設計業與晶圓製造業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中國目前只有在半導體設備與材料方面略勝台灣,其餘IC產業上下游仍然落後,因此才需要建立起更完整的產業鏈提升競爭力。

圖一、2006∼2012年中國體電路產業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CSIA)《2013年版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狀況報告》

中國投入千億基金規模 企圖打造IC一條龍

過去十多年,中國政府多是透過減稅、專案補貼等方式扶持IC產業,但IC產業整體技術發展仍然長期落後,因此這次中國政府調整作法,不再全面性的補貼整個產業,而是改採市場化運作模式,以股權投資的方式,由基金公司挑選優質企業進行投資。

IC產業是一個需要投入高資本的產業,但目前中國積體電路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不利產業發展與對外競爭,因此規模領先的企業較容易獲得中央產業基金的青睞。早在去年11月,大陸政府就已經確定推出IC產業的扶持政策,重點扶持對象包括晶片設計、晶圓製造、晶片封裝和上游生產設備領域的龍頭企業。

而在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通過了IC產業扶持政策,除了工信部主導成立一個幾百億的積體電路產業基金,各省市也將以北京市去年底成立的IC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為範本,成立自己的股權投資基金,預計發展基金總規模將達人民幣6,000億元,遠高於先前市場預期的1,000億元規模。如果基金順利落實,將超越過去十年整個中國IC產業的投入!

中國政府的如意算盤,正是以政策力量帶動社會資本,若以投入金額的五到八倍來計算,樂觀估計未來五到十年將會有3萬億到5萬億元資金投入到IC產業中。而中國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策略是在2020年扶植一家全球前三大的晶圓代工廠商,隨著TD-LTE牌照的開放,也將為中國晶圓代工廠帶來新一輪機會。

雖說如此,但IC導體是一個上下游緊密結合的行業,中國若真要發展完整的IC產業鏈,必須各個環節整體提升,這也是目前中國IC產業最大的難題所在。

困境1:IC過度仰賴進口 2013年首次超越原油成為進口金額最大商品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13年中國積體電路晶片進口額為2,322億美元,比去年成長20%之外,居然比原油一年進口2,196億美元還要高!2013年中國IC的貿易逆差為1,441億美元,比2012年又增加了50億美元,連續第四年擴大逆差,預計今年貿易逆差將會接近1,500億美元。

表二、2013年中國積體電路進出口
項目 金額 

(單位:億美元)

成長率
進口 2,322 20%
出口 880 63%
進出口總值 3199 29%
貿易逆差 1,441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進口逆差嚴重 IC主要進口來源為台灣

再看進口來源,台灣地區是中國IC進口的最主要來源(詳見北美智權報:《中國大陸IC進口量大 台灣廠商機會多》之報導),也是兩岸間產生貿易逆差的主要商品。根據大陸海關估計,2013年從台灣進口到大陸的總金額為722億美元,占所有進口總值的31%;去年進口逆差為646億美元,比起2012年的440億美元,又大幅增加了206億美元!

除了台灣,中國大陸進口IC還依賴韓國、馬來西亞,2013年進口額為476億美元和290億美元,分別以20%和12%的份額列第二、三位,其他進口來源國還有美國、日本、新加坡、菲律賓等。

從長期的趨勢來看,根據工信部統計,2001年∼2012年,中國IC無論是產量或銷售額的年均增長率均超過20%,積體電路產業規模也從2001年不足全球總規模的2%,提高到2012年的10%。但是扣除接受境外委託代工的銷售額,中國IC市場的國內實際自給率還不足10%,廣大的內需還是嚴重依靠進口,並未發生實質性改變。

由此可見,中國IC產業雖然看似兩位數高成長,但依然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相關產品,其中更包括會影響國家安全的核心半導體晶片,難怪會引起中國政府高度重視!

