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於二○一一年八月五日至二十日
全臺二十四場「法譬如水」經藏演繹,
如同佛陀時代靈山法會,
十方諸佛匯聚,朵朵祥雲靠近,法香心香瀰漫。
心與法相會,曲終法未散,
慈濟法船恆精進,生生世世結法緣。
八月份慈濟在高雄、臺北、臺中、彰化演出二十四場「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
每一場次都是萬人弘法、萬眾一心,人人心和法會合,就如同佛陀時代靈山法會,法席開展,菩薩雲集,人人從豐盛的法筵中吸收法乳,增長慧命。
看到舞臺上爐香乍爇,入經藏菩薩身心齋戒,清淨弘法教化眾生,真正是「誠意方殷」;當現場大螢幕打出「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字幕,我的心隨著舞臺上每位菩薩虔誠恭敬的舉手投足而震撼,感覺朵朵祥雲靠近,十方諸佛匯聚在道場�,聞到了法香以及人人的心靈之香。
佛陀時代,用「犍槌」集眾,號召大家來聽佛說法;佛陀圓寂後,弟子為了集結經典,再一次集眾。現代用鼓取代犍槌,當鼓聲響起,也正是慈濟人承擔佛弟子的使命、盡責任把佛法傳下去的時刻。看到萬眾一心、悲心相契共振,我心中的感恩、感動無法形容。
願——心鼓響起,法遍乾坤;願——鐘聲響起,淨化人心;願——風調雨順、天下平安;願——更多人覺悟入法、普濟天下蒼生。
●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今年在臺北小巨蛋有三場經藏演繹,六千多位入經藏菩薩以虔誠的妙音、莊嚴的手語動作,為超過三萬名觀眾詮釋《慈悲三昧水懺》。每場超過兩千人在舞臺上,即使黑暗中仍能整齊地上下進退,白髮蒼蒼的老菩薩同樣有默契地快速定位……
每位入經藏菩薩,秒秒間都以相同心念精進、以共同的善念吐納聲息,展現合和互協;透過大愛電視轉播,讓全球看見佛教之美。這天真正是「佛歡喜日」!
不錯失每一個動作,
不漏失每一句法,
相互配合,彼此成就。
能參與經藏演繹,以身心莊嚴道場,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機緣。半年來,每位入經藏菩薩以恭敬心虔誠齋戒、共修,且把握時間練習。各地慈濟會所入夜後仍燈火通明,公園、學校、工廠甚至大橋底下,無處不是道場。大家不錯失每一個動作、不漏失每一句法,各盡良能、相互配合、彼此成就、真誠護持;才能讓每一個動作、每一分秒,達到合和互協。
上臺入經藏,下臺也沒有失卻道心,趕緊整理場地、維護周圍環境整潔;不只心不染塵,就連環境也不使染塵埃。這分顧好心念、顧好環境的精神,就是菩薩「離垢地」的境界。
菩薩十地,第一地是「歡喜地」。入經藏菩薩不斷排練,沒有怨言;即使年紀大、不識字,或身有疾恙,仍堅持參與,這分發心立願、勤精進、法入髓,真正是入「歡喜地」了。
二十五歲的阿妮達是印尼人,來臺灣幫傭已五年,雇主沈玉葉對她很好,因此她也像女兒般孝順,叫她﹁媽媽﹂。玉葉阿嬤這次也參與經藏演繹,卻因為腳受傷無法繼續排練,鼓勵阿妮達代替她的位置。
阿妮達不懂中文,又是穆斯林,要如何入法?但為了孝順「媽媽」,她還是勇敢參與,把佛陀當成她的阿拉,以尊重心投入。她用印尼文寫註解,字字句句用心記誦歌詞,不僅發音正確,手語也學得很快,學會後還教「媽媽」;而全家人為了成就她入經藏,都跟著一起素食。
在高雄,也有一位菲律賓籍的外籍配偶,因為語言障礙,平常跟公公婆婆溝通困難,教導孩子也是有理說不清,一家人常吵吵鬧鬧。先生接觸慈濟後,鼓勵她「入經藏」。她用羅馬拼音慢慢學習歌詞,還拜託孩子教她發音。一段時間後,她的心柔軟了,與家人間關係改善;公公婆婆很歡喜,不僅跟著素食,也希望他們夫妻繼續投入慈濟。
新北市三峽區的許文祥居士,一家三口都參與「入經藏」。七月間許居士突然感覺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發現已是肝癌末期,立即住院。即使臥病在床,他仍一心一意練習手語和唱誦,句句歌詞都沒有忘掉,手語比得還是那樣莊嚴有力。
八月十一日,三峽區慈濟人在小巨蛋為隔天的演繹進行總彩排,他雖無法上臺,卻鼓勵太太要堅持;當天晚間七點多許居士往生,隔天的演繹由兒子補位。
明知無法上臺,許居士仍將每一句歌詞都唱入心,人生最後不離「精進」;自修自得,還成就妻兒投入經藏,實為人生寫下歷史、為生命留下美談。相信十一日的那場總彩排,就是他此生最好的驗收,也是為自己做「活功德」!
