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重南參柒電子報】以不同議題切入介紹書籍,並揭探書背後的故事,讓你藉由閱讀,開拓自己的心靈與生命。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09/15 第40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到醫院看健康
證嚴上人專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掙脫羅網
慈濟脈動 特別報導/台中慈濟醫院新院區啟用
焦點專欄 百川歸海/認罪與懺悔 宗教的神聖教化
到醫院看健康
到醫院一定是「看病」嗎?能不能「看健康」?
沒有藥味,只有溫馨的台中慈濟醫院,把預防醫學變成和藹可親的自我照顧,
今夏更遷入嶄新的第一院區,將以尖端醫療加上人文關懷,
提供大中部居民兩百分的貼心服務。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掙脫羅網
撰文•釋德凡 整理•編輯部
◎【靜思小語】空有知識,易入羅網,自我束縛;深入真理,洗滌煩惱,跳脫羅網。

7•4《農六月•初四》

法水入髓,明珠現前

「看到大家精進『入經藏』,持續洗滌心靈而改變習氣,師父很安慰;因為這代表除了法水入心,亦已傳承法髓,師徒間法脈相應。」

即將啟程南下,上人於臺中分會感恩時刻與眾談心,殷殷叮嚀生於此科技發達的時代,取法、聞法都很容易,要懂得珍惜、把握。

歷時五年,上人於晨語時間講解《水懺》,王端正副總執行長將內容濃縮為「法譬如水」偈頌,結合音樂與手語將於今年八月搬上舞臺。上人表示,大家身、口、意入法而重視法,即是將「法水」內化為「法髓」,增長自我慧命。

「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只是凡夫習氣深重而難以覺悟。透過『入經藏』,去無明、滌心垢,方能顯現如同摩尼寶珠般,能照徹乾坤的圓明本性。」

上人譬喻,凡夫心中的摩尼寶珠已被塵土覆蓋,「懺悔」即是以法水洗淨,使寶珠重現明淨的本質與功能。

「只吸收知識而未接觸真理,知識會像網子般網住人心。聽法要聽入心、運用在生活中,讓清淨的法流入心中,洗滌煩惱,才能跳脫羅網。反之,只是做得歡喜,不能反省、習氣未改,永遠都是凡夫。」

上人希望藉此因緣,讓人人彼此惕厲,自我調整且能與人合和互協。「慈濟世界之美,美在人人心連心、手牽手。無論是企業家或靠勞力生活者,來到慈濟世界,人人『三輪體空無所求』,不會執著『我是布施者、別人接受我的布施』,以互愛、互助為本分。」

為了經藏演繹,「入經藏菩薩」勤於背誦歌詞、練習手語動作。上了年紀的老菩薩們以勤補拙,連下田耕種時也帶著錄音機,一邊耕種、一邊記憶。上人讚歎老菩薩們心無雜念、口無惡語,真正法入心。

「經藏演繹並非表演,是傳法,必須虔誠以待;所以一定要齋戒,才能使身心清淨。這是一個洗滌心靈、提升道德的清淨道場,也是為天下祈福的祥和大道場!」

虔誠善力,挽救天地

一路南下,經雲林北港、斗南聯絡處,抵達大林慈濟醫院。上人前往五樓入經藏排練現場關心,勉眾大懺悔、持齋戒,才能以善勝惡,守護天地乾坤。

世間四大不調,大地受傷嚴重。上人表示,唯有人心徹底懺悔、清淨,才能使四大調和、大地平安。「要用愛為子孫鋪路,這分愛,是普愛天下眾生的清淨、覺悟之愛。每一個人都與天下眾生密不可分,要與大地共生息。」

上人敦囑人人「心」要與「法」會合,否則學佛再久,仍然離佛遙遠。「要學佛陀的覺悟,莫甘願做凡夫。以『齋戒』守護身、口、意,身心清淨,己心自然能夠緊貼諸佛菩薩心。大懺悔、持齋戒,必須持之以恆,才能常保敏銳的警覺心,察覺起心動念而自我修正,逐漸改除習氣。」