困境2:技術世代差、先進製程追不上

目前國際積體電路核心技術仍掌握在跨國IT巨頭手中,大量產品需要出口到海外再設計、再加工,造成90%的國內積體電路產品用於出口,而國內市場所需產品(如CPU、嵌入式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等)80%需要進口,可見中國大陸在積體電路產業的技術創新明顯不足。

從中國IC產業結構的分佈,也可以看到技術發展上的困境。一般來說,IC設計的平均毛利率約60%,晶圓製造平均毛利率35%,而封裝測試的平均毛利率僅為25%左右。從整個產業鏈來看,中國遍及半片江山的封裝測試企業,卻是IC產業中毛利率最低的,利潤遠不及需要大量依靠進口的IC設計與晶圓製造業。

為什麼中國會產生出這樣的IC產業結構?因為中國IC需求量大,但本土公司的產能、銷售額及技術都遠落後於國際,只能先投入技術及資金門檻都比較低的下游封測,這是中國IC產業的痛處。

檢視目前全球晶圓代工業者在28奈米製程上的技術能力,台積電已從高效能行動製程(HPM)轉向高介電金屬閘極(HKMG),28奈米85%主力在28奈米HKMG(包含HP/HPL/HPM/HPC等),明年將產出16奈米,持續穩坐全球晶圓代工產業龍頭霸主,短期內三星電子及英特爾也追不上台積電。至於美國Global Foundries,也還在致力於穩定28奈米HPM製程良率,預期最快2014年下半有機會傳出佳音;更別說中芯國際,40奈米才完成量產不久,剛要進入28奈米製程世代,想要追上成長及獲利空間更大的28奈米HPM製程市場,至少還需要1至2年的努力才行。

表三、台積電與中芯國際2013年營運比較
項目 台積電 中芯國際
營收 198.5億美元 19.73億美元
成長率 17% 28%
資本投入 9.7億美元 0.8億美元
製程世代 20奈米 28奈米
全球晶圓代工市占率 46.81% 4.60%
全球晶圓代工排名 1 5
資料來源:IC Insights

雖然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下,美國IC設計巨頭高通公司計畫向中芯投產28奈米製程,可讓中芯國際省略很多學習曲線,但中芯目前28奈米製程技術不僅連HKMG、HPM的層次都還達不到,產能佈建上也完全無法滿足高通旗下任何一個晶片的需求,市場估計中芯真要能拿到高通28奈米製程訂單,最快大概也要等到2015年,但外界質疑的是,屆時高通是否仍需大量28奈米製程產能呢?

截至2012年,中國大陸投入營運的晶圓生產線有56條,其中有6條12吋晶片生產線、8吋生產線15條、6吋生產線12條、5吋生產線9條、4吋生產線14條。從數量分佈上看,6吋以下生產線仍佔據相當比重,但8吋生產線數量也在迅速增加,並成為晶片生產的主流。雖然近年來中國積體電路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但晶片製造技術仍落後達兩個世代,預估2015年時,中國大陸IC設計技術水準才能達到22/20奈米。

比起相對落後的製程技術,IC設計水準近年則有比較明顯的提升,2012年設計能力在0.25微米以下的IC公司已接近45%,另外已有11.8%設計能力達到90奈米水準,中低檔技術水準的IC設計公司數量正在減少中。

困境3:資金投入不足 制約IC產業發展規模

IC產業屬於技術和資金雙密集型產業,在半導體製程升級速度已經放緩的情況下,資金的重要性相對提升,一條晶圓生產線就要投入百億美元,想要打敗對手,願意投入多少資本更是競爭力的展現。

根據工信部資料顯示,在2008到2013這六年間,中國投入於積體電路行業的固定資產總量約400億美元,反觀英特爾(Intel)光是2013年一年的投資金額就達130億美元,台積電也投資97億美元。拓墣產業研究所就曾指出,缺乏高水準大規模的積體電路生產線,為大陸的積體電路設計、裝備材料、工藝、資源組織等各方面帶來了發展制約和侷限,讓大陸積體電路產業「舉步維艱」。

圖二、2008∼2013年年中國積體電路產業投資情況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62/n15918284.files/n15918199.jpg

資料來源:中國工信部《2013年積體電路行業發展回顧及展望》

其中,晶圓代工是典型的資金密集產業,投入的資金規模將決定產能,中國晶圓製造龍頭中芯國際2014年預計投入10億美元,與台積電投入的103億美元規模相比,兩者相差近十倍,因此中國晶圓代工業多年來難以取得優勢。過去中國在積體電路這塊產業的資金投入不夠穩定且持續,若無法加速投入資金的腳步,將與國際企業差距進一步拉大。

