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的透析液袋,燃燒會產生戴奧辛;
清洗後充氣做成減壓枕,
置於背部、上肢、腿部、腳踝,
減少壓迫,降低褥瘡產生,
還能提升舒適感。 醫護同仁將廢棄醫療用品設計為輔具,
讓醫院不只促進人們的健康,
更是呵護地球健康的好幫手!
剛結束巡房的大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護理長程裕藍,仔細整理臺車上的瓶罐;將用過的棉球棉棒等感染性廢棄物,丟入專屬的紅色垃圾袋,並刻意避免讓醫療用品的外包裝沾染感染性物質,以利回收。
而為減輕垃圾重量,程裕藍也特別注意醫療污水的處理:「沖洗病患傷口時,若讓液體流入感染性垃圾袋,會增加重量,因此我們另外使用彎盆來盛接污水。徹底執行後,平均每人每日垃圾量減少了零點一公斤。」污水倒入污水槽處理,而感染性廢棄物減少了水分,焚化時也不會因水氣影響溫度,可延長焚化爐的壽命。
這些步驟就像內化在心中的習慣,但最初調整作業方式,著實費了一番力氣。「剛開始,同仁不免抱怨工作增加、步驟麻煩。我以身作則,時間久了,大家就習慣了。」
步調緊湊的開刀房,也力行「乾溼分離」,平均每臺刀少了零點五公斤廢棄物。醫護同仁將手術帽由紙帽換成布帽,消毒重複使用。護理長詹馥綾說:「先測試幾間開刀房,成效很好;雖然需要改變工作手續,但大家欣然接受。」
全臺六家慈濟醫院推動環保,近九成護理人員將之落實在臨床工作;小小步驟,日積月累對地球有大大助益。不只前線同仁注意回收細節,後勤的總務或行政人員,甚至每位到院民眾的支持,都是這回收環節重要的一員。
創造氛圍,帶動人人做
開刀房,電子時鐘一閃一閃,醫護團隊把握分秒搶救生命,順手棄置在垃圾桶的大量紗布、棉球,混雜著血液、藥劑。病房區,護士推著換藥臺車,巡邏各房病患,更換點滴瓶、敷藥,一趟下來,隨車累積不少垃圾。
洗腎室,護士正替病患收針,輸液導管、人工腎臟,每套器具使用一次後就需丟棄。
這些醫療行為所產生的感染性廢棄物,多委由專業廠商處理,秤重計價,是龐大的醫療成本。
根據衛生署統計,全臺醫療院所每年產生的醫療廢棄物中,需經特殊處理的僅有四分之一,其餘多為生活垃圾、醫療用品包裝容器等,並不具危險性,其中也包括可回收的資源。
慈濟醫院推廣環保,安排講座,讓同仁學習分類知識,從生活垃圾到醫療廢棄物,皆設法減量,進而分類回收。過程首重安全,沒有感染疑慮的物品,小至玻璃藥瓶的鋁製扣環、醫療器具的紙盒、塑膠盒外包裝等皆回收。
醫療院所部門繁雜,工作步調緊湊,病患與訪客繁多,要做到細緻且全面的分類回收,並不容易。慈院營造便利的環保「環境」——
大林慈濟醫院全院有八十二個回收區,各樓層也放置各種回收物專屬收集桶,讓同仁和病患、家屬便於分類;負責回收的清潔人員,每天定時前往回收區秤重登記,以利控管,達到減量標準。
花蓮慈濟醫院用心設計資源回收桶,清楚標示出可回收物資,更將各項資源回收桶的投入孔作形狀區別——例如紙類投入口猶如郵筒、鐵鋁罐與寶特瓶的投入口以大小圓區隔,便於投入也提醒使用者注意。
各樓層設置有回收箱,清潔人員收集之後再進行第二次分類,將資源細分為十三類,存放到地下室的「福田小站」。
獲環保署評選為「模範環保專責人員」的花蓮慈院庶務組組長彭德明,提及院內於二○○六年推動玻璃藥瓶回收,回收商考量花蓮路途遙遠,發車一趟成本太高,回收意願不足;他於是結合花蓮各醫療院所,累積足夠回收量,終於打動廠商收取。四年來回收近一百公噸,可再製為玻璃砂、連鎖磚等原料。
臺北慈濟醫院啟業以來力行環保,節水省電,院長趙有誠表示,每年至少減少將近兩千七百五十噸的碳排放量;僅這一年回收的呼吸器蛇型管、點滴輸液管等塑膠類廢棄物,就超過三萬公斤,可再製成鞋底、塑膠地板等。
廢物利用,創意輔具
為使診療順暢並兼顧環保,醫護同仁也激發創意、設計醫療用品。
例如,臺中慈濟醫院同仁為分秒必爭救人的急診室,構思了一臺「傷口沖洗車」,利用網架將固體垃圾例如棉花紗布留在上層,污水流至下方收集;材質為不繡鋼,而且有輪子便於推動。
