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igh Cut韓星畫報】精選一線韓星拍攝獨家攝影寫真,分析韓星時尚品味,網羅各類韓國偶像資訊、韓流新鮮貨! 【雷驤.Pocket Watch】以畫像當底片,將城市風情片片拼湊、凝聚生活原味,生命風貌即在此刻現形!!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11/10 第4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給予追尋目標的勇氣
證嚴上人專區 隨師行腳/龍飛九天
慈濟脈動 慈善國際•泰國/大山孩子的守護者 瓦保育幼院關懷
焦點專欄 百川歸海/厭離心
給予追尋目標的勇氣
即使生長的過程少了父母的陪伴、缺乏優渥舒適的環境,
泰國瓦保育幼院的孩子們依靠著自身堅強,擺脫窮困命運的束縛。
志工們那襲藍天白雲的身影給予他們依靠、鼓勵,
以勇敢穩健的步伐,踏實的走向自己的未來。

隨師行腳/龍飛九天
撰文•袁瑤瑤 攝影•阮義忠

愛心的會合

光輝十月,好事連連。五日,上人獲頒菲律賓東方大學人文榮譽博士;九日,美國羅斯福基金會董事長安娜•艾黎娜•羅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在花蓮靜思堂將二○一一年「傑出公共服務獎」親自頒予上人。

這也是羅斯福女士專程及首次來臺。該基金會的官方網站在八日就發布了消息,推崇上人領導全球慈濟人克服政治與文化的障礙,在世界各地發生災難後迅速抵達災區膚慰受災民眾、提供醫療、興建永久屋等。二○○四年印度洋海嘯、二○○五年美國紐奧良卡崔娜颶風、二○一○年海地強震以及二○一一年日本震災,均有慈濟人的援助成果。

「就像羅斯福總統所言:『檢驗我們進步的標準,不是看我們是否為富裕者錦上添花,而是看我們是否為貧困者雪中送炭。』慈濟基金會長期致力於這些簡單而深刻的原則;基金會對此信念的奉持以及其創始人證嚴法師的慈悲遠見,使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得以懷抱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與承諾。」

回花蓮參加「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共修的志業體同仁因緣殊勝,有幸見證了於九日下午一點半舉行的頒獎儀式。上人感恩地表示,一切都是慈濟人愛心的會合;這項榮譽歸於全體慈濟人,他只是代表領受。除了回贈羅斯福女士「飛天圖」,上人也於典禮圓滿後陪同貴賓參觀慈濟博覽會。

印象深刻的是,羅斯福女士聽到印順導師給上人的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好奇地請教上人:「印順導師也曾教導您如何演講嗎?」

上人微笑:「佛法是很生活化的,需要自己去感受。用心探討,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才是說法。」

教育的真理

九日中午抵達靜思堂,學員們正在進行過堂。共修課程延續「入經藏•滌心垢」的精神,以「誠齋戒•去習氣」、「傳法脈•弘宗門」為主軸,其中又以四大志業主管的分享最能反映慈濟的脈動。

下午教育志業座談,慈濟技術學院首任校長張芙美回憶,第一次聽上人講話,就讓她感動得「起雞皮疙瘩」,因為上人說:「我們要辦最好的學校,培育最好的學生。我要培養的學生是多角色、多功能的,在校尊師重道、在家孝順父母,婚後也是好太太、好媳婦。若能培養學生盡好人生每一個角色,她就能帶給一個家庭好影響;許多家庭好,社會、國家就會好。」「我要學生穿制服,大家會有平等心,由外表的端莊展現內在的教養。」「我們要讓貧窮的孩子也有書念…… 」「我們要照顧原住民少女,讓她們有一技之長,家庭生活改善,就可解除被賣的命運……」

這些話大部分的慈濟人都耳熟能詳,卻依然讓我感觸良多。時空拉回到二十多年前,花蓮慈濟醫院已啟業,上人卻毫不停歇地著手籌辦護專。那是慈濟教育志業的開端,上人向張校長描繪的,正是他的信念與教育藍圖。八千多個日子過了,他老人家不但從未偏離初發心,還費盡心血帶領弟子,希望落實理想。