困境4:專利掌握於外資手中 成為阻礙中國發展本土IC產業屏障

自2001年開始,中國積體電路(當地稱「集成電路」)專利公開/公告量逐年遞增,2012年達到45,731件,說明積體電路領域內的技術創新仍然非常活躍,中國IC領域的主要的專利權人包括華為、中興通訊、中芯國際、上海華虹、江陰長電等。

圖三、2001∼2012年中國積體電路專利公開年度分佈 

 

資料來源: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智慧財產權工作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知識產權年度報告(2013版)》

雖然專利申請逐年上升,但截止2012年底,中國大陸自有積體電路授權專利為30,433件,僅占國內所有積體電路授權專利的35.87%,超過六成的授權專利仍掌握在國外公司手中,顯見積體電路技術仍掌握在海外專利權人手上。

表四、中國積體電路授權專利統計 

 

資料來源: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智慧財產權工作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知識產權年度報告(2013版)》

中國有廣大內需市場優勢,但積體電路高端人才匱乏,儘管外資紛紛在大陸設廠,卻仍對於中國IP保護策略不夠嚴謹有所顧忌,這對於大陸晶圓代工產業要研發高階製程,勢必存在負面影響。即使中國政府願意更多資金,但人才和專利會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佳音!台灣IC邁入二兆產業 中國製程技術短期內難以追趕

台灣方面,自從台積電、聯電從事晶圓代工起,便逐步發展成目前上下游垂直分工與產業群聚結構。2013年台灣IC設計產值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而台灣晶圓代工產值更是全球第一;IC封測產值市佔率也是全球首屈一指。展望2014年,台灣IC產業表現仍然優於全球,資策會預估今年IC總產值可達20,210億元,IC設計和晶片製造成長率分別較2013年度成長10%及15%,台灣IC產業正式邁入二兆產業的里程碑。

表五、2014年台灣IC產業產值預估
類別 銷售額

(單位:新台幣/億元)

占比 今年預估成長率 利多因素
IC設計 5,134 25.40% 10.0% 4K2K電視與智慧型手機銷售
晶片製造 11,170 55.27% 15.0% 下游需求暢旺、台積電20奈米製程出貨提升
封裝測試 3,906 19.33% 6.5% 通訊晶片、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帶動成長
總計 20,210    12%  
資料來源:資策會MIC,2014年5月

垂直分工使得台灣IC產業擁有成本低、彈性大、速度快等競爭優勢,資策會MIC產業顧問洪春暉指出,過去中國政府以補貼政策扶持大陸本土IC產業,達到降低廠商成本的效果,對台廠已經有相當影響,現在要更進一步推動國家基金,往後對於台廠當然是個大衝擊。傳言中的基金規模從一開始的人民幣數百億元到上千億,雖然還找不出實質的資金來源,但種種跡象顯示,「2013年IC進口首次超越原油,對於中國來說是很大警訊,可見中國政府真的很想要建立自有的半導體產業!」

警訊!中國IC設計急起直追 台商當心市場優勢不再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IC設計公司主要應用市場為手機、液晶面板、個人電腦及周邊產品、記憶體等,這些終端產品主要生產地都在中國,中國本土IC設計公司在競爭上,比台廠更具有地緣優勢,加上當地政府鼓勵中國面板廠優先採購本土IC產品,對台灣業者帶來不小壓力。中國IC設計占全球營業額的比重逐年提高,由2009年的2.9%提高至2012年的6%,台灣卻從20.7%退步至16.9%,IC設計方面的彼長我消,中國IC設計公司如海思、展訊、銳迪科等正在全球快速崛起,值得台廠心生警惕。

洪春暉認為,中國大陸IC設計竄起的威脅已經浮現,未來幾年市場秩序應該會有變數。不過,中國若想打造IC產業一條龍,短期內要在製造業領域追上台灣,「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不過中國大陸資金雄厚,台廠要擔心的是中國直接援引更高的資金來獲得外資IP授權,藉此強化製造能力的不足。因此,台商最重要的還是要先顧好本身的體質,強化技術才能順利擺開競爭對手。

 
公司可合法監聽你!營業秘密犯罪監聽今年6月啟動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台灣高科技業界接二連三的營業秘密外流引起社會關切,雖然為了儘速止血,已修改原本貧弱的《營業秘密法》,祭出重度刑責及高額民事賠償,但很多案件是先將台灣科技業高層挖角到大陸,除了離職時帶走公司的研發機密,有的還會回台灣繼續「挖牆角」,或是慢慢從台灣前同事身上探聽營業機密。為了揪出這些不易舉證的不法行為,《營業秘密法》的最新配套措施即將在今年6月啟動:若企圖竊取營業機密到域外使用,將納入合法的監聽範圍!一旦罪證確鑿可是會吃上公訴罪,最高可處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因不法利益最高還可處罰金5億元!

