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學點心屋】歡迎父母、老師鼓勵小朋友投稿,不管作文練習或心情日記都歡迎,讓小朋友有創作的成就感! 【傳統中國文學】為網路上第一份學術性電子報,兼具生活藝術、中國文學賞析及學術思想的探討。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5/17 第7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發願付出、善盡本分,就能承擔天下事
證嚴上人專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用「感恩心」取代「煩惱心」
慈濟脈動 天涯共此情•日本/東京獨行者 風雪故人來
焦點專欄 志為護理•臺中慈濟醫院/病床邊的微笑 只因你是唯一
書訊天地 書訊天地/《走過3•11重──新定義幸福》
發願付出、善盡本分,就能承擔天下事
發心立願是為追尋自己的理想,而非為任何一個人;
只要心甘情願,便不會感到辛苦。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用「感恩心」取代「煩惱心」
◎撰文•釋德凡 整理•編輯部
3•19《農二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莫煩惱他人「為何做不到」,要時時自我檢視──目標是否準確、是否盡心力去做。

不懈怠,讓慧命成長

天地間景物變遷,皆在述說「無常」。晨語時間,上人教眾把握當下,用心傾聽天地萬物說法。「警惕無常,就不致放逸懈怠,而能把握分秒增長慧命。」

《法華經》中記載,日月燈明佛入滅後,妙光法師的弟子「求名」,貪著利養而懈怠,就是彌勒菩薩的前身;故文殊菩薩對彌勒菩薩說:「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

上人引以勉眾,應自我反省是否犯此過錯──志在求法,卻為求名、求利而懈怠?若有,要及時懺悔。「懂得懺悔、反省,知過就能改。反之,內心藏污納垢而不自知,就無法經由懺悔淨化。」

因各人習氣不同,聽同一句話,見解也不同;見解不同,動作就不同。上人表示:「煩惱輕者,聞法入心能受持,思想愈益清明、道心愈益堅定,則不易受外境迷惑,智慧就能增長;煩惱濁重者,法不入心而習氣深重,雖然發心立志亦難恆持。」

上人期勉人人時時自我反省,去除煩惱、改正錯誤,把握每一天時間讓慧命成長。

降物欲,救心也救人

早會時間,上人憂心於目前社會現象──生活富裕、教育普及,年輕人受了高等教育卻是「物欲提升,精神下降」;衍生許多社會問題。

「現今教育普及讓人們整體知識提升,然享樂的欲念亦隨之提升,高價位奢侈品成為流行時尚。放眼全球,瘋狂的物欲已成為社會病態,許多人沈迷享受而迷失自性。需要有人伸出手,以悲心救拔;救人心才能救世,讓社會不致向下沈淪。」

馬來西亞梁淑晶用心經營事業,假日唯一的娛樂就是瘋狂購物犒賞自己;直到二○○五年在慈濟麻坡聯絡處看到印度洋大海嘯慈濟援助實況,一張張撼動人心的照片觸動其心,也改變了她的人生。

淑晶看到慈濟人不顧危險走入災區,如當頭棒喝,深感自己身心健全卻未曾利益眾生,反而揮霍度日,實是白白浪費三十多年歲月。之後她積極投入慈濟,參與訪視時發現照顧戶一個月的生活費,還不夠她買一件衣服,從此降低欲望,將省下的錢捐出救人。

上人引以教勉:「過去迷茫在物欲中而不斷追求,當看到人間之苦,不只啟發慈悲心,且改變習氣,實為難得。只要心有覺悟,往人生正道而行,救助自己的同時,也能救度他人。」

全球慈濟人不分地區、不分人種,只要看得到、走得到、力量得以施展的地區,都努力帶動、啟發人心;上人對此表示肯定。

「慈濟人到貧苦鄉間發放,與受助者以愛互動,啟發人人互愛、互助。即使生活貧苦,但純淨善良的心靈富有大愛,人與人之間即能相互扶持。」

放下我,提天下菜籃

「二十四歲時,我就思考『人生何從』,來人生一趟目的為何?為一個家庭提菜籃的價值何在?」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分會同仁談修行,上人表示:「我不願為一個家庭提菜籃,心中只有一個目標——我應該為天下提菜籃。」