那天,王端正副總執行長讚歎泰國清邁慈濟中小學的師生,強調所有的孩子都有無比的潛力,都可以教:「在臺灣辦教育不容易,有的人主張學西方、有的人要將古老的傳統留下來。但教育就是真理,真理是不分東西、古今的。上人所要的就是教育的真理——術德兼修。」

共同建構新價值

此次營隊學員達六百零七人,是歷年來最多的,年年都回來的不在少數。一位年輕同仁說的好:「藉著一次又一次的凝聚,可以讓我們的心貼在一起,然後,大家再一起去貼上人的心!」

在慈善志業的座談中,呂芳川師兄述說慈濟在海內外所發揮的龐大影響,並以花蓮秀林鄉景美村的工作舉例,說明如何以整體規畫的方式進行社區關懷,首先引導村民戒酒、改變生活習慣,進而開辦竹藝職訓班,推動社區營造。

「我們在共同建構一個新的價值,是一個新文明的締造者。」何日生師兄強調,這個世界看到了慈濟的美好。他引述世界著名的宗教人類學者、已故的彼得•克拉克(Peter Clarke)教授所言,全球化已經在逆轉,現在是西方要向東方學習,而慈濟正是這股東方新文明的代表之一;並提到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系教授理察•麥德遜(Richard Madsen)曾引述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的見解,闡述現在的臺灣在歷史際遇上與古希臘的雅典相似——當時的雅典處於舊文明即將崩解、新文明尚未形成的歷史轉折點,在政治與地理的位置上均堪稱脆弱;在新舊交替、現實環境交逼之際,世界性新文明出現的機會相當大。

謝景貴師兄則是回想,當初要進慈濟,中間碰到很多困難,可是他覺得,即使只有他一個人跟上人在撒哈拉沙漠,他也要做慈濟:「我發願要做的事好多,但不曉得自己有多少力氣來承擔。看看周圍,怎麼有那麼多可愛的人跟我在一起?好感恩啊,還好有他們在!」

三位主管口才一流,激勵與內省並陳,知性與感性兼具,彼此默契十足,還不時幽默地相互調侃,難怪偌大的講經堂�笑聲洋溢、掌聲連連!

龍飛九天

人文志業同仁的手語表演「大愛讓世界亮起來」,在座談一開始就得了個滿堂采。今年的金鐘獎,大愛臺入圍了十三個獎項,擔任主持人的大愛臺湯健明總監以上人的教誨與大家共勉:「上人說,慈濟人文的使命就是報真導正,讓民眾能『見聞利益』。什麼是得獎?上人說,只要有一個人因為看到你的節目、聽到你的節目而改變向善,那就是得獎。」

各部門主管輪流發言,分享自己如何將對佛法的體悟,融會貫通於工作之中。最後是王端正副總執行長的結語,只見他拿起麥克風就問大家:「龍為什麼會飛?」

是腦筋急轉彎嗎?還在想,就聽到王副總說:「龍會飛,是因為有了眼睛。畫龍點睛,龍飛九天,雨露蒼生。人文志業是上人『點睛』,能否飛到九天之上,要看人文是否有力量承擔。人文志業的使命就是承擔龍飛九天的動力。」

王副總強調,生命有一個很重要的祕密,宇宙間也有一個很重大的規律。宇宙的規律是生、滅;生命的祕密就是愛,不是私愛,而是大愛,我們的使命便是要抓住生滅之間愛的足跡:「我們接觸的是善的力量。宇宙之間布滿正氣;我讀大學時,禮堂有幅對聯:『仰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想要仰天地正氣,自己要先成為正氣。慈濟人文志業的同仁不只是記錄者,還是參與者,是整個天地正氣的一分子。」

行文至此,不禁聯想,對慈善、醫療、教育志業的同仁而言,人文素養不也是上人的畫龍點睛?對全球所有的慈濟人而言,上人的法不正是畫龍點睛?他老人家最大的心願,便是所有的弟子都能龍飛九天,雨露蒼生啊!

