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鄰市場這處小販們共聲息的庭院,
晴天是二手市場,
雨天回收身影辛勤穿梭,
郭麗玉每天從早忙到晚,
分秒不留白,
她說:「時間就是生命,
主宰時間,就是主宰生命!」
在人潮熙來攘往的臺北石牌捷運站附近,緊鄰市場旁的一座宅院�,數十棵老樹盤根錯節,形成天然圍籬,枝葉亭亭如蓋、濃蔭蔽地。
這是慈濟志工何明村、郭麗玉夫妻的家,屋前院子�有座簡陋的車棚,門楣橫批「再造資源第二春」;多年來,夫妻倆將自家庭院闢為環保點,在鄰里帶動環保觀念,並將回收物整理義賣,以二十、五十元成交,所得全數捐作大愛電視臺基金。
望著琳瑯滿目的回收物,有全套登山裝備、全新毛毯、床罩、各式衣衫……日常用品應有盡有;就連舊鞋也都整齊收放在櫃子�。難以想像淘汰的鞋子會有人要嗎?
「有喔!」郭麗玉笑說:「都是老客人才會來尋寶!」
儉樸生活,再生物命
六十二歲的郭麗玉做環保已經十二年,平日生活儉樸的她,處處惜福愛物。為了節省能源,她利用煮稀飯時川燙蔬菜,「這樣稀飯�也有蔬菜的營養啊!不但省水、省瓦斯,又省時間,二十分鐘就可以開飯囉!」
郭麗玉家中「零廚餘」,她將果皮菜渣做成有機肥,用來種植盆栽;夫妻倆每天的洗澡水是孫子用過的,「抹完肥皂後,只要用少許清水沖一下就好,剩下的水可用來沖馬桶、拖地。」他們將環保觀念落實在生活中,不僅珍惜資源,更再生物命。
環保點回收的大小電器,經常在何明村的手�重生:檯燈換個燈泡依然亮麗,各種款式時鐘經過一番整修,依然滴答作響;櫃子�擺放著數臺傻瓜相機、嶄新卡匣音響、錄影機等,何明村嘆道:「其實都還可以用,只是不流行、跟不上科技,就被丟棄。」
何明村忙著修理電器,郭麗玉則搬出一箱箱回收衣物,細心挑選上架;在喧囂忙碌的市場旁,顧客們紛紛上門。有時衣服接縫處漏針,郭麗玉還會馬上拿起針線密縫,讓顧客滿意而歸。「只要多一個小動作,就可以再多募二十元了。」
走進屋內,椅子上的鑲珠絲紗衣衫,是麗玉貼補家用的手工,「我學不專精,卻每樣都學。」每天從早忙到晚,一天二十四小時從容運用,她笑說:「時間就是生命,主宰時間就是主宰生命啊!」
日日付出,時間不留白
由於住在市場周圍,郭麗玉免費提供院前讓人擺攤,院子�的水龍頭也供給攤販們接水使用,「大家都是為了生活賺點小錢,不必計較。」豪爽的語氣中有一分寬宏的心。她與鄰里結了好緣,經常收到攤販送來的蔬菜水果,請她幫忙惜福。
午後大雨,郭麗玉與志工駱蓮花來到附近水果攤。年輕的老闆看見郭麗玉,親切暱稱:「阿母,這箱子給你!」
「紙箱送給她回收,不僅可以賣錢助人,我們也可以專心賣水果,不必花時間整理。」年輕的老闆見郭麗玉俐落地幫忙招呼客人,不忘塞幾個苦瓜給她。
一旁,駱蓮花將紙箱整齊疊置在手推車上,拖回麗玉家;來不及喝口水歇息,又匆匆趕往下一個攤位。另一位社區志工林玉珠,下班後直接到攤販處會合,不一會兒工夫,三人將成堆的紙箱搬上車;郭麗玉拿起掃把幫店家整理,將果葉、紙類、垃圾分類回收,還不時彎腰撿拾釘箱針,連碎紙都不遺落。
回到院子,她們趕緊將紙箱收起,釘箱針可當鐵賣,碎紙集中在紙箱內,塑膠繩也捲好回收,再將乾淨的泡棉、保麗龍收拾摺疊好,送回給水果商轉給果農再利用。
