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淑手中那碗用玉米和雜菜煮成的粥,
是外出勞動先生的午餐。
這般簡單的粥,從十一年前慈濟志工來訪,
就是家家戶戶三餐主食;
歷經連年天災,北朝鮮糧食短缺情形愈益嚴重,
使漫長的困難期更加漫長……
三十八歲的張英淑,雙手拿著那碗用玉米和野菜煮成的粥,站在她家廚房前,讓我拍照。那碗粥是留給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先生。問她吃過午餐否?面對一群由領導陪同來勘察糧食短缺問題的外國人,她含糊、不置可否的應付過去。
領導解釋,英淑從未碰過外國人,所以不知如何對應。不過,從英淑憂鬱的眼神和那顯露出維生素嚴重缺乏的嘴角,不難猜出她是否吃過午飯。
英淑的狀況不是特例,左鄰右舍,乃至整個地區都一樣,嚴重缺糧。
●
亞洲東北方有一個人類大姆指形狀般的半島,從中國大陸延伸到日本海與黃海之間。透過夜間衛星圖片來看,兩端燈光璀璨,中間一片漆黑,像黑夜的海洋,融入天地之間。
半島名「朝鮮半島」,靠北的一端,因能源短缺、實行節能減碳,致使燈火黯然;那就是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所在地,簡稱「北朝鮮」。
北朝鮮面積十二萬零五百平方公里,人口兩千四百萬(二○○九年估計),是目前全球少數幾個仍以社會主義為最高指導原則的國家之一;在國家利益與民族尊嚴凌駕一切的前提下,儘管長年處於缺糧危機,但非到緊急關頭,北朝鮮政府絕不輕易向世界表達困難,也不輕言向外求援。
但最近,他們卻邀請慈濟人來訪。
歉收,「麥口期」難熬
每年秋冬,是北朝鮮大麥與小麥的耕作期。小麥是低溫作物,需要靠雪來保護根部,且雪融化了也可以帶來水分。但去年底氣候嚴寒,低溫卻沒下雪,讓土層凍結深度達八十公分,農作物凍死,產量非常低。
夏季主要的農作物玉米和水稻,遇上今年六、七月間的頻繁下雨,氣溫偏低而且缺乏陽光適度照耀,作物無法正常生長,嚴重影響九月應有的收成;再加上八月初梅花颱風來襲,釀成嚴重水患……前期耕作沒收成,這期農作又歉收,全國面臨供糧危機。
今年,北朝鮮原計畫從國外購入三十二萬五千噸糧食以應付國內需求,卻因各國出口限制及糧價暴漲(大麥漲六至七成、玉米漲約四成),對外採購計畫縮減至二十萬噸。
一月至五月,採購到的糧食僅約十一萬九千五百噸;眼見很難熬過這段麥口期(麥子將熟未熟、青黃不接的時候),北朝鮮﹁國際貿易促進會﹂緊急向慈濟提出需求,希望以「黃海北道」麟山郡、谷山郡,及「平安南道」平原郡、大同郡等四郡為範圍,援助十六歲以下、六十歲以上及妊產婦,超過四十四萬人次,每人每月十五公斤,共兩個月糧食。
缺糧,孩童營養不良
今年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六日,慈濟勘災團隊在當地官員陪同下,走訪受災地區。
在麟山郡,看到張英淑無米可炊苦況;在谷山郡,看到六十七歲的宋春福一家三口共食一碗雜糧;看到還未長牙齒的小朋友,手拿著一小截玉米努力啃食,堅硬的玉米粒,任憑小朋友怎樣啃,還是牢牢結在玉米心上。
頭大身小的孩子被育幼園阿姨抱著。阿姨說,以往學校每日提供在校幼兒免費午餐,這是國家政策;但在這缺糧的非常時期,已停止供應很久了。午餐時間,父母將小孩接回家用餐,全園十七位學童,僅剩三名自備午餐的孩子留園。
糧食不足帶來營養不良,對小孩影響尤甚。在黃海北道的麟山郡醫院、平安南道的人民醫院小兒科病患,不少是缺糧引起營養不良,間接導致其他病症,如:免疫力降低,易患感冒或惡化成肺炎,拉肚子、皮膚病、頭髮脫落等……嚴重時生命就此嘎然而止。