慈善國際•泰國/大山孩子的守護者 瓦保育幼院關懷
撰文•凃心怡  相片提供•泰國分會

沒有爸媽保護,沒有舒適的床鋪,
瓦保的孩子忍受孤單嘲弄,
勇敢下山讀書,擺脫窮困命運的束縛。
十六年來,有一群「不是父母的父母」,
用溫暖的愛陪這群「不是孤兒的孤兒」,
走出大山、融入社會、堅強圓夢。

泰國北方清萊府(Chiang Rai)、清邁府(Chiang Mai)山區,住著阿卡族、蒙族以及甲良族等少數民族。原始山區村落,放眼望去盡是土黃色的茅草屋,若非冉冉炊煙升起,眼前景致彷彿定格在歷史洪荒的一角。

深山交通不便,居民靠種菜、植稻自給自足,過著沒有收入也沒有交易的生活。當地教育資源僅到小學,老師們多半是少數民族,許多連泰語都說不完全,加上師資流動頻繁,教育品質堪虞;多數孩子小學畢業就隨父母下田,終其一生受困於原始貧窮的山區。

家住清萊府、擁有阿卡族血統的查那沛(Chanapat Weymae)跟其他山區孩子一樣,小學畢業就失去教育機會;某日,鄰近部落有位哥哥告訴查那沛的父母:「我就讀的寺廟瓦保(Wat Botworadit),有吃有住,還有免費教育……」

瓦保寺位於泰國中部紅統府(Ang Thong),距離清萊足足有七百公里路程。查那沛回憶,「爸媽雖然捨不得我,但他們認為唯有讀書才能走出大山,只好忍痛把我送到那兒去。」

懷抱著掙脫貧困命運的期盼,查那沛帶著五件衣服及父母四處借來的兩千泰銖(約新臺幣一千九百元),歷經近一天的交通顛簸,終於抵達瓦保,這個改變他未來人生藍圖的地方。

老住持,
傳承慈悲精神

泰國國旗以紅白藍三色組成,其中白色象徵宗教的純潔,可見宗教在泰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泰國是「微笑國度」,也有「黃袍佛國」的美稱;超過九成的泰國人信奉佛教,大小佛寺座落各地,處處可見身披黃色袈裟的僧侶。

佛寺是信仰中心,也是社區中心,擔起消息集散、物資分配、風俗勸導、造屋、婚姻,甚至為嬰兒命名等責任;許多佛寺設有學校與醫療所,或是孤兒、老人、殘疾人的照護所。

以瓦保寺為例,寺內收容的並非孤兒,大多是像查那沛一樣,來自遙遠泰北山區的孩童。現任八十歲住持烏堤(Prakhu Wutthi)回憶起這特殊因緣,不禁瞇起眼遙想,輕聲傳述一九二七年的那場戰爭。

一九二七年,中國爆發國共內戰,位於泰國北部的清萊府與清邁府,因接近中國南方領土,接收了許多難民孤兒;當時官方將一群孩子慎重託付給一位僧人照顧,僧人將孩子帶回中部紅統府、他住持的瓦保寺,不僅提供遮風蔽雨的安身之所,還讓他們接受教育。

「二次大戰爆發,我因父母雙亡流浪至瓦保,剃度成為小沙彌,當時寺�收養的孤兒已有四十位了。」烏堤嘴角緩緩帶起微笑,那是一個以師為傲的笑容。

「前任住持傳承給我最大的禮物,就是他的慈悲精神。」烏堤接任主持後,不僅收養孤兒,更持續接來泰北山區未能接受完備教育的孩子,讓他們在瓦保寺附設的學校安心讀書,只要孩子們願意向學,便可免費從幼稚園念到高中。

孩子們受了教育,比在家鄉種田更有出息,家長們親眼見證、口耳相傳,瓦保寺的孩子愈來愈多,如今已有四百多位山區孩童在這�尋找未來的希望。

思鄉淚,
激勵用功學習

瓦保孩子大都在七、八歲即被送來,也有像查那沛這樣國小畢業才來;對年紀尚小的他們而言,希望在遠方,眼前所要面對的唯有「克服」——克服山區孩子對外界所懷的陌生恐懼感。

「寺�的生活很簡單,要適應並不難,但是很想念家人。」即使事隔多年,今年已二十六歲的查那沛,談起初到瓦保的情景,黝黑臉上仍能窺見一絲苦澀。

一般學童寒暑假就能回家,但對於這群孩子來說,回家豈是如此簡單?

