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MP外文雜誌網電子報】提供最新的商業資訊和全球新聞,讓你不只開闊眼界,也掌握制勝未來的先機! 【階梯日文電子報】精選階梯日本語雜誌實用內容,深入淺出,讓喜愛日語的人士輕鬆瞭解日本文化,增進日語能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05/19 第2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無門檻的善行
證嚴上人專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微秒不懈怠
慈濟脈動 特別報導 慈濟45周年/環保隨手做 專業無門檻
焦點專欄 特別報導 慈濟45周年/「善終」新解 活出無憾人生
無門檻的善行
您知道全臺灣約有七萬名環保志工,天天穿梭在近五千個慈濟環保回收點嗎?

當人類物欲氾濫引起了環境浩劫,志工們默默地以「用心就是專業」的精神,打造與大地共生之路;從最初彎腰「做」環保的掙扎,漸漸變成堅定不移,甚至為愛護地球「當仁不讓」。

如今,「做環保」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更是人人皆應參與的善行。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微秒不懈怠
撰文•釋德凡 整理•編輯部
◎靜思小語 心念微毫之差,惡法生、善法滅。

3•14《農二月•初十》

沈著冷靜,高度自制

「災變前一刻,他們還擁有美好人生、還在計畫下一步;沒想到頃刻之間天搖地動,一切變了樣……」日本強震、海嘯與核災,死亡與失蹤人數估計已超過兩萬人;早會時間上人沈重表示,災變迄今,內心秒秒關卡都很難過。

「天地平安,才是人類之福。微秒都要提高警覺,不能放鬆;人人心念和合最重要。」雖然遭受如此重災,日本民眾冷靜、沈著、團結,全民互助且高度自制的形態,透過媒體傳播全球,讓人由衷敬佩。

福島核電廠危機,造成日本三百萬戶電力嚴重不足,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首次輪流停電;但全國團結一心,店家主動將電燈、看板全部關閉,共度難關。

日本政府要求商家不能中斷災區物資運送,而民眾購買生活用品,全由政府買單;即使如此,人人只取用自己需要的部分,沒有出現爭搶的狀況。

「遭遇變故,急躁、埋怨、呼號都於事無補;已有天災,不能再有人禍。日本災後斷水斷電、資源有限,但是民眾沈著冷靜、守秩序、相互禮讓幫助的精神,展現理性之美,值得世人學習。」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科學家葛羅斯計算,日本強震導致地球軸心偏移,自轉快了一點六微秒。上人表示,雖然一點六微秒極其微小、人難察覺,然而「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長久累積下來,也有足以影響時間、空間的大差異。

「人心亦同。一念動三千,心念能轉乾坤;貪、瞋、癡等惡念不斷累積濁氣,將導致災難不斷。要把心照顧好,維持正向、善念,否則稍有偏差,惡法生、善法滅。」

千年暗室,一燈能明

「圖『利』到了極端,『害』即接踵而來。人類為了生活享受,大肆發展工商業,也因此不斷設立核能電廠、煉油廠等,埋下許多危險因子;其實是人類的貪婪自造危機、自種禍患。」

自從去年十二月歲末祝福以來,上人持續呼籲大家齋戒、懺悔、改習氣;此時再籲眾「點燃心燈」。

「一燈能破千年暗。無論環境多麼惡濁黑暗,只要有一盞燈點亮,就能大放光明——這一燈就是菩提燈,也是人人本具的覺性。人心長久以來累積了深重的習氣,心靈黑暗無明;但只要心起覺悟、點燃菩提燈,就能反黑歸白,重見光明。」

特別報導 慈濟45周年/環保隨手做 專業無門檻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一個人每天製造多少垃圾量?
所拋出的物資,
又必須經過多少人工清理才能回收再生?
丟棄之前,
「明察秋毫」分類還要「滴水不漏」,
購物消費前,
會考慮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與社會責任——
環保是沒有門檻的善行,
每雙手、每個當下
都是付出的時機。