帶著這樣的決心,上人勇敢走上修行之路;儘管當時尚不知往哪�去,就一路前進、一路奔波,追尋自己的理想。「生命隨時間而消逝,倘若沒有及時把握,慧命難以成長。」

普天之下多災難,上人致勉:「現在是為天下『挑起米籮』的時刻;人人發願付出、善盡本分,就能承擔天下事。」

即使是在修行的道場�,人人皆有未除之習氣。上人教導,若見人懈怠或聲色不好,要感恩其示現負面形象來教育自己,莫起煩惱心。

「不要去想別人有沒有做到,而是要自問:自己有沒有做到、目標準不準確?人間多疾苦,身在由不得自己的環境,才是真辛苦。發心立願是為自己,而非為任何一個人;只要心甘情願,時時謹記這是自己所選擇的路,就不會感到辛苦。」

天涯共此情•日本/東京獨行者 風雪故人來
◎撰文•凃心怡 
攝影•蕭耀華
近年來,日本有個新名詞──無緣社會,不論在社會或是家庭,都覺得活著孤獨又疏離。
失業、失婚、失去子女的敬重,流浪在東京的公園,這場春雪落在身上,格外沈重……

東京三月雪,慈濟志工清晨五點半就離開溫暖的被窩,來到慈濟會所開始洗米煮飯,並且熬起一桶又一桶的咖哩與味噌湯,趁熱運往代代木公園。

雨勢愈來愈大,志工們即使穿著輕便雨衣,抵達公園時身子幾乎溼透。但不過十點半,一百多位街友已經排成人龍,撐著傘、縮著身體等候熱食,大家打起精神加快發送速度。

街友們領取一碗分量充足的咖哩飯後,邊吃邊又走到隊伍後方,繼續排隊。志工林真子說:「只要他們吃得夠快,排得夠前面,就有機會再來一碗。」林真子不捨地說,即使代代木公園最多時期不過兩百三十位街友前來取用熱食,但志工們都會準備三百份,「我們能做的,就是滿足他們的胃。」

【代代木公園.熱食發放】

一九八六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裂,進入「平成大蕭條」時期,失業人口升高,街友數量增加;二○○八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日本國民生產毛額(GDP)降幅達三十五年來最高,許多人被迫賣去家產、退去租屋,在嚴冬中尋覓一方能遮風避蔽雨的角落。

二○○九年元旦期間,日本社運團體發起「年越派遣村」計畫,在東京日比谷公園設立為期五天的安頓所,讓街友安住並提供飲食。旅居日本數十年的慈濟志工林真子看到這則新聞,心想:「或許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慈濟志工元月四日前往探訪,看到善心人士捐贈的食材堆積如山;與主辦單位誠懇交涉後獲得同意,志工利用現場所餘食材,在隔天撤村時為失業民眾準備一千份早餐。也經由街友告知,輾轉介紹到同樣聚集許多街友的代代木公園去。

日本福利制度完善,但街友人數太多,政府無法面面俱到,幾乎每一天都有慈善組織在代代木公園發放飯糰與熱食;「就那麼剛好,每個月的第一與第三個週一是空檔,我們馬上就去卡位!」行善還得卡位,林真子哈哈朗笑:「只要有事情做,我們都很開心。」

從那年開始,街友關懷成為慈濟日本分會最主要的慈善項目;除了代代木公園的熱食發放,也與其他慈善單位合作,在每月第四個週四發放飯糰給街友。

【夜訪池袋.心的關懷】 

「提供飲食不是我們唯一的工作。」林真子表示,心的關懷,才是最主要的目的。有時候晚上如果能招集到兩三個有空的人成行,也會買一些飯糰、麵包,到池袋區役所的地下停車場關懷他們。

「其實這一群街友幾乎都是有家人的,但是他們離開工作的同時,也離開了家庭。」林真子細數每一個她所知道的故事:「住在琉球的許田,曾是麵包師傅,兩個孩子都二十歲了;還有熊田,明明思念著家人,卻又不敢相見。」

