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天災人禍毀傷大地,
上人憂心眾生而急出病來,
經藏演繹總導演慈悅發願,
要和螞蟻雄兵合心攀越須彌山,
把來不及變成來得及!
燈光打亮在高聳的中央舞臺,入經藏菩薩們從四面八方步步登上臺階,十二秒內站定位,動靜沒有落差,人人表情虔敬。高雄巨蛋首演這幕,讓經藏演繹總導演呂慈悅師姊眼眶溢滿淚水,在內心吶喊著:「上人,您的弟子做到了!這群螞蟻雄兵會跟著您攀爬須彌山,您不孤單!」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這十年來,天災人禍接踵發生,宛如天地聲聲告急;上人頻呼「來不及」,但聽在慈悅耳�,感覺並不特別深刻。
就在一年多前的冬天,上人行腳到臺北關渡志業園區舉辦歲末祝福,傳來海地發生世紀震災,傷亡人數不斷增加。上人上臺為眾祝福前,慈悅如常要接過遞出的毛毯,「但那一刻我感覺好像拿不到那條毛毯,上人的手與腳都在顫抖著……」
憂心至極的上人返回休息室,雙眼仍盯著連線螢幕關心活動進行;稍晚上人又不忍弟子們的期待,勉強下樓主持點燈祈禱。
新聞播出的天災人禍畫面宛如末法壞劫,還有上人為眾生而病的慈悲面容……慈悅說,那次她終於深刻體會到:「再不大懺悔、大齋戒,就真的『來不及』了。」
但決心要做水懺經藏演繹萬人入法,則是去年聽到上人詢問在場弟子,二○○三年四月十七日起宣講《法譬如水》,之後在大愛電視臺播出五百多集,從頭到尾聽過的有幾位?寥寥無幾的人數,讓上人嘆口氣說,他的呼聲就如須彌山下一隻螞蟻般微弱,究竟誰能聽到?但,只要有一個人還願意聽法,他還是要講。
這句嘆息,讓慈悅自我承諾,當小巨蛋燈光亮起,絕對會讓螞蟻雄兵陪著上人攀越須彌山,承擔起弘揚佛法救世救心的大任。
她說:「上人用五年的時間講《法譬如水》,我們要用五倍的力量,來回饋給上人這個慈濟四十五周年的大禮。更期待看到每個國度的慈濟人一起來護生大懺悔,如水滴漣漪影響全球,為臺灣祈福、讓世界更祥和。」
合,成就大法會
全臺二十四場、三萬人入經藏,這其中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人數,廣邀社會大眾參與。他們年齡從十八歲到八旬,有佛教徒、基督教徒、信仰天主教的外籍配偶、來自印尼的穆斯林、臺灣原住民部落長老等;即使是身心病痛或不識字的志工,也以勇氣與願心入經藏。
臺北和高雄巨蛋的大型四面舞臺,每面五百零四人,由不同區域及組別的志工承擔;每場兩千零一十六人在臺上,或跪坐、或走位。整場演繹十多種隊形,一種隊形就有一種地標,以顏色、形狀與幕次號碼做區隔,錯綜複雜的地標可想而知。
「手語在慈濟經藏演繹有歷史淵源,﹃妙音﹄則是針對水懺量身訂做。肢體的表演不容易,如何傾全力一起動、如何彼此照顧,就是高難度。」但是大家感覺不到也體會不到,首次驗收後,慈悅很沮喪,「我感到腳步沈重。這樣走下去,我們辦得到嗎?」
邁入六月了,進退場原本十二秒就定位,但二十分鐘過去了,她看著大家猶如在海灘上拾貝殼,找尋自己的位置……
但即使如此,還是得設法修正,替大家找到解套的辦法;她對高雄團隊印象深刻。六月上旬時狀況不理想,調整了練習方法,兩週後驗收,「六千人很到位,那種整齊的感覺,讓我好驚訝,忍不住問,你們這兩週是怎麼練的?臺下哭成一團……」
不同隊形不同區域要結合在一起,不是只顧好自己的社區,還要去結合別的社區一起練習。「沒有『合』,成就不了這場大法會。」慈悅說,關照對方、同時到位,才能營造全場的莊嚴,感動觀眾入法。
來自海外的志工幹部,首場觀摩即在高雄,那場由臺灣最南端的屏東恆春、離島的小琉球以及臺東、臺南最偏鄉地區志工所組成的經藏演繹,兩千多人同一拍,無論明場暗場,都流露對法的恭謹;不難想像地理相距遙遠的他們,這些日子是花了多少心力合和互協。
全民入經藏運動
修改一個動作,三萬人一起改,牽一髮而動全身。有人問慈悅,為什麼不乾脆專心訓練兩千人,巡迴各地演出?她說,上人所期待的大懺悔大齋戒,就是要大量的人同時投入,這是全民運動。
