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經由留學、遊學、旅行來探索世界外,這幾年台灣年輕人很流行仿效歐美的「Gap Year」(空檔年),趁著在學期間出國趴趴走,打工度假或出國當志工成為大學生最熱衷的「課外學分」。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說,「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在亞洲,很多日本家長鼓勵孩子在求學階段,參與國際志工活動摸索人生方向;而在歐美國家,社區服務與志工參與早已成為人生價值重要的一部分,而台灣似乎也開始跟上這股潮流。
公部門積極鼓吹 高中生也響應
台灣吹起國際青年志工熱,與政府的推動有直接關係。青輔會第四處科長王少芸表示,近年青輔會補助的國際志工隊、僑校志工人數明顯增長,95年僅有39隊、361人,今年爆增到145隊、1,687人,人數與隊數都呈3、4倍成長。
青輔會推廣國際志工活動,原本以大學生為主,但已有向下延伸到高中的趨勢。「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專案經理簡嘉信觀察發現,這幾年有不少高中生利用寒暑假出國當志工,像是台中女中去年就有10幾個案例。
目前就讀清大材料所博士班的王筱芳,是清大尼泊爾援助計畫的領隊,已經連續5年到尼泊爾當志工,這個由清大與壢新醫院合作的援助計畫,服務內容包括義診與衛教。清大能夠連續數年獲得青輔會「台灣青年國際志工服務隊」補助,訣竅何在?王筱芳說,計畫的延續性與完整性,以及志工隊培訓志工的能力,都是審查重點。雖然每次出隊只有短短40、50天,但從前置作業到回國檢討,幾乎要耗掉一年半時間,志工們投注的心力超乎想像。
志工不跟團 一人走天涯
早期出國當志工多透過公益團體,隨著出國經驗增加,現在很多大學生喜歡當背包客,自己去找服務機會。
國際志工服務模式可分為「個人海外志工」與「團體海外志工」,不敢自己出國的,可以從團體志工入門,包括伊甸基金會、路竹會等團體,長年都在徵求志工。而「個人海外志工」則可透過「願景青年行動網」等國際志工媒合平台,尋找服務機會。
若覺得一個人出國勢單力薄,也可「揪團」號召三、五好友,透過私人團體或學校名義與國外相關團體接洽,自己寫服務企劃書,再向青輔會或教育部申請經費補助。
以志工為職志的人,國合會另有一套遴選機制,會從志工人才庫中(18歲以上民眾皆可建檔),不定期派遣適合人選前往友邦國家,進行為期1∼2年的技術交流,但通常專業門檻及外語能力要求較高,海外服務期間會提供基本的零用金。
歐洲「節慶志工」人氣超夯
這麼多青年人想出國當志工,動機是什麼?不可諱言,雖然名為「志工」,但很多人其實是衝著旅行而來。
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執行長丁元亨認為,硬梆梆地談「服務精神」、「社會責任」,對年輕人來說太沉重,必須好玩有趣才能吸引人。而調查也顯示,一名志工平均會在3∼4個團體服務,顯示年輕人追求多元,不太喜歡被綁住。怎樣的服務類型最受歡迎?丁元亨說,以「好玩性」來說,歐洲國家的「節慶志工」就很熱門,名額開放後很快就會額滿。
提到參與國際志工的收穫,簡嘉信說,有人因此找回工作熱情,也有人找到人生方向。例如有醫學院學生投入義診後,更加確認自己的學習價值;而東吳社工系的黃仁祈則因長期擔任志工,畢業後決定投入非營利組織工作。
年輕人喜歡到那裡當志工?根據願景調查,榜首為「國際志工營」的創始國德國、法國,其次依序為日本、義大利、冰島、印度、蒙古、西班牙、韓國。國際志工的性別比,男女比例為3:7,全世界各國都差不多。至於國際志工背景,雖然以「大學生」為主流,但根據願景統計,仍有1/4屬於社會青年。簡嘉信說,不少人是在工作轉換過程出國當志工,而後重新找回工作熱情。
既為志願服務 就要自行付費
年輕人當國際志工,除了服務人群外,包括完成出國夢、成年禮、深度旅行、結交外國朋友,也都是常見的動機。但不可諱言,近年因為升學制度改變,部分學生參與國際志工,著眼點是希望在申請學校時加分,坊間因而出現不少「假義工之名,行營利之實」的組織。
有人好奇,既然是做志工服務,為何還要自己付費?丁元亨說,會有做志工毋需付費的印象,是因早年政府採取嚴格篩選、高額補助的做法。但現在當志工幾乎沒有門檻可言,參與動機也是形形色色。既然名為「志願」服務,就不應由別人幫你付錢;出國當志工,收穫最多的是志工本人,自行負擔經費有其道理。
若手頭真的很緊,可多留意政府(如青輔會)或學校的補助方案。但王少芸表示,即使有補助,經費佔出團費用比例不高,多數還是得靠同學募款或自行負擔,多數學生對「使用者付費」觀念都可接受。
想挑選好的團隊,包括收費、團體歷史、服務內容,都要列入考慮。丁元亨強調,出國前一定要先做功課,不要以為出國當志工就像是參加旅行團;除了挑選可信賴的組織,最好再加上一點「冒險精神」,從事對自己有挑戰性的工作,相信收穫會更多。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7月號(423期)Career職場情報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