前年耶誕節,慈濟志工買了許多卡片還貼好郵票,分送給街友,鼓勵他們寄回家。其中,思念孩子的熊田遲遲不敢寫下一筆一畫,「如果卡片被丟掉怎麼辦?如果孩子不願收到我的消息怎麼辦?」

「如果孩子很想知道你現在過得好不好呢?」在林真子往返多次的鼓勵下,熊田終於鼓起勇氣把卡片寄出去,「他的孩子收到之後果然很開心,也讓他感到很欣慰。」熊田甚至因此對失望透頂的人生,湧出一股新的生活動力。

「還有一位以前曾是和食料理的師傅,明明就有好手藝,工作再找一定會有;鼓勵半年後,他現在終於回歸正常生活了。」林真子坦言,幾年來成功輔導的個案並不多,畢竟有太多現實考量,「但我們不會放棄,能夠讓人重新站起來,是我們最大的期盼。」

日本慈善團體多,街友三餐不至於捱餓,天寒地凍時,部分公營單位的地下停車場也願意在員工下班後,供他們安身;偶爾他們撿些回收物販賣,還能添購部分生活必需品。街友生活,似乎沒有外界想像的狼狽,「但是我們的內心卻相當寂寞。」佐藤建陸談起過往,僅以「失敗」二字為代表,「事業失敗、婚姻失敗、人際關係失敗,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著了。」

當他被公司遣散後,就與妻女分開來。「我以前就住在代代木公園,是這�的BOSS呢。」說話充滿豪氣,但佐藤建陸仍透露著憂傷。「紙板就是我們的房子,每天早上我爬出紙房子,穿西裝別上領帶,一切打理好之後,再對著紙房子說:『我要出門囉!』這麼做,讓我感覺自己還是這個社會的人。」佐藤建陸離家時,女兒還在就學,「我很想念她,卻沒臉去找她,連在學校附近偷看的勇氣都沒有。」

有段期間,東京政府為了整頓市容,不僅提供街友住處、幫忙找工作,每月還有零用金,正因為如此,佐藤建陸決定要重新來過。

「成為街友之後,我們對人不再存在信任。因此當有人願意貼近我們、真心誠意對我們好,一句關心的話,或是一個真情的動作,或許都是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如今他有小小的租屋處,每天晚上五點到社區大樓從事打掃工作,也終於能再和女兒見面,「雖然只是每年我跟她的生日各見一次面,但已經滿足了。」

曾經身為街友,也最了解街友的內心世界,佐藤建陸很肯定志工的關懷,如今也投入關懷街友的行動。每天上工之前,他會四處打聽工作機會、介紹給街友們,迄今已協助五百人回到工作崗位。「這些人或許很難再回到家庭,但至少工作的成就感,多少會掃去曾經失敗的陰影。」

志為護理•臺中慈濟醫院/病床邊的微笑 只因你是唯一
◎撰文•張瓊文
攝影╱曾秀英
當年阿嬤沒能得到的體貼,我想送給更多人;投入安寧療護領域,在病床旁多停留一下,給病患及家屬一個憐惜與充滿溫暖的擁抱。
雖然我的出現起不了治療疾病的效果,但希望讓他們知道,
有人能理解他們心中的不捨,讓他們有短暫喘息的心理寄託。

那一年的小年夜,我們陪著彷彿在睡夢中的阿嬤,回到三合院的老家,遵循傳統喪葬儀式,送走老人家,並在歲月的流逝中,慢慢接受「阿嬤真的離開了」這件事。

只是偶爾回到鄉下,總在不經意間,彷彿瞥見阿嬤的身影,笑瞇瞇說著:「阿文,你回來了啊……」那一刻的真實,讓我真切感受到,原來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當我們回想起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就是真實的存在——用另一種形式存在。