查那沛下山時,父母給他兩千元泰銖,除了前往瓦保的車資五百元,剩下的錢得存下來應付各種急用和雜支。即使廟�食宿無虞,這筆錢不久後仍消耗殆盡;對身無分文的孩子而言,若無父母來接,返家路迢迢。

無法回家又想家時,查拉沛就會打電話到村�的自助會,透過廣播呼喚父母前來接聽。他笑說:「每次打電話回去,全村的人都知道我在想爸媽了。」他的笑容很快黯淡下來:「只要聽到彼此的聲音,我們的眼淚就會流個不停。」

查那沛幾年後才重新見家人一面,長他幾歲的躂南鵬(Tharnaphong Wongnapapaisan),回憶更為悲傷。

「父親帶我來時,要我千萬不能走出瓦保大門。」那是個悲傷的父親,因為無法留孩子在身邊照顧,只得限制孩子的行動,就怕他會遭遇任何眼不可及的不測。

躂南鵬聽從父親的話,不敢踏出大門,每到寒暑假總是默默趴在圍牆邊,企盼父親接他返家;但他的失望日復一日,附近孩童無心的笑鬧,更讓他的心情雪上加霜。

瓦保附設學校在寺廟旁,也提供附近孩童就讀。「我們在家�講母語,剛到山下時泰語都講不好。」查那沛憂傷地說,語言障礙讓他們成了附近孩子取笑的對象;而更深層的悲傷,是他們總愛指著瓦保的孩子說:「你們沒人要,才會被丟棄在廟�!」

想家、受欺負,孩子們不是咬牙吞下眼淚,就是逃學回家。

看過許多案例,逃學打工賺錢後,卻只能留在山上耕種過一生,「我沒忘記當初下山的目的,」查那沛說:「在瓦保有書念就有希望,靠著這股希望讓我撐過每一個想家的日子。」

轉困境,
志工發起認養計畫

窮困孩子來到瓦保,由寺�免費提供食宿並在附設學校就讀;由於收容人數愈來愈多,逐漸產生「入不敷出」的情況。

早年瓦保寺位於鄉村、名氣不盛,民眾捐款和布施物資相對較少,幾乎所有食物都靠僧侶每天外出托缽。「當時化緣回來的食物根本不夠孩子們吃,只得向附近米店賒帳;假日捐款大德多時,才能慢慢湊錢來還……」

僧人在泰國的地位崇高,烏堤貴為住持,卻秉持一念悲心,拉下臉來為孩子賒帳、求援。他說,當時經濟雖陷困境,卻沒停止收養孩童,因為「來這兒投靠的,都是需要幫助的孩子。」

資源有限,食指浩繁,孩子們常是一碗飯配著一鍋撈不上豆芽的清湯,偶爾鄰近菜販拿來賣剩的菜梗,就算豐足;住宿環境更隨著孩子增加,愈來愈窘迫,無法細心關照每個孩子。

一九九五年泰國發生水患,十多位婆婆媽媽組成的泰國慈濟人,帶著物資趕赴災區;她們來到一所附設育幼院的寺廟,發放草蓆、蚊帳。「當時廟方主動告知,附近的瓦保寺更需要協助。」返家後,志工王國珍又聽鄰居談起這個急需援助的寺廟,於是這群婆婆媽媽再度集結,前往瓦保寺探視。

「孩子們身上衣服很髒,住的環境也不好,每個人都瘦瘦小小。」王國珍印象最深刻的是用餐,「孩子餓了,就到住持房門口敲敲盤子……」

志工發起認養計畫,補足孩子的營養。每人每天一顆雞蛋、一瓶豆奶,一個月就要一百五十泰銖;志工除號召親朋好友,自己更是一人認養多人;每月定期探訪,常搬來一箱箱食材就地烹煮,為孩子補充營養。

志工也徵得住持同意,領著孩子在寺院空地開墾,種植一畦畦翠綠蔬菜,讓孩子自食其力,也為他們所敬愛的住持以及師父們卸下沈重負擔。

志工同時著手醫療照護,帶著院內生病的孩子到醫院就醫。「當我們擁抱孩子時,低頭看見頭蝨在髮絲�爬,好幾個月時間,我們親自幫他們洗頭,並淋上藥劑除蝨。」同樣也是一開始就投入關懷的志工林淑端笑說:「洗頭的同時,自己也因心理作祟而全身發癢!」

