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欽譯】 人氣頗高的「巧克力屋」是家銷售酒、蛋糕、糖果與咖啡的咖啡館,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經營九年後,因房租暴漲五倍多而無力承受。
店主娜歐蜜•約瑟福與裴森很不捨的決定放棄原有店面,開始思索如何籌措易地經營所需的20萬美元。他們至今還在償還創業時借自私人與家族的錢,因此接受顧客的建議,開始透過Kickstarter 網站向民眾集資。
二人設定籌資四萬美元的目標。到了第三天,巧克力之屋獲得逾一千美元的承諾資金。
反彈接著出現。一名論者透過某社區網站貼文說:「要求你的顧客共同資助你的擴大營業計畫感覺有點……不對。酷或不酷?」
一面倒的回應是:「不酷。」
巧克力之屋不經意之間捲入有關群眾集資道德與規範問題的熱烈討論。
隨著融資平台在網路日益普遍,生意人比以前更容易向大眾籌募資金。問題是,這是不是好辦法?
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郊區的「娛樂暨陣痛廚房」餐館去年十月透過Kickstarter群眾集資大獲成功,也從而成為這種疑慮的典型例子。它為了遷移及擴大營業尋求7.5萬美元,短短24小時內竟籌得此數的近二倍之多。
在地專欄作家泰夫林透過明星論壇報撰文指出:「我不明白。」他不解的問道,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願意資助追求利潤的商家。
透過Kickstarter之類網站籌得的資金有如捐贈。出面籌資的人會為特定計畫尋求資金,而且通常以提供商品或服務作為回報,然而支持者卻得不到股份。
泰夫林表示,他的專欄文章獲得正反兩面的回響。年輕讀者傾向於認為這是「對在地文化的一種貢獻,幾乎有如對在地藝術機構的捐贈」。他說:「我不會選擇用這種方式花錢。如果捐錢給一家新開的餐館,我會希望得到股份或收益的一部分。」
創業家表示,這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多數人以為在地生意的財務都很成功。實則未必。
約瑟福說:「我們表現得很好。然而就像多數的小生意,我們揹負沉重的債務。10年後的今天,我們支付其他員工的薪水仍然高於自己的收入。我們沒有雄厚的後援。」
然而透過該網站籌得的資金不是白吃的午餐。Kickstarter收取全部資金的5%,信用卡處理費再加5%。承諾出資的人通常享有折扣或禮物。例如,允諾對「陣痛廚房」出資100美元,可獲免費晚餐餐券一張、一本月曆,外加許多好康。
「陣痛」的梅根•李夫布拉德說:「我們把它當成與社群接觸、交往的工具。沒錯,你尋求資金,但也同時為你的想法建立一個社群。」
Kickstarter的籌資計畫逾半數未能達到目標。這時候,所有的出資承諾都作廢。這是巧克力之屋去年11月結束籌資的方式。它獲得63名支持者合計9647美元的出資承諾,最後離目標很遠。
約瑟福自稱不後悔如此嘗試。她向某私人投資者取得支應搬遷所需的部分貸款,其他資金則將來自她可以找到的任何管道。
有些群眾集資網站,如Indiegogo,允許經營方案的創辦人即使未達成目標,仍可留下他們已經籌得的資金。
這可幫了密西根州安娜堡60年歷史的Krazy Jim's Blimpyburger餐館一個忙。它去年因為房東賣地而無法續租。這間家族經營的餐館去年八月關門,正全力籌措今夏易地重開所需的33萬美元。艾蜜莉•梅格納協助雙親推出數項籌資計畫,其中一項透過Indiegogo進行。
目標是六萬美元。籌資活動已於今年一月結束,最後籌到20,396美元。
梅格納表示,她的家人認為這很成功。她說:「462筆資金筆筆都是支持票。」
【2014-03-04/聯合報/G9版/UNITEDDAILY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