護理人員也將廢棄醫療物品開發出新功能,例如腹膜透析使用後的透析液袋,清潔後充氣變成減壓枕,讓長期臥床的病人減少褥瘡;舉手之勞,卻能提高病患舒適度。
臺北慈院門診部護理長李孟蓉,過去曾服務於骨科病房,她將用過的點滴袋加工改製成冰敷袋。「關節開刀的病人,術後傷口腫脹,除了給予止痛藥,傷處還要冰敷。」她看到病患使用塑膠材質的冰敷袋,難以固定在關節處,於是收集用過的點滴袋,�面有生理食鹽水成分,冰點較高,置入冷凍庫會形成軟狀而不會結成硬塊;為了與其他藥區分,還特別注入藍墨水辨識。
李孟蓉所設計的環保冰敷袋,分粗、中、細三種尺寸,適用不同傷口面積的患者;後來又從環保站回收布料,經志工車縫成為外包裝,足以裝入三個冰袋,可環繞包覆傷肢,並以魔鬼氈固定,服貼度高。
「曾做過問卷調查,滿意度很高。」李孟蓉說,膝關節、手肘或手臂處動刀,冰敷約二十分鐘,就能達到很好的消腫減痛效果。
大林慈院耳鼻喉科護理人員的創新作法,則是將點滴袋做成體積較小的「冰寶」,多次調製原料,終於試出一百西西水、十五克食鹽、兩匙聚丙烯的最佳比例,冰度維持二十分鐘,符合醫囑要求的效果。而包裹的外布取自布服室,是變薄淘汰的舊被單所裁製。
「鼻子局部開刀,冰敷範圍小,但傳統的冰囊體積大,我常看到病患一直扶著,手很痠,十分不忍。」耳鼻喉科病房護理長李玉珍表示,病患一翻動或下床,冰囊就會滑落;而新製的冰寶可適應不同部位需要,做成四方、三角、手握、妙鼻貼、打洞掛於耳朵等樣式,輕便又服貼,甚至可嘉惠牙科病患。
護理人員的創意產品每年源源不絕,如防跌布單、保暖踏墊襪、維持傷口乾爽的防護布等,原始材料均取自環保回收物。即使臨床工作繁複且負荷重,這群白衣天使仍願意多花時間和精力研發,只求減少病患痛苦、增加尊嚴和舒適,恢復更快。
●
花蓮慈院早在二○○○年即獲得環保署「辦公室做環保」績優單位,去年獲環保署評選為「廢棄資源物管理績優機構」,是醫學中心類組唯一獲獎醫院;大林慈院也曾連續三年獲得企業環保獎;而積極推動全院茹素,同仁自備環保餐具、隨身攜帶手帕的臺北慈院,也獲得「事業廢棄物與再生資源清理及資源減量回收再利用」績效優良獎。
從回收到再利用,醫護同仁出於守護生命、守護大地的一念心,不僅減少垃圾處理的成本,開發醫療輔具舒緩患者病苦,也減輕了地球的負擔。
【貼心發明•約束帶背心】
結合廚房圍裙和嬰兒吊帶褲的概念,以舊衣縫製的約束帶背心,可幫助癱軟無力的患者固定穩坐在輪椅上而不致滑落。這是大林慈院前老人醫學科護理長劉英美和護佐游昭敏的構想,廣獲各病房好評,後來院方襄助統一製作。住在老人醫學科病房的八十八歲劉阿公說,他年輕時種稻、種水果,力氣大得很,再重的作物也背得動;但現在年老又中風,若無此約束帶背心固定,根本不能坐輪椅,只能整天躺在病床上。
【貼心發明•小兒呼吸管路固定帶】
出現呼吸窘迫的新生兒,必須從鼻孔輸送氧氣助其呼吸,輸送氧氣的管路會置於鼻兩側、繞過耳上,再將呼吸器管路延伸至頭頂,並以透明膠帶黏貼固定。幼兒頭部容易晃動,常使管路移位,得更換多次膠帶,不但不環保,且屬自費項目,增加家屬負擔。
大林慈院小兒加護病房護理團隊,剪下嬰兒紙尿布的長條黏貼處,作為管路的固定帶,被裁去黏貼處的尿布,仍可提供新生兒使用。「嬰兒紙尿布材質很柔軟,適合幼兒肌膚,拿來作頭部的圍繞及黏貼固定管路很適合。」小兒加護病房護理長楊束玲說。
【貼心發明•氧氣面罩吊帶】
長期臥床者,背部的尾骶骨壓瘡易於察覺,但若需佩戴氧氣面罩,面罩加上導管或蛇型管的重量,僅繫於一條細細的鬆緊帶上,壓迫耳後肌膚,若是病患失語無法表達不適,久而久之可能形成壓瘡。
大林慈院呼吸照護中心護理長李珮琳,嘗試用不同方法改善,最後發現點滴袋外面用來收放管路的「綠色夾帶」,長短適中、寬度剛好,又有鬆緊度,可將面罩吊掛頭上,也不至於在肌膚壓出勒痕。「老人們或許無法用言語表達他們不舒服,但我看到會很心疼,希望花一些心思尋求解決之道。讓病患皮膚不要破損,是這項貼心發明的願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