來看看這個數據:在2012年11月以前,155件和企業競爭有關的訴訟,結果原告勝訴的比率只有26%。公司就算明知道營業秘密外洩,但因舉證困難所以敗訴機率高,律師最不喜歡接的Case,就是營業秘密案件。

近年來國內發生不少營業秘密紛爭,像是聯發科與晨星案、友達光電主管跳槽中國華星光電案、台積電前研發長跳槽三星案等,都讓企業蒙受重大損失。高科技人才西進已經不利台灣競爭優勢,加上伴隨著過去的營業機密,對於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負面效應可說持續擴大。

表一、近年台灣科技業重要營業機密洩密案
時間 企業 案情
2002 台積電 台積電前專案經理劉芸茜跳槽中芯國際,涉洩露商業機密,台積電告劉芸茜背信,並告中芯侵犯專利權。
2006 鴻海(富士康) 鴻海在香港法院控告中國車用電子廠比亞迪挖角員工並竊取商業機密。
2007 聯發科 聯發科離職員工楊世祺任職聯發科期間,陸續將公司研發、設計及製造晶片的資料,複製儲存在家中的電腦內,並用電子郵件傳送到自己的私人信箱,離職時帶著所搜集的營業秘密跳槽到競爭對手的晨星,聯發科依洩漏工商秘密罪提起控告。
2011 台積電 台積電離職的研發副總梁孟松2011年轉往三星集團大學任教,台積電懷疑他洩漏先進製程機密,以侵害營業秘密、違反競業禁止條款等控告梁孟松。
2012 友達 友達顯示器開發中心協理連水池、OLED技術處經理王宜凡遭中國華星光電挖角,涉洩露面板關鍵技術
2013 宏達電 宏達電工業設計部副總經理簡志霖、工業設計部處長吳建宏在外成立公司,並將宏達電極為重要的商業秘密在北京洩漏給他人,作為雙方將來在大陸地區所成立的新公司所用,並製造多筆不實交易收取新台幣3,356萬6,000元的回扣。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聯合新聞網

台灣雖然從1996年起開始實施《營業秘密法》,但因為只有民事責任,其它相關法律的刑事責任不是規範不足,就是處罰相對過輕,因此對於違法者的嚇阻效果有限,在高薪利誘下,不時仍會聽聞離職或被挖角的員工,帶走原任職公司的營業秘密。

在今年5月iThome舉辦的「營業秘密保防研討會」中,智慧財產局法務室主任林清結強調,新版的《營業秘密法》已於2013年1月30日修法完成,增訂刑事責任及加重民事賠償金額,並從去年2月1日開始執行。林清結提醒,修法後的刑事責任非常重,不僅是員工,甚至聘僱公司都要特別注意修法後所帶來的影響。

表二、《營業秘密法》修正重點

一般營業秘密罪

法定刑罰

  • 有期徒刑5年以下
  • 罰金100萬元至1,000萬元
  • 所得利益超過罰金最高額時,得於其所得利益3倍範圍內酌量加重。
  • 告訴乃論。

域外加重處罰 意圖為在外國、大陸地區、香港或澳門使用,而觸犯各罪者,加重處罰:

  • 有期徒刑1年以上10年以下
  • 罰金300萬元至5,000萬元
  • 所得利益超過罰金最高額時,得於其所得利益之2-10倍範圍內酌量加重。
  • 非告訴乃論罪。

刑事罰

併同處罰制

  • 受雇人觸犯各罪者,雇主須併同受罰,但已盡力為防止行為者不處罰。

資料來源:智慧財產局

智慧財產包括專利、商標、著作、營業秘密四大項,其中,「專利」和「營業秘密」之間關係特別密切,公司若有牽涉技術性的專利,可向國家提出申請保護,但有些是公司獨有的know how,這部分就是營業秘密,這是在專利裡看不到也不公開的部分,因為營業秘密一旦公開,就不是秘密了。營業秘密可分為「技術性資訊」和「商業性資訊」兩大類,國內大廠都會將技術申請很多專利,但有更多是不能公開的know how;另外像是新竹的米粉、彰化的肉圓,這些有名小吃所謂的「祖傳秘方」都是店家的營業秘密。

申請專利還是營業秘密?