阿嬤跟阿公一路從小拉拔我長大,可以說,是這對慈祥的老人家,讓我對護理工作產生興趣,促使我踏入安寧共同照護領域,更認真的作為一生的志業。

因為他們,病床上的老人家尤其能觸動我的心弦,只不過,剛開始接觸臨床,可不是這麼回事。

拉上簾子
遮住無助與悲傷

護專實習時第一次遇到CPR(心肺復甦急救技術),誤觸高壓電的男子全身焦黑,被送到急診時已死亡,簾子背後是學姊在床頭處壓著人工急救甦醒球,急診室醫師帶領著小護士們輪番上陣,形式上做著一遍又一遍的CPR。當時雖然不明白這樣的急救有什麼意義,腦海中留下的印象竟是男子染的一頭金髮,還有幸運多了一次練習急救的機會。

初入臨床時,還是懵懵懂懂的年紀,並沒有很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只是一名懂得照醫囑發藥、躲在口罩背後的蒙面小護,一心只想趕快做完治療、寫完紀錄,刻意忽略病床上一雙雙無助的眼神,以及病床旁希望你能多講幾句輕鬆安慰話的家屬。

我告訴自己,後面還有好多床在等著,手上的動作不能稍有怠慢,我只能選擇儘快以社交性的方式,草草結束對談。直到有一天自己成了家屬。

那天,從家人口中得知,阿嬤的肝臟發現一個碗公大小的腫瘤,住院了、昏迷了……剎時驚覺,讀了那麼多年的書,竟全無用武之地。我明白,阿嬤用了八十幾年的身體故障了、修不好了,她即將離開我們的世界;但是,除了哭以外,我還能做些什麼?

每每看到護理人員進入病房匆匆忙忙講解,要幫阿嬤灌腸,幫助排出體內的氨,之後再也沒有下一句了。再度拉上病房簾子,留下仍然無助的我們。我不禁想著:「就這樣嗎?可不可以再多告訴我們一點?到底我們還能為阿嬤做些什麼?」

在這樣悲傷的空間�,每一天都不知道有多煎熬、多麼不知所措。這時的我,開始理解病床上病患的眼神,好想多停留一下,給他們、給家屬一個憐惜與充滿溫暖的擁抱,多幾句貼心、同理的話語。慢慢的,我愈來愈清楚,我所期待的護理工作應該更不一樣。

放下專業
感同身受相依支持

讀二技時,首次接觸到所謂的「生死學」課程,開啟我對「安寧療護」的認識。「多麼特別的一門學問!」我聽見內心的聲音。過去所學到的護理教育,都是如何治療、護理病患,這堂課講的卻是如何幫助臨終病患、陪伴焦慮無助的家屬,教導我們如何面對「生死」這個隱晦的話題。原來,生命與死亡並不會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

因緣際會下踏上安寧照護領域,是阿嬤當初沒被轉介的地方,老人家沒能得到的體貼,我想送給更多人。

從外科匆忙的護理腳步,轉變為黏在病床邊的陪伴,一開始並不容易。因為以前接受的護理專業訓練,總認為陪著病患家屬哭是不被允許的;身為一名安寧照護師,跟著家屬難過、悲傷已是家常便飯,邊流淚邊交代家屬,回去要注意什麼,更常常在照顧到和阿嬤年齡相當的老人家時,依稀看見她的身影,隨著自然法則的到來,一點一滴釋放當年沒被處理好的悲傷。

過去在外科照顧過的病患,以前還曾經一起勉勵:「加油!不要放棄!」多年後在安寧病房重逢,病患家屬難掩無奈的情緒;因為之前的良好互動,也讓自己更容易陷入同樣感受的氛圍中。難忘那位末期食道癌的阿伯,與我相遇後,這分熟稔的關係,安撫了妻子不安的心,團隊的耐心陪伴引領了他們接受這個處處有溫暖的病房,更與鄰床的病友及家屬自組了支持團體。

還記得那天阿伯站都站不穩了,還堅持請假回家,教兒子用北港最香的麻油煎麵線給團隊品嘗,還想乘外觀容貌未改變太大之前,留下最帥的遺照。

家屬或是在沈澱喪親悲傷後,寄來問候的卡片,感念共同為病患做的事;或是傳來溫暖的簡訊;甚至有人把安寧病房當作第二個家,不時回來探望,在往生者曾住過的床摸摸、看看,也提供過來人經驗,替病患、家屬打氣。