心能入法,即能平息煩惱、躁動,使心淨化,家家和睦而致社會祥和、天地四大調和。上人期勉:「從臺灣啟動全球大懺悔、持齋戒,才能在善惡拔河的競賽中,轉惡向善;以清淨虔誠的善力量,挽救崩毀的世間。」

聆聽大林慈院醫療報告後,上人讚歎大家溫柔守護「田中央的大醫院」,在人與人之間牽起溫馨緊密的長情大愛;亦勉醫師們開闊心胸作育英才,使良醫遍布各地,傳續溫馨醫病情。

臺灣實施全民健保,讓民眾無須負擔沈重的費用就能得到醫治,是全球少有的福利;然而許多人未能珍惜,將醫療視為商業行為,稍不適意即釀醫病糾紛。上人慨嘆人心偏向,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醫療要堅守使命。

「佛典中形容地獄充滿夜叉、鬼卒,需要地藏菩薩的大願力予以救拔。病苦為人生至苦,期待慈濟醫院的醫師如大醫王、護士如觀世音菩薩,能以大覺悟、大願力呵護病苦眾生,救拔身心苦痛。」

大林慈院同仁在百忙之中,仍與志工同步「入經藏」,上人表示肯定;期許人人藉此洗滌無明習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力行「已生惡令速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的「四正勤」,人與人之間柔和善順相待。

「搶救生命的醫療工作需要把握分秒,心理難免緊繃;能有溫馨的環境,就能紓解緊張。即使工作忙碌、負擔沈重,也能體會慈濟人常言之『幸福美滿』——人人『幸福』付出,就能得到最圓滿的成果、最美好的收穫。」

特別報導/台中慈濟醫院新院區啟用
撰文•邱如蓮 攝影•林炎煌
攝影╱廖峻德
在山坡與田疇之間,
臺中慈濟醫院從蔗田變成救人堡壘,
四年來,醫護人員與志工
深入社區「講健康」,
把預防醫學變成和藹可親的自我照顧。
從迷你的第二院區,遷入嶄新的第一院區,
擴大服務空間,也擴大服務範圍,發展全方位醫療專業;
勇於邁向「醫病醫人醫心」的理想,
與病患貼心,達到兩百分的服務!

猶然記得十年前暑氣蒸騰的夏日,臺中慈濟志業園區,黑板樹的葉子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志工朱以德揮動手中的黑板樹枝,描繪出臺中慈濟醫院未來的模樣。望著來自各地的慈濟志工,那一雙雙期待的雙眼,讓他即使講到口乾,仍然興致盎然。

「不論是捐一塊磚,還是一包水泥,這間醫院都有你的愛心。」樹林�,此起彼落的響應,十元、百元的點滴愛心,累積成鋼筋水泥。不只如此,許多志工更在工地�當小工、鋪連鎖磚、照顧工程人員,於臺中潭子架構出一所綜合醫院。

「我報到的時候,醫院還在建設。」臺中慈院第一位員工、如今擔任行政副院長的莊淑婷,想起當年到醫院籌備處,才發現連張辦公桌都沒有。她笑說,投入護理工作二十餘年,第一線服務病患已成習慣,但是第一線走在建築工地,還真是前所未有,「就從硬體設計開始參與討論,一步一腳印學習,如何讓空間符合慈濟人文。」

啟業前,護理團隊最先到齊,人少事多,好多人連續幾天都沒有回家;「有天凌晨要離開院區,看到醫院愈來愈有家的感覺,大家抱在一起哭著說,我們一定要堅持,度過這段時間,我們的幸福就來到了。」

二○○七年元月,臺中慈濟醫院啟業,雖然空間迷你,但是各科齊全,即刻投入守護生命的任務;四年後,二期工程今年完工,八月二十一日遷入啟用,腹地已成全臺六所慈濟醫院之冠。

當年捐款出力的志工,如今依舊堅守崗位,穿梭兩個院區服務病患。新啟用的第一院區空間為原院區的五倍大,莊淑婷感觸萬千地說:「草創的心情再度升起,但四年前我們一路走來,此後也將以營造『家』的用心,持續走在慈濟歲月的長廊上。」

社區慈濟志工
健康列車長

緣於上人不忍眾生病苦,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花蓮慈濟醫院啟業;二十五年後的今日,全臺六所慈院恆持以愛守護生命的初衷。