「你入經藏了嗎?」這半年來,這句話成為全臺慈濟人的問候語;讀書會如火如荼開展,會眾理解法義,或在搭車時戴耳機聽熟旋律,或是看著電子書練習手語,或是上影音教學網不斷複習;衍生為一種隨時代演進的讀經新方式,也宛如一場心靈改造運動。
慈悅說,經藏演繹是道場,並不是劇場,「當大家深入經文,破釜沈舟全力以赴,才有自信和道氣引領大眾進入經典。」
規模那麼大的法會,不僅是慈濟第一次,更是多數參與者人生的第一次,大家戰戰兢兢,希望稱職扮演上人所說的「入經藏菩薩」,心與法會合,再透過肢體「說法」。
在最鄉下的環保站也能見到地板上貼滿如東京地鐵路線般的稠密地標;只要看到孩子會比出哪段歌詞的手勢,就知道他的父母是哪組的;六月時各地有階梯的公共場合幾乎都被志工看上,頻繁演練到圍觀的民眾都能提示動作;甚至有志工買來帆布標上地標,哪�有場地就扛去那�練習。
慈悅以自己所屬的臺北市中正區為例,清晨五點,中正紀念堂的階梯上就有志工在踏併,練到八點半就趕去上班。
這段時間大家以法相伴、懺悔分享,真正上場時,已分不出誰是委員誰是會眾;慈悅說:「水懺演繹,重要的是我們有多大的願力去廣邀人間菩薩。只要投入毅力陪伴,無論人數多少,法船都可以啟航。」
臺灣二十四場水懺演繹只是開端,海外各國慈濟志工,儘管僑居地的宗教信仰、社會背景各異,卻已紛紛接棒、接續此演繹計畫,讓佛法的藝術與莊嚴興顯,讓善的漣漪擴散,以清淨的心地影響天地。
脫胎換骨的奇蹟
慈悅為慈濟策畫、導演過八齣大型音樂手語劇,既非演員出身,也不曾學習舞蹈、燈光、戲劇,但她很努力和用心,聽上人說法、詳細閱讀上人開示與佛教經文,優美雋永的詞義,讓她在腦海�浮現諸佛菩薩畫面,「我覺得那個意境很美,就開始天馬行空地想像如何展現。」這些畫面她記在筆記本,成為日後舞臺上的創意展現。
懺詞「生死海中常漂泊」,她設計讓所有妙音菩薩提高、彎曲手肘,一個個相連接成為一片生死海,大家的頭彷彿在海中載浮載沈;同時,妙手比出語義,站在佛區的入經藏菩薩則大聲唱誦,三者合一,使得觀眾強烈感受懺文之意。
清修士與多位慈濟志工組成的企畫團隊,從二月到八月跟著慈悅東奔西跑,不少隊形、走位,都是他們在車程甚至是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以手機簡訊交流出的想法;最後三個月幾乎每週都在驗收,工作量超乎想像。
每次驗收回家,慈悅體力耗竭,但無法入睡,腦海盤旋的盡是該怎麼替當天無法過關的志工找到解決辦法?於是深夜又翻身起床,寫下叮嚀,準備翌日提供給他們「武功秘笈」。「眼前萬餘位志工,日夜苦練著;我們不能對不起大家,更不能倒下去。」
在彰化靜思堂,驗收場地位於田中央,沒有屋頂僅以黑網遮陽,從清晨太陽未露臉、白晝烈日直射曝曬,到晚間漆黑一片,每次全天的驗收很是辛苦;但慈悅更心疼的是,志工們平常就在同一個場地練習,也是如此日曬雨淋,「有人問我這半年怎麼過的,其實我更想知道入經藏菩薩是怎麼過的?」
在臺北板橋志業園區的大驗收,一萬兩千位志工分兩天前來,十輛遊覽車將這一批載離後,下一批驗收的十輛遊覽車又駛入;從日出忙到晚上十點,一整天也只能驗收六千人次。三次大驗收,兩次就遭逢颱風,慈悅與大家站在積水之中,虔誠大聲唱誦;漸漸地雨停了、水退了,颱風也輕拂過臺灣離去……
公演前夕,一場又一場接著彩排,慈悅嗓音沙啞,但她想到,二月時巡迴全臺辦說明會,許多場次出席的人數寥寥兩排;幾個月前大家是如此狀況外,此刻卻彷彿脫胎換骨,站在舞臺上合齊演練,「我的體力是累的,但心境是享受的。」
●
回首過程,挫折不少,歷年來沒碰過的問題如此之多,慈悅有時也自問:「有可能做得到嗎?」但她說,慈濟四十五年的志業也是從不可能到可能,上人都做到了;而每當她想起上人遞出毛毯的那個動作;聽到上人說沒什麼能回報弟子,只能以「法」回報,希望大家不只膚慰世間苦難還能成長自我慧命……她篤定非做不可。
從沒有生命的平面設計草圖,到結合高科技與眾多團隊,成為多層次的舞臺,上演活生生的人生百態;當入經藏菩薩登著階梯往上走,也彷彿跟著上人往同一個方向前進。回憶起策畫經藏演繹的初衷,慈悅只有最單純的體會:「上人的話,即使是輕輕的講,即使只是一兩個字,要學會聽懂;聽懂了,做就對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