親切的擁抱、噓寒問暖,護病之間早已建立起家人、朋友般的情誼。也許,那是因為安寧陪伴�,有對生命不確定的悸動,有人性最自然純真的互動,更有相依支持的感動,讓我們成為同一陣線的親人。這�有道不完的酸甜苦辣、悲傷離別,也有所謂尊嚴的人生、永續的愛以及道不盡的感恩。

雖然對病患家屬來說,我的出現起不了治療疾病的效果。但希望他們能感受到,我會出現在他們任何一個需要的地方,讓他們能有短暫喘息的心理寄託,知道有一個人能理解他們心�的不捨,甚至那顆對家人愧疚的心。

在不同領域�從事著喜愛的護理工作,包括現在的安寧共同照護角色,都讓我珍惜和病患家屬相處的每一刻,更勇於提供出自己。

從事安寧工作的精神在於將生命斷裂之處接續起來,恢復生命的連續性;在令人慌亂絕望的事件中做出較積極正面的事;利用剩餘的時間,讓大家一起面對死亡帶來的損失、一起珍惜存活的片刻。

不斷累積的臨床經驗,每個不同的個案都是我們學習的老師,但唯一不變的是,病患是唯一的主角;正如安寧療護之母——英國的桑德絲醫師說:「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後一刻,你仍然是那麼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活到最後一刻!」這就是安寧療護的真諦。

每位病患都是活菩薩示現,也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要更精進,希望能一直擁有愛的力量,在照顧安寧病患及其家屬時提供更正向的支持,因為只有心中存著愛才有永恆的延續,不因時空而改變。

書訊天地/《走過3•11重──新定義幸福》
◎撰文•東京碎片(uedada)
貼近受災者才能描寫出的真實感

書中提到的受災民眾對話、表達感情、行動的樣子如此真實,我不認為這只是一份外國慈善團體的活動報告,它來自與對方的心情交流,慈濟為三一一受災民眾的支援作法,必定包含很多值得日本學習的地方。

有不少日本媒體報導過,臺灣對日本三一一災區的捐款額達到世界最多;可是,只有很少媒體提到,一群臺灣人為三一一災區做了進一步深入的志工活動。

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這個在日本鮮為人知的團體,災後陸續有四千多人次志工,帶著各國募集的捐款以及物資,自費自假訪問日本東北三縣災區,親手將臺灣及全球的愛心送至受災民眾手中;並且這項行動長達九個月。可是很遺憾的,這個事實還不為一般日本人所知。

老實說,我也是看了這本書才得知臺灣慈濟基金會為日本災區做到的支援活動,感到非常內疚。雖為時已晚,我還是要向慈濟人衷心致謝。

當然,日本國內也募集到相當多的捐款。可是根據報導,分配方式過分拘泥於公平,使得有關業務曠日廢時,結果嚴重耽誤了實際支付。不僅僅是捐款一事,復興計畫、處理瓦礫、支援企業都遲遲未行,各項工作難以順利進展。

我天天聽到這種話,已經聽膩了;另一方面,也內疚地想:「自己也沒有做到什麼有益的事情。」而在本書中提到的慈濟,他們的態度和行動,很像對日本說:「有說三道四的工夫,怎麼不去多幫助一個人?」讓我深為敬佩。

我覺得,日本社會救援弱者的機能不太高。雖然有不少個人對弱者懷有愛心,但一旦聚成群體,這些愛心很難反映到實際行動;光是「加油」、「絆」這些口號盛行,而發揮不了推動社會的力量。日本也應該儘快建立更有現實性的應急救人機制,蓄積經驗。