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表示:「在後山蓋醫院,是為了補足醫療資源;在都會區蓋醫院,則是為了找回溫馨的醫病關係。尖端的技術與儀器都不是唯一,透過醫療行為傳遞人文關懷,才是慈濟的特色。」

作為慈濟在臺灣設立的第六所醫院,臺中慈院並非只是看病,而是以「看健康」的醫院為發展目標。林俊龍說明,預防勝於治療,「當病患來醫院就醫解除病痛時,藉此機會對他解釋運動和健康飲食的重要。」他強調,只在醫院守候病患是不夠的,還必須主動創造健康環境,深入社區衛教或健檢,朝「上醫醫未病」的醫者標竿前進。

臺中慈院剛啟業時,醫護人力吃緊,卻要包辦衛教課程規畫、場地籌備等事務,「下班後或週末假日,趕去社區分享,忙到沒日沒夜。」護理部督導楊慧貞回憶當時,總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時任院長的許文林醫師,著手規畫「預防醫學志工」招募與培訓,二○○七年九月正式成立預防醫學關懷志工團隊,駐守在院區的門診衛教室、諮詢服務櫃檯等,或跟著醫療團隊外出舉辦講座及篩檢。

當這輛「健康列車」行入社區時,在地的慈濟志工成為最好的列車長,讓民眾感受溫馨的服務,也讓醫護同仁安心貢獻專業。對於這點,臺中慈院社區健康中心主任陳慶元感受最深刻。

飄著細雨的假日清早,臺中市大里區塗城社區活動中心已是熱鬧滾滾,健康篩檢開始了。志工在等候區帶動體操,讓民眾活動筋骨;檢篩區及諮詢區則由醫護同仁把關;民眾抽血後來到茶敘區小坐,志工奉上茶水、麵包,並做簡單的衛教宣導。

穿梭其間的陳慶元,滔滔不絕說出謝意:「塗城衛生局和慈濟志工好用心,一個月前發了四千張通知單,鼓勵居民來做篩檢。最感動的是,志工把這件事當成家�的事,讓整個動線爽朗、環境乾淨,民眾來這�感覺很舒適。」

健康列車穿梭大街小巷,四年多來已巡迴兩百多個社區,環保站、廟口、活動中心,哪�有需要就往哪去,團隊們甚至在講座後跟著居民返家探視生病的親人。楊慧貞笑說:「有了志工的陪伴,我們走進社區變得非常幸福。」

鄉親笑瞇瞇
醫者重拾初衷

行醫二十餘年,陳慶元早年是預防醫學官,之後專攻核子醫學,以影像檢查診斷身體的病變,包括腸胃、骨骼、心臟血管及癌症等。「原本我只是很單純的做檢查,但是當我向病患解釋病況,往往會想追根究柢找出病源。」陳慶元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生,來自於錯誤的健康觀念。

他強調,有些病變早期發現,能從生活習慣著手去預防惡化;很多癌症早期治療,也不會太辛苦。

「早年居民的觀念是,我沒生病為何要去醫院?隔壁的沒檢查都沒病,一檢查就有事。但這是倒果為因。與其等到來不及,病患在你面前淚汪汪,倒不如趕緊宣導健康觀念,讓大家笑瞇瞇地來做例行健檢。」

當他來到臺中慈院,擁有更多資源推動社區健康,宣導正確的生活方式,讓民眾獲得健康,也懂得運用健檢及先進儀器來預防疾病。

「但我從沒想過自己會走進社區。」他說,若是從前一定與主辦單位談妥車馬費、講師費,才願意做衛教宣導,「到了慈濟,這些不但沒有酬勞,還要在假日付出。」

陳慶元說,當鄉親因為相信你而願意去改變生活習慣,甚至後續求診時謝謝你的照顧,那種感動是金錢換不來的。慈院很多醫師跟他一樣,被鄉親的信任給「融化」了,感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進而主動參與衛教講座;而民眾也感受到這分熱忱,讓社區和醫院更親近。

幾年前從北部醫學中心來到剛啟業的臺中慈院,陳慶元自認游刃有餘,但當他跟著慈濟人醫會下鄉義診,看到院長為案家掃地擦玻璃,他自告奮勇去洗廁所,「後來想想,如果不是志工帶著我們,這麼偏僻的地方要我來找,我根本找不到。」