志工走訪院內,發現一百多個孩子頭挨著頭擠在一間不大的房間�,在坑坑疤疤、又黑又髒的水泥地上鋪著薄墊入睡,少得可憐的私人用品就放在枕頭旁,衛生環境讓人憂心。於是志工又開始湊錢,為孩子們鋪地、買床,甚至請工匠釘製置物櫃。

而後,改建範圍愈來愈廣,一九九八年援建挑高、通風且光線充足的活動中心,並設置桌椅,讓孩子們有吃飯、念書的地方;另協助修繕衛浴並安裝水龍頭、加裝電風扇。志工並為孩子量身訂製制服、定期供給洗衣粉、牙膏、洗髮精等大小生活用品。

月復一月、年過一年,孩子因營養改善,臉色紅潤、逐漸豐腴,生活環境愈來愈有品質。「師姑、師伯協助改善有形的環境,但深植我們內心的,是他們無盡的愛與教育。」查那沛說。

慈母愛,
有勇氣追尋目標

林淑端記得,初到瓦保時,孩子眼神中的怯生,「他們很少跟外界溝通,也因為長期受到鄰近孩童言語暴力,變得很沒自信、害怕陌生人。」

面對這樣的孩子,志工們知道,唯有愛才能補平那道深埋幼小心靈的傷口。

「一般大德來看我們,通常都是發食物,或讓我們排隊領零用錢就離開了。慈濟師姑、師伯不一樣,跟我們玩遊戲、教手語與中文,帶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而且……」恬靜害羞的佩嘉拉(Petcharat Rachthontham)露出一抹笑容:「他們代替我們故鄉的父母,領著我們生活,並給予溫暖的愛。」

佩嘉拉還記得她剛來寺�,某一天晚上大家都拿出僅有最好、最乾淨的一套衣服放在床頭,準備隔天一早換上,「因為明天慈濟爸爸、媽媽要來看我們,要讓爸媽看到最好的樣子。」

佩嘉拉很疑惑,山下何來父母?「慈濟」又是什麼?

「母親往生後,我一度放棄就學,是慈濟爸媽鼓勵我繼續讀書。初經來時,慈濟媽媽貼在身旁,告訴我那是女孩子發育的必經過程,每個月還為女孩們準備衛生用品;他們更親力親為打掃我們的房間、廁所,教我們如何收拾。」佩嘉拉眼�盡是溫暖笑意,「他們就像父母,一直陪在我們身邊。」

很多瓦保的孩子在有能力端得起一盤菜時,就開始尋找打工機會。他們最常受雇於附近餐館,做一場宴席有三百元收入,有時候一天能做兩場。「老闆知道我們的狀況,盡量提供工作機會;我們也珍惜地存下這些錢,希望未來可以繼續念大學。」佩嘉拉說。

「大學並非義務教育,政府不再補助,學費每學期至少七千元,很快就花光多年存款。」佩嘉拉無奈說著:「我們必須向政府申請助學貸款,雖然利息很低,但想到畢業後要背負龐大債務,很多人就退縮了。」

慈濟志工了解孩子們的窘境,以各種方式提供援助。「有時孩子缺一兩千元,我們就直接幫他補上,若是全額都沒有著落,就利用寒暑假聘請他們來家�或公司打工。」林淑端說。

慈濟泰國分會也針對瓦保育幼院的孩子成立專案,每位大學生每月可領取兩千元泰銖助學金,學期成績若達標準,還有三千元獎勵。

「現在,我們有十二個孩子正在接受慈濟的獎助學金。」佩嘉拉說,自己曾因高昂的學費,一度放棄上大學的夢想,「是慈濟爸媽的支持,讓我有勇氣追尋更高的目標。」

這幾年,每當有孩子從大學畢業,典禮總是非常熱鬧,因為不只有故鄉的父母出席,孩子們也會邀請慈濟爸媽一起分享榮耀。

八月十二日,是泰國現任王后誕辰,也是泰國母親節。以往這個日子,瓦保的孩子總因為思念母親而心傷;但十六年來,這已成為孩子們最期待的日子之一。

這一天,孩子們總是打扮得比平常還要潔淨,人人手捧一株茉莉,跪在「母親」面前,誠敬地獻花;「母親」會拿著一只溼毛巾,溫柔地替他們擦臉,並給予一個屬於母親的溫暖擁抱。在這個時刻,孩子們總會泣不成聲,緊緊抱著「母親」,訴說著無盡的思念。