我寫得有點離譜了,要把話題換到書的內容。

我想,本書對受災民眾的描寫非常出色。我雖懂一些中文,但還是一個住在日本的日本人;這本書也畢竟是「透過老外的眼光看到、用老外的語言寫到」的災區報告。

可是,這本書當中提到的受災民眾對話、表達感情、行動的樣子都很生動、很具真實感,讓我覺得就像看見他們的神情、聽見他們的聲音一樣。

這一年,我透過電視看過不少三一一受災民眾的報導和紀實節目,但這些大多過於強調受災民眾一個屬性,就是「被迫身在異常情境的特殊人群」。

其實,這些情況是不得已的,因為這些節目的企畫通常包括「要展開對政府和行政方面的批評,並激發觀眾問題意識」的意圖。所以,它們的內容也往往會偏於注目受災民眾的困境,和圍繞受災民眾的種種不合理條件。

而本書是由外國人製作的,並且與政治無關,自然不含批評日本政府和行政的意圖。但,我也不認為此書只不過是一份慈善團體的活動報告。

我透過本書推測到,在本書介紹不少受災民眾的葉文鶯女士,不僅僅是採訪受災民眾,自己也參與志工活動,幾天間與每個採訪對象一起行動,期間與他們交換了很多對話;加上與他們的朋友、親戚見面談話,也採訪他們的生活。

這樣精心周密、貼近對方的採訪方式,就給受災民眾的人物形象加上真實感和親近感;讓讀者重新想起,災區並不是什麼特殊地域,而是有跟你一樣的老百姓,天天維持生活的另一個地方。

我冒昧地推測,這一態度是來自慈濟基金會所有活動的基本思想——「要幫助身在困境的人,喊再多口號、概念也沒用,最重要的是提供實體援助」、「可是其背景一定要有與對方的心情交流」——我猜想,慈濟在多年的活動�培養了這樣的志工理念,又依靠每位成員堅固的意志和領導人的統御力,把理念變成實際行動。

這些年來,日本有愈來愈多的人關心社會貢獻,也在三一一後開始關心志工活動。可是這些熱潮還擺脫不了「流行」的地步。我還沒聽說過,日本哪些志工團體如慈濟那樣具有堅實的組織、方法論和持續性。

現在有不少人士提出警告,日本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還有,氣候變動所引起的種種天災屢次發生,今後也一定會出現不少所謂的「受災民眾」;加上現代社會的弊病會使很多民眾陷入苦境……總之,今後日本大概有愈來愈多的人在物質、精神兩方面需要別人的幫助。

我不知道,像慈濟那樣基於宗教的救人機制會不會符合日本社會;可是,慈濟為三一一受災民眾的支援作法,必定包含很多值得日本學習的。何況,臺灣是日本最重要的鄰人之一,日本人應該認識到臺灣更多事情,當然包括慈濟在內。

(本文摘自《走過3•11──重新定義幸福》推薦序。作者為日本人,在東京從事廣告工作,擅長透過廣告文案觀察社會脈動和居民心情;著有《日本創意文案》、《絆──後311日本社會關鍵詞》等書)

《走過3•11∣∣重新定義幸福》

出版日期:2012年3月
撰文︰葉文鶯、凃心怡、李委煌等
攝影:蕭耀華、林炎煌、黃世澤等
定價:500元(全套上下兩冊,不分售)
包藏著甜蜜與痛苦的記憶,在渺茫無助中生起微微的希望……
東日本大震災之後,災區除了翻湧出傷痛與感人的故事,
也提醒人類重視天災與人禍的共同議題,並從中學習謙卑。
本書從災區倖存者、官員、救災與重建工作人員,
以及日本與臺灣慈濟志工等不同觀點,呈現浩劫後的生命故事。

全臺各大書局和靜思書軒均有展售 客服專線: 02 28989991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45期

如何擁有成功的人生?
想要成功,就從「人生有夢」開始,練習「投射未來」的思考遊戲,想像10年後成功實現夢想時,人生會是什麼樣貌,這樣可清楚引導您目前需努力的方向、目標。

【好宅生活家】免費訂報 抽「炒房告白」一書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現在訂報,即有機會抽中《黑心投資客炒房告白》。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
由 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經濟部全省工商登記(錢經理網路商城) 於 5/16/2012 11:08:00 上午 張貼在 錢經理網路商城(0982-694-2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錢經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