陳慶元說:「以前認為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行有餘力再來『幫你』。現在反過來想,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和我有關,我會盡全力做好該做的事。如果你願意被我幫忙,我會很感恩你;遇到善緣要把握當下,不然就會錯過。」

陳慶元為這樣的改變找到原因:「醫療過程必須標準化,但是行醫必須有愛。透過走入社區,我重新找回醫者的初發心。」

免費共乘車
長輩就醫免煩惱

位於大臺中中心的臺中慈院,二○○七年啟業時即規畫「共乘車」,服務方圓十公里的社區民眾;西至西屯區、北至后里、東至石岡,南至太平、大里等多條路線,方便就醫,也透過共乘節能。

二○一○年底,配合即將啟用的新院區、擴大社區服務範圍,共乘車路線也拓展至三義、后里、東勢等交通較為偏遠的山城;目前每月搭乘約近千人次。

「每條路線我都親自搭過好幾次。」負責路線規畫的社區健康中心組長楊栢勳說,因為乘坐的大部分是病患,身體不舒服無法承受路途顛簸,因此將行車時間盡量控制在四十分鐘內;而站點也需要考量安全及便利性,等車、搭車等每個小細節,都透過親身體驗而更貼近病患所需。

僻靜的山城,馬路即使鋪了柏油仍然狹窄蜿蜒,客運沿著臺八線搖晃進山,第一站迎接的往往是身著藍天白雲制服的慈濟志工;同是東勢居民的他們,經過醫療志工訓練後,轉而成為服務鄉親的隨車志工。

八十六歲的阿生伯與鄰居一同在樹下等車,一向健康的他,前些日子感覺排尿困難,住家附近的診所醫師建議他:「臺中慈濟醫院每天都有共乘車接送,去檢查檢查吧!」

志工攙扶阿生伯上車,詢問要看診的科別,先以手機替他掛了號;抵達後,醫院志工接手引導看診。體貼親切的服務,讓第一次來大醫院看病的阿生伯直呼:「真是兩百分的服務,阮這款老人來也不怕沒人照顧。」

隨車志工孔憲芝每週五都會出勤,她觀察到很多長者獨居顧家、顧山,礙於交通問題很少離開東勢,因此搭共乘車上醫院,就好像組團郊遊。「看病本來不是一件快樂的事,但長輩們總是一路笑嘻嘻交談著,連我們都感染到那分愜意。」

共乘車將社區與醫院的距離拉近,也增添溫暖氛圍。孔憲芝說,自己不像是照顧者,更像是與家人出遊,從長輩身上學習到樂觀面對病痛。

志同道合
 

醫病醫人醫心


二○一一年七月下旬,臺中慈院原院區各單位陸續遷入嶄新的第一院區,八月一日正式上線。

率先進駐的復健中心,空間明亮,長廊兩旁是一間間不同的治療室,成人、兒童復健區與診間各自獨立。對照原院區幾十坪的復健室,接受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的患者使用復健器材的同時,另一邊是發展遲緩兒童正在接受早療、或是語言治療師幫助患者重拾說話自信,難免彼此干擾。而今,不同的患者擁有各自的空間,治療環境更理想。

門診走道寬敞,候診空間舒適,患者安坐眺望窗外藍天。診間外安裝有電腦化的報到系統,將健保卡插入插槽,即可完成報到手續;螢幕上還會顯示預估等候時間,提醒患者留意。

行政副院長莊淑婷說明:「我們以病患為中心,考量就醫動線,讓民眾更安心、更輕鬆完成看診流程。院區規畫完善,是推動健康促進的根本。」

莊淑婷說,很少有醫療院所會像慈院把社會服務室的空間做大,甚至設置在入口處,讓有需要的民眾立即可以求援。慈院沒有華麗的商店街,大廳設有溫馨小棧,志工隨時提供服務;院區保留大量綠化空間,讓住院患者放鬆心情。