城市還未甦醒,社區�的環保站已開始運作,上班族先來此卸下回收車上的資源回收物,再趕去辦公地點;八點車水馬龍,阿公阿嬤帶著孫子安坐桌前,整理舊報紙;十點過了,校車司機完成接送學生的工作也來報到,搖身一變成為扛搬回收物的大力士。主婦忙於家務,晚飯後提著瓶罐來到環保站,加入分類回收的工作。

全臺七萬兩千名已受證的環保志工及超過二十萬位社區志工,就穿梭在這近五千個環保定點——這背後仰賴居民養成好習慣,時刻在生活中過濾出可回收的物資,達到垃圾減量與垃圾變黃金的功效。

特別是寶特瓶經過研發處理,二○○六年產製為環保毛毯,可作為慈善濟助之用。二○○九年更由實業家出資成立「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以回收物再製為織品,減少地球資源的開採。

這條物命再生、友善大地之路,人人都能當推手,更是沒有門檻的善行。

人類不怕麻煩,大地就不麻煩

「一九九○年,上人呼籲大家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志工們在垃圾堆中學習,從一竅不通到愈分愈專業,就像小孩從出生、學坐、學爬、學走路到長大,如今已二十一個年頭。」資深的環保志工鄭青輝說,有成長也要有所承擔:「人人彎腰做環保,還要能挺身說環保。」

幾乎每位環保志工都能說出最初彎下腰的掙扎,以及益發堅定的「當仁不讓」;特別是在環保站看到大量的免洗餐盒、飲料罐,再怎麼加快分類的速度也應付不完不時抵達的「新貨」,這種心理震撼讓他們改變生活模式,也將資源分類的中繼站,布置為各級學校環保教學的首選之地。

一九九四年道格颱風災後,環境危機日益嚴峻,慈濟積極宣導自備餐具——杯、碗、筷、袋,成為每位志工隨身的基本配備;二○○一年納莉颱風水淹全臺十九縣市,慈濟供應六十六萬份熱食,全面改採環保碗,志工不怕麻煩,只為避免造成環境麻煩。慈濟人自許盡量不使用一次性商品,自備飲水減少購買包裝飲料,蔬食、減少外食。他們自己做,也勸別人這麼做。

慈濟大專青年更推廣「新生活新食器」運動,與商家合作,攜帶環保餐具消費可以獲得部分折價,蔚為一股「食尚」風氣。

「大家習慣使用衛生紙,積少成多,對地球也是個負擔。隨手抽的衛生紙雖然便利,卻更容易浪費掉很多張紙。」交大博士生楊世宏關注環保,延伸自帶餐具的概念,萌生了「i帕」的創意,以年輕人隨身攜帶「i-pod」的諧音,呼籲大家愛手帕!

二○○六年起,他嘗試帶手帕出門,摺成多面擦汗、擦手、擦嘴、擦筷子,每晚洗澡時順手將手帕洗滌乾淨,重複使用平均可達一年,粗略估算可省兩千張衛生紙。「小學時,早上到校老師總是檢查我們有沒有帶手帕;希望有一天,手帕會再度變成生活必需品。」楊世宏說。

這些習慣養成之初或許麻煩,但卻是減少大地毀傷的最直接辦法;因為生活用物的製造不離地球資源,而石油或礦產一旦耗盡即難再生。因此,二○一○年上人更提出「環保精質化,清淨在源頭」,不只是「珍惜物命」,更從源頭「減少物欲」,避免恣意消費、製造垃圾,還要將能回收的物資盡量處理乾淨,提升再製的品質。

例如人人在飲食的最後,能夠加入一點點開水在碗盤、瓶罐中,惜福用盡,也就是「修福在鍋底、惜福在杯中」。如此所回收的容器無須再以清水洗滌,減少水資源的耗費,也精簡環保產品製作手續。