林清結解釋,「專利是技術面的東西,國家給你專利,但你必須公開,在專利權期間內,別人要用你的技術就要授權,否則就是侵權;營業秘密則不受期間限制,不過一旦公開就不是秘密了,全球最著名的就是可口可樂的配方,非常保密。假設技術內容已經非常成熟,應該快去申請專利,以保障獨佔的權利;若技術內容外界無從得知,可以走know how保護,端看企業怎麼抉擇

不過,並非所有東西都是營業秘密,必須具備「秘密性」、「價值性」和「採取合理的保密措施」三項要件,才能得到《營業秘密法》的保護。企業平常就要提醒員工,「這是營業秘密不可洩漏」,如果本身沒有採取合理的保護措施,法院就會認定喪失秘密性,以後公司想要主張營業秘密被侵害,當然很難成功。另外,公司內所有的重要文件一定要蓋上「機密」或「密件」字樣,影印文件時,會好也會以浮水印提醒機密等級。

什麼是營業秘密?

客戶名單≠營業秘密

在實務上,營業秘密的判定難以一概而論,其中最受爭議就是客戶名單。如果只是登錄客戶一般聯絡方式,不算是營業秘密,但資料上詳細記載客戶名單、地址、客戶喜好、當初交易過程,會因具有獨有性而被認定是「營業秘密」。常有業務暗地將公司的底價洩漏給別家企業,結果客戶被競爭對手搶走;或是離職後洩漏舊東家的行銷策略、財務成本分析資料給新公司,都算是妨礙營業秘密。

成分VS.配方

對食品製造業或餐飲業來說,現在的技術工具很進步,要分析出食品中的「成分」很容易,但「配方」是公司獨有的資訊,這部分就會牽涉到營業秘密。即使成分可以公開,配方卻是不能說的秘密。

竊取營業秘密的方法

營業秘密的侵權行為常發生在離職員工身上,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面板業「200好漢」集體跳槽事件。當年國內面板大廠奇美電視事業部前總處長陳立宜出走大陸後,協助中國TCL集團展開大規模挖角台灣面板研發人才計劃,導致奇美、友達共200多人集體跳槽;友達更因技術高層「帶槍投靠」敵營,損失高達上百億元,我國面板業的重要研發成果,就這麼流向對岸回不了頭。

林清結歸納,實務上常見竊取營業秘密的管道有以下幾種:經由電子郵件傳送、下載儲存至隨身碟、未經授權從被害人網路下載、竊取數位儲存裝置或筆電、引誘被害人員工、未經授權進入管制區域、用手機拍攝機密照片,再上傳到網路上。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當初營業機密是合法或違法取得,只要侵害營業秘密,都可能被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許多人在工作時會接觸到公司的營業秘密,假使沒有經過公司同意,逾越授權範圍給第三人,或是不法重製,即使一開始是合法取得也已經違反營業秘密。想派人到「敵營」擔任商業間諜?這種以不法方式取得或竊取的營業秘密,不管後來有沒有使用,都已經觸法。

過去曾發生有員工在離職前兩個月把所有公司資訊下載帶走,因為是在職期間取得營業秘密,不是無故取得也非竊取而來,不構成刑法第342條的「背信罪」,也不符合刑法第359條的「無故取得他人電磁記錄罪」,最後只能以刑法第318條之一的「洩漏電腦秘密罪」起訴,結果只輕判一年以下徒刑、罰金29萬元,造成公司巨大損失卻如此從輕發落,引起社會震撼。