以往兩百五十床的規模,經常出現滿床狀態,如今四萬六千多坪、朝向八百床規畫的院區,醫療團隊謹慎以待。院長陳子勇提到,無論就醫流程或是醫護同仁的素質,都逐步提升,「希望將愛與關懷帶到工作中,膚慰病患和家屬的痛苦。」

行醫二十餘年,施行過超過七千檯脊椎手術,陳子勇對於所擅長的神經外科仍戰戰兢兢;來到慈院,要實踐「醫病還要醫心」的思維,在病患身上所花的心力就更多了;更大的挑戰是領導來自四面八方的專業團隊,觀念不同、慣性不同,要費心磨合與協調,「欣慰的是,愈來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陳子勇說。

胸腔外科專家、醫療副院長許南榮,提及現今醫病關係冰冷,有時候是因為醫師太害怕失敗,漸漸地與病患保持距離,認為只要鑽研疾病,就不會受到傷害。

「認識慈濟醫療後,才重新意會,醫療是『人跟人之間的事』。醫師不能只專注疾病,深入病患內心才能適切了解所需。而慈濟的醫療環境,給了醫師這樣的提醒與空間。」他笑說,或許就是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所以「回來」慈院。

這幾年來,他與醫護同仁走入社區和僻壤,甚至走入急難現場,見苦知福。「我們不可能等到每位醫師都經歷過病苦,才能感同身受病患的痛。」但透過這些志工服務,發現更多需要自己的地方,更能領悟「健康促進」的使命感。

醫療後盾
志工無處不在

走入慈院,民眾首先遇到的,常是穿梭各角落、穿著背心,服務大眾的慈濟志工。「他院的醫護人員,非常羨慕我們有這群醫療志工。」許南榮副院長指出,志工就像潤滑劑,柔軟了冰冷的醫療環境。

以急診室為例,病患和家屬的情緒焦躁,醫護人員壓力也大,要在幾秒鐘內決定診療方向;這時候,慈濟志工會走近病患或家屬身邊,安定他們的心情、讓他們感覺有所依靠。

「說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因為要自己心安,才能安別人的心。」許南榮觀察,慈濟志工因為累積了厚實的生命經驗,才能稱職地扮演醫病之間的橋梁。

醫院還沒有建設起來、醫護人員還沒有守護健康之前,志工已經在工地駐守;啟業後,又風雨無阻來傾聽病患和醫護人員的需求,讓醫療服務更為全面。

一路看著臺中慈院從蔗田變成救人的堡壘,林玉雲和先生朱以德週一到週五,每天早早來到醫院,擔任醫護同仁與梯次志工的後盾。

林玉雲準備點心水果、茶水咖啡,讓小小的志工室瀰漫著溫暖,醫療志工們若是累了,會知道要往這兒補充能量;而忙到昏天暗地的醫護同仁,也將志工室當作充電的地方。

林玉雲說,有時候醫師接續著開刀,短暫的休息時間就會到志工室,喝杯咖啡、吃些點心,他們說,這樣就有力氣再開下一檯刀了。

「有時候護士有心事,也會來這�跟我傾訴,或者討一個﹃抱抱﹄。」林玉雲說,看著醫護人員為搶救生命而努力,自己所能做的就是當個媽媽去疼愛他們。

七十七歲的朱以德,穿上志工背心後就開始逐層跟同仁打招呼:「早安,有沒有吃早餐?」當這個厚沈的聲音在科室�響起,大家就知道「朱爸爸」來巡邏了。護理站的同仁說:「一早來就收到溫暖問候、像爸爸一樣的關懷,我們馬上就活力十足了。」

夫妻倆每天上醫院,花時間又花力氣;但朱以德說:「人生真正的價值,只有做志工才能體會。」

八月一日遷入寬敞的第一院區以來,臺中慈院行政人員及志工們幾乎人手一份院區地圖,引領病患找到診間。八月十九日到二十一日啟用典禮當天,四十多名醫護人員報名參加導覽志工,引領賓客觀看「慈濟醫療志業二十五周年特展」,感受累積無限心血的美善歷史。