升溫的地球,反應了人們高張的消費習慣與失控的開發速度。英國牛津大學彼得•克拉克教授(Peter B. Clarke)這幾年觀察慈濟環保志業,提及:「態度改變,環境才能改變。氣候變遷是人類製造出來的問題,人類也一定有能力從自己做起,扭轉與改變現況。」

美國社會學家保羅•雷(PaulH.Ray),將近年所流行的「樂活」定義為:「一群人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境責任。」

上人則鼓勵:「累積無數人生活中的小動作,會匯聚成影響全球的大力量。」環境保護、資源回收的工作,難在少數人不成,可貴在臺灣已有累積,就等更多人同行,貢獻心力來守護地球。

特別報導 慈濟45周年/「善終」新解 活出無憾人生
撰文•黃秀花  攝影•蕭耀華
以前,他們忌談身後事,
怕捐贈器官會痛,
連進醫院探病都不免敏感肅穆。
如今,他們志願在大限來臨時大捨,
因為捐贈重點不在於「身」,
而在「心」;
活出淋漓盡致的此生,
才是真正的善終。

一九八六年,臺灣社會保守,一群婦人卻浩浩蕩蕩前往士林法院報到,要做器官捐贈公證,辦事員難掩驚訝:「你們是得了絕症嗎?」「不,我們很健康,只是偶爾臉上會長幾顆青春痘而已。」

臺北慈濟委員陳錦花領著林昭昭和林勝勝姊妹,以及其他五、六人,響應上人呼籲「器官捐贈」,安排好自己遺愛人間的途徑。

說「長青春痘」俏皮話的正是林勝勝,那年四十三歲,她說剛開始許多人對於器捐存有疑慮,擔心身體被割會痛;但經上人點化,出於己願大捨奉獻,不會感到痛苦,還會因延續他人生命而感覺圓滿。

林昭昭說,未入慈濟前,她到醫院探病,一口痰含在嘴�,不敢吞入也不敢吐出,就怕開口感染病菌。成為慈濟志工後,她與妹妹林勝勝隨同陳錦花關心一位自高處摔落的木匠,到了急診室,卻聽見他已不治被送至太平間。短短數百公尺的長廊,她腿軟舉步維艱,還連跑了兩次廁所……

好不容易走到太平間,見陳錦花掀起白布,附在亡者的耳邊說話,她嚇呆了;助念後,陳錦花又關懷躺在遠處的另兩名不相識的往生者家屬,那舉動讓她驚訝又佩服。

「心中有愛,就能無礙。」事後,膽大的林勝勝這麼告訴姊姊;林昭昭也回想起助念時,木匠的妻子和兩位年幼孩子就站在床邊,模樣稚嫩、面容哀戚,實令人鼻酸,不起悲心也難。

隨著加入慈濟日久,見過諸多死亡面目後,林昭昭的膽量愈磨愈大,再也不畏懼了;簽立器捐志願書時,她可是什麼項目都勾起來。

據統計,單一九八六那年,全臺就有一百多位慈濟人簽下器官捐贈志願書,也算為慈濟推動「大捨」的文化開了先河。

承受愛別離苦成就大願

一九八五年三月,上人為籌募興建花蓮慈院,至臺北宣講《藥師經》,講經時推動「器官捐贈」。一九八六年,花蓮慈院啟業,四年後進行首例器官移植手術;翌年元月,完成兩例病理解剖。

一九九二年九月,衛生署發行器官捐贈卡,並決定修正器官移植條例,放寬骨髓移植三等親限制;隔年十月,「慈濟基金會臺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在花蓮成立;一九九四年慈濟大學創校,翌年即有二十二位志願捐獻的遺體,讓解剖課還未開課前即有充裕的教學遺體;「遺體捐贈」的風氣,也是由慈濟人打開。