佛來人間一大事因緣——
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
已種善根者,令能成熟。
《法華經》�記載一個故事——
有位長者,遇見朋友的孩子窮困潦倒流落街頭,趕緊招呼他到家�來,準備豐盛的一餐招待他,他吃飽喝足了,就趴著睡著了。長者有急事要出門,看他睡得很熟,就從自己身上拿出一顆寶珠,放在他的口袋�。
經過好幾年,長者又遇見這位晚輩,還是那樣窮困潦倒,就問他:「你為什麼還在流浪呢?」晚輩回答:「無奈啊!父親過世後,我不懂得如何理家,家道一落千丈……」
長者說:「可是上次見面時,我不是給你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嗎?」晚輩說:「有嗎?」長者說:「有啊!我就放在你衣服的口袋。」晚輩探手一找,果然摸出這顆寶珠。
這是經典中的一個譬喻。
人人都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就是圓明的本性,存在於他、你、我的心中;可惜很多人沒有覺察。人心「無明」不時緩緩轉動,如一塊黑布,不知不覺間籠罩住清淨圓明的自性,而讓這顆寶珠蒙塵。
佛陀覺悟了宇宙間的真理,為度化眾生,而「數數示生」——不斷倒駕慈航來人間,陪伴、教導著芸芸眾生;殷殷「開、示」,期待人們能「悟、入」,使「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能成熟」。這是佛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
佛陀「數數示生」、「數數示滅」,不斷對眾說法。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有幸得聞佛法,是否真正引法入心,且拿出來運用?
多數人聽法的時候很歡喜,但是要「依教奉行」,卻覺得很困難,總是很快就把法忘光了,習氣還是依然故我。這和身懷寶珠卻不自知、依然窮困潦倒,不是一樣嗎?
慈濟人開闊心胸、深入人群,願意走到苦難人身邊擁抱他、長年累月無所求付出,可說是「已種善根」。但道心是否精進?千萬不能說「加減啦!」(閩南語,意為「多多少少」)因為加加再減減,不是抵銷了嗎?
懺悔道場已從臺灣啟動,大家知因、知緣、知果、知報,要趕快去除累生累世的煩惱、習氣,不再造惡業。
佛陀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時,或許你、我、他都曾在靈山會上結過法緣,所以今生才會相遇在慈濟;要珍惜因緣,讓未來百千萬劫,靈山會永遠不散。
但願這樣身心莊嚴的大道場,永遠存在人人心中,時時懺悔,日日齋戒,道心分秒持續;生生世世都保持著這一分淨如琉璃之心。
道在方寸中,
以慈悲轉識成智;
用智慧去除無明。
許多人因為環境的障礙、人與人之間的障礙,或是自我心靈的障礙,無法以最精誠的心發心立願;即使願意發心,卻難以永恆堅持,多數是「發心容易,恆心難」。
一念善心起,就能發心立願;但若習氣未除,很快又會被欲念或無明遮掩,讓這一顆好心好念轉瞬消失。要降伏習氣只有一個辦法——時時自省,觀照身口意;莫讓不好的習性浮上來,一不小心就造災殃。
佛陀是宇宙大覺者,要信受奉行佛陀的教法,並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願度眾生,就要洗滌自我煩惱;要洗滌煩惱,就要學習法。要立弘願,把煩惱洗滌乾淨,心不再受污染;好好學習無量法門,不要貢高我慢說:「我都已經學會了。」其實不懂的多過懂的,要用謙卑的心不斷學習,讓涓滴法水入心且內化為髓,回歸清淨圓明的佛性。
當下起一個好心,就種下福因;起一個善念,福種就能成就。善的種子放在心田�,無法成苗,需要陽光、空氣、水各種因緣匯聚,種子才能真正萌發,長成大樹、蔚然成林。
期待人人智慧無漏,莫讓法入心又漏掉。人人善念共振、身體力行,福德因緣才會匯聚,天下才能平安祥和。
心不救,世間無救;
要救世,先救心。
覺悟,才能帶來希望。
「人生無常,國土危脆」,這是兩千多年前佛陀對宇宙大乾坤的智慧觀察。對照現今世界,地、水、火、風,四大不調、災難頻傳,我們要相信佛陀所說法,時時提高警覺,戒慎虔誠。
大時代、大劫難、大無明、大動亂,需要人人明辨是非,啟動大慈悲、大智慧、大懺悔,才能使天下轉危為安。
人心不救,世間難救;要救世,一定要先救心。佛陀對眾生聲聲呼喚,希望人人斷除貪、瞋、癡的無明煩惱,展現清淨圓明覺性。
「六波羅蜜」就是「度」——把眾生從苦難的此岸,度到幸福、快樂、平安的彼岸。凡夫受貪、瞋、癡、慢、疑等欲念影響,在愛河、苦海中沈淪;這條千尺浪潮的煩惱河,時時興風作浪,要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方法來對治。
人因虛榮心而享受,因享受而沈迷,造作業力;現在是大懺悔的時刻,期待人人懺悔且能齋戒,改變習氣、改變生活習慣,關心地球上其他生靈;心中有愛、善念不間斷,以菩薩願力拯救苦難眾生。
我天天都在發願,願人心行善、行孝,家庭人倫和睦;更願社會祥和富樂,大地平安養息,人人身心平安。
期待人人福慧平行,集合螞蟻雄兵的力量,大轉法輪。人人日日精進、時時精進、秒秒精進,分分秒秒都讓佛歡喜;佛歡喜了,天天都是吉祥日。這是我最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