一般外科主任吳永康陪同貴賓觀展,沿途分享慈院防震結構,以及窗外大片綠色花園,「全院共有六座空中花園,讓病患得以親近、紓解身心。」

在地方首長、主管機關代表、慈濟醫療志工,以及前來參與「法譬如水」經藏演繹的入經藏菩薩見證下,慈院大廳佛陀問病圖揭幕;證嚴上人感恩各界護持,以及大中區慈濟志工以愛守護,在此好日、好時光,為臺中慈院奠下「守護生命」的磐石。

雖是慈濟六院中最「年輕」的醫院,臺中慈院屢屢獲得各界肯定,去年度更榮獲新制醫院評鑑「特優醫院」、母嬰親善醫院第一名表揚。第一院區的啟用,全院同仁和志工將承擔更大責任,以願與力,帶動愛與關懷的醫療人文。

百川歸海/認罪與懺悔 宗教的神聖教化
撰文•鄭凱文(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

無論以「認罪的心」聆聽基督福音,或以「懺悔的心」領受佛陀法音,
皆能引領虔信者尋回人生宗旨,在生活中自我教育。

西方基督教慇懃地勸誡世人,徹底「認罪」、向上帝「悔改」,才有機會獲得赦免而重生。如《新約聖經•約翰書》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源自東方的佛教,也相當重視「懺悔」的修持,如《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等懺法,在佛教信仰中深具影響力。

認罪是赦罪、洗罪的前提——基督徒渴慕「主耶穌的寶血」,為其洗淨不義,恢復「潔白如雪」;而懺悔也是消業障、滌心垢的關鍵——佛教徒珍視佛法如甘露,用以淨化習氣,回歸「無染如蓮」。

大眾認知宗教的共通印象,大抵是「勸人為善」的。如弘一大師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此句名言普遍流傳於民間,為宗教教化的基本訴求,留下扼要的注腳。

但其中值得探討的是,行善並非贖罪的捷徑,亦非交換功德的手段。真正的福報與功德是在無私的奉獻中流露,也在無求的善行中凝聚;誠如慈濟志工口耳相傳的一句話:「好事要做來『囤』,不要做來『抵』。(閩南語)」至誠悔過而發願向善,付出無求而感恩利他,對於提升修養、轉化心靈,才有真切的助益。

今年慈濟推動「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全力弘揚《慈悲三昧水懺》的法義;細膩地詮釋貪婪、瞋怒、愚癡、傲慢、猜疑等「人心通病」,並搭配現代時事影片,引導數以萬計的參與者從「心」領悟「與法相會」的精神,啟動「眾人同步」的反省機制。

結合擊心鼓、打手語、誦妙音、情境劇等演繹元素,不僅演活了佛法,更讓人心本具的「深層觀照力」再現;不只是外相上的攬鏡自照,更是心靈的「X光」檢驗——使盤根入骨的欲望「纖毫明鑑」,進而找出除滅之道、恢復幸福喜樂。這正是治標也治本的修行法門。

證嚴上人指出,欲淨化天下,須淨化社會;欲淨化社會,須淨化人心。當心靈的罪愆,已成過去至今的層層業累,從現在至未來的修煉,也須次第破除。而欲破除如影隨形的幢幢業影,唯有勇敢揚起慧劍、反覆披荊斬棘,方能徹底除罪、消業。

宗教的教化字字神聖有力,句句彌足珍貴。我衷心地相信,無論是以「認罪的心」聆聽基督福音,或以「懺悔的心」領受佛陀法音,都能引領虔信者尋回人生宗旨,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它不是捷徑,卻是直行。

消暑聖品 冰棒的由來
炎炎夏日常看到大家吃冰棒來消暑,但你知道大朋友、小朋友最愛的冰棒是怎麼來的嗎?在台灣,冰棒最早又是出現在哪個時期?

訂Choyce全球走透育兒誌 送兒童魚油膠囊
【Choyce全球走透育兒誌】提供知名部落客 Choyce 的親子旅遊經驗,並分享如何透過旅行來教養小孩的方法。現在訂報還送送兒童魚油膠囊!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
由 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經濟部全省工商登記(錢經理網路商城) 於 9/14/2011 11:19:00 上午 張貼在 錢經理網路商城(0982-694-2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錢經理 的頭像
    錢經理

    工商名錄/經濟部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錢經理創意行銷: 0800-781-688 錢經理網路商城 0989-566-259

    錢經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