醫師說,醫院缺維他命、消化劑、消炎劑、奶製品等……因此無法提供相關醫療,對於孩子們病症也束手無策;唯一對治的方式,就是提供濃度百分之二十的葡萄糖,讓孩子們吊點滴。
天災,稻熱病變
北朝鮮幾乎所有糧食都由集體農場生產,糧食收成統一由國家接收,再分配給國民。
今年起,境內勞動人口每人每天的糧食供給量,從二月至四月中旬的四百公克、四月下旬的三百五十公克、五月份的一百九十公克,減至六月份起的一百五十公克,遠低於原訂標準的一半以上。
北朝鮮糧食短缺並不是最近的事情,遠因如國際政治變化不說,近因是氣候異常,大寒大水大旱和颱風在這十多年來接踵而至。
一九九四年底起,北朝鮮連年天災不斷,嚴重影響農產;慈濟在一九九七年至二○○九年間,曾九度伸援。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慈濟首次捐助冬衣與民生用品;一九九九年三月到七月,又依當地農作物階段性施肥需求,分批致贈化學肥料,使重點農業生產地產量大增;緊接著又援助四萬多個家庭兩個月大米……
由於國情特殊,以往國際組織僅能在港口進行簡單的捐贈儀式;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北朝鮮有感於慈濟五度援助所展現的誠意與尊重,破例允許農民集結,親領慈濟志工致贈的大米。
國外資料顯示,北朝鮮在耕作狀況最好的時候,也只能滿足國內六、七成的糧食需求,其餘須依賴進口;全國原有百分之二十四的土地為可耕地,如今因為頻繁受災,耕地面積縮小至低於百分之十五。對這個努力要達成糧食自給自足的國家而言,不啻是雪上加霜。
來到谷山郡平原里,眼前稻浪興波,金風送爽,田疇間一片欣欣向榮景象。
慈濟志工下田細察,只見金黃稻穗多是穗內空空。當地領導解釋,此因稻熱病變,加上梅花颱風來襲影響,作物產量足足比去年減少五至七成。
兩個月前,梅花颱風淹沒谷山郡青松里合作農場一百三十公頃農田,大水至今未退,在環山的地形上形成堰塞湖。領導說,大水還須一個月左右才會退去。為什麼不在出水口處排除淤泥或挖大出水口,好讓積水加速排掉?「因為沒有重機械。」領導說。
收成減少,意味糧食配給量相對也減少。天災使這段原本就看不出何時會結束的漫長困難時期,更加漫長。
四十六歲的青松里民鄭泰義划小舟「出海」,在堰塞湖中搶收被水淹沒的玉米,並在自家門前曝曬,預備儲存起來,待有需要時食用。但淹過水的玉米粒,儘管經過陽光曝曬,仍發出陣陣酸味,能吃嗎?「能!」當地領導斬釘截鐵的說。
●
三天時間內,慈濟志工走訪兩道四郡,訪視二十二個案,狀況幾乎如出一轍——努力耕耘卻仍不足食、缺糧乃至營養不良,生活品質與健康皆受到嚴重的影響……
我們在麟山郡造訪二十九歲的韓明琴,任職幼兒園老師的她,初為人母,正在休育嬰假,臉上洋溢著幸福。
韓明琴與先生宋江南,與婆婆和初生女娃一家四口同住。她家一天共分到四百公克雜糧,加上小量自家種的玉米和馬鈴薯,勉強能維持存活要求;在這非常時期,是一種滿足,也是一種幸福。
韓明琴的家不大,有點老舊,沒有多餘擺設,但窗明几淨;在房子當眼位置的牆壁上,掛著兩張肖像,一張是永遠的國家主席、已故的金日成導師,另一幀是現今的國家領導人金正日主席。
兩幀肖像四平八穩的掛放在家中最顯眼的壁面上,小嬰兒躺在房子中央地面上,正受照顧。窗外陽光璀璨,送來滿屋溫馨,此刻匾中幾個漢字特別顯眼——「家和萬事成」。
家是一般民眾的家,也是國家的家,四海一家的家。秉持這個理念,慈濟人肯定會回來,且希望在最近的未來,為此地鄉親盡點綿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