目前有三個攤位、兩棟大樓、一家美容院是她們例行的收集點。郭麗玉還積極開發附近建築工地,曾經一天在工地收集六千個紙箱;多年來,她更開發了好幾個環保點轉交其他志工接手,讓環保能永續經營。
環保已是郭麗玉的第二生命,做自己喜歡且有意義的事,不覺疲累;她將生命填得扎實圓滿、毫無留白之處。在環保領域中,真正感悟生命的價值。
鄰里相挺,撐起環保大傘
郭麗玉記得,九二一大地震後,她開始到處「取經」——學習資源分類。不久後在自家門前「掛牌」環保點,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會有人將資源放置在院子一角,讓她回收。
郭麗玉猶如一把傘柄,是環保點的主軸,但若沒有相輔相成的傘骨,也難以合力撐起這把大傘——
駱蓮花與郭麗玉是三十幾年老友,退休後跟著麗玉做香積;後來看麗玉做環保這麼辛苦,全心投入迄今已六年。蓮花拉著身上紅色圓領衫說:「這是三十元在環保站買的,以前常買衣服,現在都沒有時間花錢啦!」
這麼多年下來,駱蓮花感受到附近攤販的環保理念與行動有很大的進步,回收的品項也愈來愈多。「我不會跟人家說大道理,只能盡心力做給人看,希望能影響他人。」
林玉珠是學校工友,每天下班後準時報到,五十一歲的她笑稱:「我們是環保公務員,每天都準時打卡。」
玉珠每天收看大愛電視「靜思晨語」、「人間菩提」節目,上人的法已深深入心。她說:「師父帶頭做環保,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保護地球,我們認同師父的理念,用行動表示支持。」
除了蓮花、玉珠兩個固定幫手外,每個星期二、四上午,還有幾位志工來幫忙分類。
七十四歲的林雲英,三年前路經此地看到有人在做環保,主動前來幫忙,經常推車陪著麗玉到附近的大樓回收資源。戴著助聽器的魏喜美也年逾七十,她在公園運動時聽人說可以來做環保,「做環保沒有時間限制,很自由,我一做就是三、四年了!」
●
除了一般資源,眼見為數眾多的廢棄塑膠袋,郭麗玉有心想回收,卻苦無合適的管道可處理。
五年多前,得知有些慈濟環保站已開始回收塑膠袋,她輾轉來到慈濟三重志業園區請益,了解如何分類;如今她每日到工地、市場回收塑膠袋,仔細分類後,一個半月可回收一卡車量,載至三重志業園區處理。
回收塑膠袋費時費工,為了防止發臭,得用回收水一一洗過;大塑膠袋不易擦乾,要用力摔掉水分,擦拭後再用衣架一一掛起。
這天,午後的驟雨愈來愈大,在屋簷上劈哩叭啦響著,更沿著笠緣滴落;郭麗玉和駱蓮花、林玉珠的衣褲已溼得可以擰出水了,但三人仍專注搓著髒污塑膠袋,重複著慣性動作——洗、甩、擦、晾乾,定格在那分專注,語默動靜間,手未曾稍停。
慈濟環保志工無酬庸的奉獻時間與愛心,日日在回收資源�「尋找價值」。麗玉說,「很感恩兩位固定幫忙,如果沒有她們每天奉獻,實在無法承擔如此繁重的工作。」
這場雨,對她們而言似乎不存在,儘管全身溼透、狹小的車棚陰暗悶溼,但三人的心境卻如處在陽光下,寧靜而淡遠。(資料提供/郭雪卿、高月白、余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