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他們忌談身後事,
怕捐贈器官會痛,
連進醫院探病都不免敏感肅穆。
如今,他們志願在大限來臨時大捨,
因為捐贈重點不在於「身」,
而在「心」;
活出淋漓盡致的此生,
才是真正的善終。
一九八六年,臺灣社會保守,一群婦人卻浩浩蕩蕩前往士林法院報到,要做器官捐贈公證,辦事員難掩驚訝:「你們是得了絕症嗎?」「不,我們很健康,只是偶爾臉上會長幾顆青春痘而已。」
臺北慈濟委員陳錦花領著林昭昭和林勝勝姊妹,以及其他五、六人,響應上人呼籲「器官捐贈」,安排好自己遺愛人間的途徑。
說「長青春痘」俏皮話的正是林勝勝,那年四十三歲,她說剛開始許多人對於器捐存有疑慮,擔心身體被割會痛;但經上人點化,出於己願大捨奉獻,不會感到痛苦,還會因延續他人生命而感覺圓滿。
林昭昭說,未入慈濟前,她到醫院探病,一口痰含在嘴�,不敢吞入也不敢吐出,就怕開口感染病菌。成為慈濟志工後,她與妹妹林勝勝隨同陳錦花關心一位自高處摔落的木匠,到了急診室,卻聽見他已不治被送至太平間。短短數百公尺的長廊,她腿軟舉步維艱,還連跑了兩次廁所……
好不容易走到太平間,見陳錦花掀起白布,附在亡者的耳邊說話,她嚇呆了;助念後,陳錦花又關懷躺在遠處的另兩名不相識的往生者家屬,那舉動讓她驚訝又佩服。
「心中有愛,就能無礙。」事後,膽大的林勝勝這麼告訴姊姊;林昭昭也回想起助念時,木匠的妻子和兩位年幼孩子就站在床邊,模樣稚嫩、面容哀戚,實令人鼻酸,不起悲心也難。
隨著加入慈濟日久,見過諸多死亡面目後,林昭昭的膽量愈磨愈大,再也不畏懼了;簽立器捐志願書時,她可是什麼項目都勾起來。
據統計,單一九八六那年,全臺就有一百多位慈濟人簽下器官捐贈志願書,也算為慈濟推動「大捨」的文化開了先河。
承受愛別離苦成就大願
一九八五年三月,上人為籌募興建花蓮慈院,至臺北宣講《藥師經》,講經時推動「器官捐贈」。一九八六年,花蓮慈院啟業,四年後進行首例器官移植手術;翌年元月,完成兩例病理解剖。
一九九二年九月,衛生署發行器官捐贈卡,並決定修正器官移植條例,放寬骨髓移植三等親限制;隔年十月,「慈濟基金會臺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在花蓮成立;一九九四年慈濟大學創校,翌年即有二十二位志願捐獻的遺體,讓解剖課還未開課前即有充裕的教學遺體;「遺體捐贈」的風氣,也是由慈濟人打開。
器捐、骨捐、病理解剖、遺體捐贈……花蓮慈院首位醫療志工顏惠美,既是推動者也是見證者——捐贈者家屬承受愛別離苦、成就大願,還有捐贈者生前決定昇華這一程的生命。
香港女企業家李寶猜,加入慈濟後洗盡鉛華,積極投入國際賑災,即使罹癌也沒有停止付出,樂觀鼓勵病友,也對醫學生現身說法,走到生命盡頭一貫輕安自在。「她坦然面對病苦,認真度過每一天,往生後把遺體捐作模擬手術,做到了『捨』和『放下』。四十七年的生命很亮麗,令人敬佩!」顏惠美說。
二十五年來見過太多生死場面,顏惠美感嘆人生無常,「我很慶幸自己當了醫療志工,閱覽生死百態,深知活著時就要把握機緣多付出。如果哪天我走了,請不要為我哭泣,要歡喜送別,我自認沒枉來人間,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我盡力以赴。」
六歲廖晉德意外溺斃,雙親撕心裂肺,仍噙著淚、忍住痛,為愛兒做下捐贈器官的決定:「阿德來不及說再見,但願來得及去救人!」
阿德的媽媽張麗玲,聽進上人的叮嚀——放開手中的風箏線,讓他隨緣而去;如果一直拉著那根線,徒讓彼此痛苦,應該祝福他好好走向下一段生命。於是她放掉對兒子的牽絆,投入慈濟委員培訓,融入群體去奉獻。
「我現在懷念起阿德,心很滿、很溫馨。」張麗玲說,她不再想兒子去了哪�,而是感謝他引領他們夫妻走入慈濟,從做當中更透徹生命內涵,也找到人生的方向。
在傳統華人文化,認為最好的死亡是「善終」,又有言「落葉歸根」;慈濟人卻賦予新解——「善終」並非「好死」,而是讓生命發揮得淋漓盡致,止於至善而無遺憾,甚至往生後還布施身體,延續使用功能;「落葉歸根」不在地域,而是生命的最後歸宿、心靈的依歸。
●
「丈夫生前就是個發明家、大學教授,死後也希望能成為醫學生的老師,造就良醫,造福未來的病患。」陳錦花說,先生陳燦暉往生,她遵照遺願,將遺體捐給慈濟大學做模擬手術;她不捨但深信他無畏且歡喜,「捐贈重點並不在於『身』,而在『心』,心甘情願捐出,就不會起煩惱和瞋恨心。」
那次模擬手術,女婿楊福麟身兼醫師、教師和家屬等三種身分,「想到岳父的遺體作為研究之用,當然不捨;但他老人家都能『捨』了,我的『不捨』又算得了什麼!」
「捐身,似已成了慈濟人修行的一部分。」慈濟大學副校長、解剖學科教授曾國藩指出,經慈濟人十五年來推廣,捐贈風氣大開,登記志願捐贈者達兩萬八千多人,往生後實際捐出者四百多人,當中又以慈濟人占多數。「這些為人敬重的菩薩們,生前認真行善,死後還捐出遺體,幫助醫學教育,彷彿若不如此做,這一生就不圓滿。」
死亡,看似無情的試煉,但對慈濟人來說,因有捨身行動,而能琢磨出有情的光輝;也因認定生死循環相續,善用這一世而瀟灑下臺,下一世再來行菩薩道,祈願做到超越生死、來去自如、慧命永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