但若該案發生在現今,很有可能構成違反《營業秘密法》第13條之一,被求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不會再像從前無法可罰。身為員工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合法取得的公司機密,當你要要離職的時候,老闆要求你把所有資料刪除,若沒刪除也會違法。另外,很多員工會把檔案傳回家中,在家繼續工作,而離職時雖然已經清空公司電腦,卻有可能忘記清掉家裡的備份檔案,這也很可能構成犯罪。

此一規定曾引起民眾的疑慮,不過林清結指出,只要不是故意不刪除檔案,確實是忘記,就不會構成犯罪,不用過度恐慌。但表面刪了又偷偷恢復,或是故意不刪並隱瞞,構成犯罪的風險都很大。

營業機密嚴重流向海外 本月起列入監聽範圍

若將營業機密帶到國外去,不但罪刑加重,而且還是非告訴乃論的公訴罪,除了有期徒刑1年以上10年以下,所得利益超過5,000萬元,罰金最高可到5億元!但依據《刑事訴訟法》的「毒樹果實理論」,被害人私下錄音並不能當作證據,因此先前修法召開公聽會時,業界就多次提出希望有監聽措施作為配套,《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終於在2014年1月29日配合修訂第5條規定,將營業秘密犯罪列入監聽範圍,並從6月開始適用。不過,這不代表隨便就可以行使監聽,必須要是企圖竊取營業機密到域外犯罪,檢察官才會介入監聽。

要增加受害企業勝訴機率的手法還不僅如此,原本《刑事訴訟法》中只有通姦罪是告訴可分的(也就是可以選擇只告外遇對象不告配偶),《營業秘密法》也新增「窩裡反」條款,只要跳槽員工願意吐實,企業可以選擇不告離職員工,只提告竊取秘密的對手,如此能讓被害企業多一個籌碼,提高勝算。

求自保 企業要求新進員工簽保證書

另外,根據過去發生的實際案例,太多營業秘密犯罪是由離職員工或競爭對手策劃,因此新的《營業秘密法》改採「兩罰制」,如果唆使員工竊取原公司的營業秘密,新公司也要受罰。

因此,新雇主為了保護公司,若有員工從同質性很高的公司過來,一般會要求員工在到職時簽保證書,證明沒從老東家帶任何營業秘密過來。如此一來若產生糾紛,新公司才能主張確實有盡到監督義務而免責。

禁止員工跳槽? 沒有代償措施行不通

台積電前研發部資深處長梁孟松在台積電任職長達17年,參與許多半導體專利技術研發;2009年2月自研發處長職位離職後,2011年5月被挖角擔任三星研發部副總經理。

對於梁孟松被韓國三星挖角,台積電提起訴訟並主張三項禁令:1.梁孟松不得以不正當方法使用,或洩漏其在任職台積電期間,所知道、接觸或取得與台積電產品、製程、客戶或供應商等有關的營業秘密;2.梁孟松不得以不正當方法自台積電的員工、供應商或客戶等第三人處取得台積電的營業秘密;3.梁孟松在競業禁止期間內不得任職其他同業或提供服務。

原本智財法院在一審判決台積電前兩項勝訴,但為了保障梁孟松的工作權,只要競業禁止期滿,台積電不能禁止他去三星工作。不過二審合議庭推翻了一審法官這部分的認定,改判梁孟松在2015年12月31日前,不得以任職或其他方式為三星公司提供服務。

對此林清結表示,法院在判斷是否符合「競業禁止」時,會從以下要件考量:

(1)確實有保護利益存在;(2)須考量員工在原公司之職務及地位;(3)限制之對象、期間、區域、職業活動之範圍,須不超逾合理範疇;(4)須有代償措施。想要禁止員工短期內跳槽,就不能沒有代償措施,否則法院也會認為公司提出的競業禁止是無效的。

預防機密外流 企業應建立電子郵件稽核政策

由於現在很多公司都會封鎖在USB Port上使用儲存設備,並限制員工在電腦上自行安裝程式,東防西堵下,只剩下對外聯絡的Email沒有鎖死,自然成為洩密的重要管道。網擎資訊產品管理部經理林家正也在本場研討會中,分享企業如何預防機密外流。