器捐、骨捐、病理解剖、遺體捐贈……花蓮慈院首位醫療志工顏惠美,既是推動者也是見證者——捐贈者家屬承受愛別離苦、成就大願,還有捐贈者生前決定昇華這一程的生命。

香港女企業家李寶猜,加入慈濟後洗盡鉛華,積極投入國際賑災,即使罹癌也沒有停止付出,樂觀鼓勵病友,也對醫學生現身說法,走到生命盡頭一貫輕安自在。「她坦然面對病苦,認真度過每一天,往生後把遺體捐作模擬手術,做到了『捨』和『放下』。四十七年的生命很亮麗,令人敬佩!」顏惠美說。

二十五年來見過太多生死場面,顏惠美感嘆人生無常,「我很慶幸自己當了醫療志工,閱覽生死百態,深知活著時就要把握機緣多付出。如果哪天我走了,請不要為我哭泣,要歡喜送別,我自認沒枉來人間,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我盡力以赴。」

六歲廖晉德意外溺斃,雙親撕心裂肺,仍噙著淚、忍住痛,為愛兒做下捐贈器官的決定:「阿德來不及說再見,但願來得及去救人!」

阿德的媽媽張麗玲,聽進上人的叮嚀——放開手中的風箏線,讓他隨緣而去;如果一直拉著那根線,徒讓彼此痛苦,應該祝福他好好走向下一段生命。於是她放掉對兒子的牽絆,投入慈濟委員培訓,融入群體去奉獻。

「我現在懷念起阿德,心很滿、很溫馨。」張麗玲說,她不再想兒子去了哪�,而是感謝他引領他們夫妻走入慈濟,從做當中更透徹生命內涵,也找到人生的方向。

在傳統華人文化,認為最好的死亡是「善終」,又有言「落葉歸根」;慈濟人卻賦予新解——「善終」並非「好死」,而是讓生命發揮得淋漓盡致,止於至善而無遺憾,甚至往生後還布施身體,延續使用功能;「落葉歸根」不在地域,而是生命的最後歸宿、心靈的依歸。

「丈夫生前就是個發明家、大學教授,死後也希望能成為醫學生的老師,造就良醫,造福未來的病患。」陳錦花說,先生陳燦暉往生,她遵照遺願,將遺體捐給慈濟大學做模擬手術;她不捨但深信他無畏且歡喜,「捐贈重點並不在於『身』,而在『心』,心甘情願捐出,就不會起煩惱和瞋恨心。」

那次模擬手術,女婿楊福麟身兼醫師、教師和家屬等三種身分,「想到岳父的遺體作為研究之用,當然不捨;但他老人家都能『捨』了,我的『不捨』又算得了什麼!」

「捐身,似已成了慈濟人修行的一部分。」慈濟大學副校長、解剖學科教授曾國藩指出,經慈濟人十五年來推廣,捐贈風氣大開,登記志願捐贈者達兩萬八千多人,往生後實際捐出者四百多人,當中又以慈濟人占多數。「這些為人敬重的菩薩們,生前認真行善,死後還捐出遺體,幫助醫學教育,彷彿若不如此做,這一生就不圓滿。」

死亡,看似無情的試煉,但對慈濟人來說,因有捨身行動,而能琢磨出有情的光輝;也因認定生死循環相續,善用這一世而瀟灑下臺,下一世再來行菩薩道,祈願做到超越生死、來去自如、慧命永在。

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大力讚賞的智慧
什麼樣的智慧讓美國總統歐巴馬大力讚賞?並讓全球首富巴菲特推薦必讀、讓查理.蒙格(巴菲特的智慧合夥人)畢生力行?快來看看這迎向成功、健康和財富的智慧。

林熙蕾的幸福進行式
藍天白雲下的林熙蕾,踩著赤腳,和另一半好登對,那層神秘薄紗變成穿在身上的幸福白紗,這回她開懷笑了,而全世界,也跟著一塊品嚐到她的幸福滋味。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
由 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經濟部全省工商登記(錢經理網路商城) 於 5/19/2011 12:23:00 上午 張貼在 錢經理網路商城(0982-694-2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錢經理 的頭像
    錢經理

    工商名錄/經濟部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錢經理創意行銷: 0800-781-688 錢經理網路商城 0989-566-259

    錢經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