林家正指出,公司應建立起電子郵件稽核政策,若發現員工在Email往來中頻繁寄信到免費信箱、競爭對手,或是信件中挾帶工程圖檔案、專案代號或編號、個資等狀況,都應該先通過郵件管理系統的稽核確認再放行。現在高科技界還有一種洩密手法,是將文件偽裝成壓縮的圖片檔,經由Email闖關寄出去,等到解完壓縮之後,又變回Word檔或PDF。既然附加檔案容易有漏洞,有些公司則利用連結代替傳統信件附檔,收到信之後要點取連結,確認身份後才能看到附加檔案,既能滿足檔案傳遞之需求,也能管理下載檔案的對象。

雲端硬碟興起 營業機密流失防不勝防

不過,電子郵件恐怕已不是洩密最好的犯罪工具,隨著Dropbox、Google Drive、SkyDrive等網路雲端硬碟盛行,早已成為科技業員工儲存資料的好幫手。過去還要拷貝實體文件,現在只要複製貼上電子檔,直接放上雲端硬碟,方便、快速又隱密,公司的營業秘密隨時就這麼輕易的流失中。儘管公司拼命鎖死電腦USB Port,但現在各大科技園區幾乎沒有聽聞公司對於員工使用雲端硬碟有所對策,有心人士想要外洩營業機密,輕鬆複製貼上即可完成,連Email都不用寄,還不值得企業資安人員警覺嗎?

 
隨機殺人魔 沒朋友+沒工作+低收入...可能是高風險族群
唐鴻╱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根據日本對52名隨機殺人犯的研究發現,隨機殺人犯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社會生活失敗者(求學求職不利,社經地位低,親友關係不好),沒朋友、沒工作、低收入都可能是高風險;另一類卻可能是看似平凡、甚至家境不差,但可能因長期期望落差或心理壓力,突然地將隱藏在心中的殺人意念爆發出來。如果將日本的研究樣本做為參考,僅以第一類來說,台灣至少有超過三十萬的潛在高風險族群是需 …
 
中、美頁岩氣開發如火如荼 台灣石化業因應之道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北美智權報在2012年底曾經刊出「頁岩氣發展衝擊下 能源和石化產業因應策略探討」一文,當時美國是頁岩氣蘊藏量最豐富的國家,加上美國政府之政策為積極支持頁岩氣的開發,使得美國在頁岩氣開採上領先其他國家許多。近年來,美國在頁岩氣的開發取得極大的成果,自2012年以來,美國國內的頁岩氣的產量也爆發巨量成長,使得天然氣的價格也下降得很多。

然而,美國能源資訊局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 於今年5月宣佈,計劃於6月正式發布的《2014年度能源展望報告》的一份附錄中,將美國加州的蒙特利(Monterey)頁岩區塊的技術可開採的頁岩油資源量(TRR)從2011年的137億桶下調96%至6億桶;與此同時,美國頁岩油總儲量也從之前的240億桶驟降到110億桶。另一方面,中國大陸頁岩氣資源豐富,加上國家大力推動發展,假以時日,是否會凌駕美國,成為頁岩氣及頁岩油的第一產出國?這對於台灣石化業者而言,究竟是好還是壞?該如何因應?

頁岩氣含有大量乙烷,在其乙烷含量偏高的頁岩氣地區,可以對取得的頁岩氣進行氣體分離後獲取乙烷,來作為石化廠進料。台塑企業曾透露,在美國地區以乙烷為進料生產乙烯的成本,僅為台灣地區以石油腦與製氣油為進料成本的35%左右,這顯示了美國大量產出頁岩氣不止對台灣石化業造成衝擊,甚至會影響全球的能源及石化業。尤其是當原油價格逐步上升之際,使用石油腦作為進料所生產的乙烯成本便會節節高升,但受制於美國以價格低廉的頁岩氣生產乙烯,因此價格也不能提高,這將導致台灣乙烯系石化產品在全球市場無利潤及競爭力可言。

表1. 台灣乙烯生產體系與產能規模 


資料來源:台灣區石油化學同業公會、台灣綜合研究院 (2011年)

台灣於2012年的乙烯產能為400萬公噸,為全球第11大規模的產出地區,產值達1.82兆新台幣,占台灣整體製造業13%左右,因此,美國頁岩氣的大量產出,對台灣石化業衝擊很大,加上台灣石化產品內需市場小,銷售對象以全球為主,包括美國,因此在進料價格影響下,國際市場競爭力備受考驗。

美國開採頁岩油受挫 

中國大陸頁岩氣開發露曙光  對台灣業者是禍福?

美國在頁岩氣開採取得重大成功後,天然氣價格下降速度也很快。另一方面,由於原油價格居高不下,因此美國業者便利用既有頁岩氣開採技術來開發頁岩油,而美國在兼顧頁岩氣開發的同時,也將開發重點轉向頁岩油。

美國能源資訊局於2013年6月所發布的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頁岩油/氣資源評價結果顯示,美國頁岩油之蘊含量�1,362.8億噸,技術可開採量� 68.1億噸,僅次於俄羅斯,位居世界第二。另一方面,國際能源署(IEA)也曾於2012年11月的報告中預估,美國將在2017年取代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 成�全球最大的�油國。然而,美國能源資訊局卻於今年5月宣佈,計劃於6月正式發布的《2014年度能源展望報告》的一份附錄中,將美國加州的Monterey頁岩區塊的技術可開採資源量(TRR)從2011年的137億桶下調96%至6億桶。下調96%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加上Monterey頁岩油儲量預估占整個美國岩油儲量的64%,因此這一下調就等於削�了美國頁岩油儲量的61.4%,不禁讓人質疑,之前對美國頁岩氣/油的市場預估是否有過度高估之嫌。

另一方面,下圖1及圖2分別是1997年及2011年全球頁岩氣預測蘊藏量的分佈,在1997年(圖1)的時候,美國占24%,為全球頁岩氣預測蘊藏量最多的區域,到了2011年 (圖2),全球頁岩氣蘊藏量的區域分佈更廣,而美國的頁岩氣預測蘊藏量已下降至13%,反而是中國以占全球蘊藏量20%區冠。

圖 1. 全球頁岩氣預測蘊藏量分佈圖 -1997 


Source: Rogner (1997),預測量為456 X 1012m 3

圖 2. 全球頁岩氣預測蘊藏量分佈圖 - 2011


Source: EIA (2001),預測量為716 X 1012m 3

雖然中國蘊藏豐富的頁岩氣資源是無庸置疑的,但其在頁岩氣的開發及開採技術卻是遠遠落於美國之後,但近年來已有不少進步。像中國石化 (China Petroleum & Chemical Corporation) 便擁有不少頁岩油相關的美國專利。不過,由於中國大陸在頁岩氣/油開發腳步晚,加上其頁岩氣/油分佈地區比美國分散,就在地質研究及勘探方面,仍有很長遠的路要走,因此距離成功開採及產品商用,應還有一大段距離。。

圖1. 中國頁岩氣蘊藏區域分佈示意圖 


資料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第38卷第6期

在美國成功開採及產出頁岩氣之際,有市場分析師便建議台灣石化業者可評估在美國建造相關石化工廠的效益,像台塑子公司Formosa便打算投入17億美元於德州建造80萬噸乙烯廠。另一方面,除了美國之外,政府已開放石化業中、下游赴大陸投資,也已針對石化業上游,如乙烯等石化基本原料赴大陸投資進行積極評估。對台灣石化業者而言,至大陸投資設廠之成本會比赴美國低很多,加上大陸之頁岩氣/油之產業及技術開發仍在起步階段,如果台灣石化業者可以在前期便以技術合作方式投入大陸市場,相信對日後競爭力及市場地位的提升會很有助益。

 
失落十五年!上市企業越賺越多、勞工薪資卻漸凍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1998年到2013年,台灣上市企業的獲利不斷創新高,上市公司的平均EPS在2007年時更達到最高峰。期間金融海嘯雖一度滑落,卻也在2010年以後又回到相對高峰。相對地,勞工的薪資卻十五年來停滯不前。儘管十五年來台灣勞工的生產力指數不斷攀升,但生產得越多、通膨又不斷提高,勞工薪資卻仍然不動。企業的獲利成長不能反映在千萬勞工的薪資上,堪稱台灣勞工的薪資當了十五年的「漸凍人」 …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
由 Blogger 於 6/06/2014 12:01:00 上午 張貼在 錢經理網路商城 (0982-694-2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錢經理 的頭像
    錢經理

    工商名錄/經濟部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錢經理創意行銷: 0800-781-688 錢經理網路商城 0989-566-259

    錢經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