眼前的母親,
是慈濟媽媽

「每年母親節,師姑就是他們的媽媽;而父親節,師伯就是他們的爸爸。無論多忙,這兩個日子我們都不會缺席。」林淑端說,慈濟志工不捨瓦保孩子,總說他們是「不是孤兒的孤兒」;孩子們敬愛他們,則說他們是「不是父母的父母」。

如今,瓦保的孩子不再因為沒有父母做後盾,只能靠著自己堅強,融入與家鄉截然不同的複雜社會;那藍天白雲的身影讓他們有了依靠,孩子知道自己從此不再孤單,會更勇敢,走出自己的未來。

百川歸海/厭離心
撰文•周柔含(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插畫•李讚成

有菩提心,則不捨眾生,那是慈悲;
有出離心,才會厭離五欲,那是智慧。

二○一一年天災人禍接連不斷,全球慈濟人齋戒共修大懺悔,三萬多名入經藏菩薩接力參與「法譬如水」經藏演繹。這是一場新時代的佛教法會,場場撼動人心!

原先以為,法會共修結束,讀書會也將隨之結束,沒想到同仁繼續精進,重頭細讀《慈悲三昧水懺》。暑假期間受邀導讀,剛好閱讀「滅罪七心」,四次下來,只討論了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菩提心,其中讓人感受最深切的,莫過於「厭離心」了。

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個人沒有恭敬心,則無法生起「慚愧心」;若能修習慚愧圓滿,自然恭敬亦得圓滿。

見到種種苦相、無常相,人會心生恐懼,因此「恐怖心」是人人都曾有的經驗。但是,學佛用功多年,為什麼沒有成就?那是因為「厭離心」未曾生起。

什麼是「厭離」,就是知苦而離苦之意。《雜阿含經》卷十四有云:「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世間四相(生老病死),我們說來習以為常,卻未曾心生厭患,無有厭離之心。

為什麼沒有生起「厭離心」,是因未曾認真「觀照苦的事實」。生活安逸,再加上自我感覺良好,以及存著「交易」心態,認為反正善有樂報;殊不知「無常」就在當下的起心動念。人世間的我們,經常是處於慢慢加溫的水中青蛙,完全不知「厭離」。

能夠「觀照苦的事實」,自然能生起厭離心。然而,厭離不是學佛的目的,只是過程;厭離不是要我們遠離人群,而是要我們厭離五欲。例如觀身不淨,不淨觀所見的三十二相,固然不淨,但是,真正的不淨,是指我們內心的「欲貪」。

修學佛法,如果沒有厭離心,積善修福,成就的只是有漏善法;如果沒有發出離心,再怎麼聽聞佛法、修行,都不會解脫,沒有出離之念,也就無法成就「菩提心」。

正確的佛法,在出離心中一定有菩提心,在菩提心中一定有出離心。如果僅有出離心而沒有菩提心,則會落入厭世,成為獨善其身的自了漢;如果僅有菩提心而沒有出離心,則會流於俗化,與世俗同流而不自知。

有了菩提心,則心念眾生、不捨眾生,那是慈悲;有了出離心,才會厭離世間、不染著世間,那是智慧。

總的來說,菩薩道上無所求的心,即是菩提心,也是出離心。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39期

賈伯斯的原文辭職信 你看得懂嗎?
蘋果靈魂人物賈伯斯日前因病辭世震驚全球。這位被稱為「美國過去 25 年來最成功的執行長」,他最後公開發表的原汁原味辭職信,你看得懂多少?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在孩子的世界裡總是充滿著想像力,一片葉子變成一艘船、一根樹枝變成一把寶劍,而培養孩子的想像力、觀察能力,及說故事的能力…,都有助於其創造力!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
由 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經濟部全省工商登記(錢經理網路商城) 於 11/09/2011 10:08:00 上午 張貼在 錢經理網路商城(0982-694-2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錢經理 的頭像
    錢經理

    工商名錄/經濟部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錢經理創意行銷: 0800-781-688 錢經理網路商城 0989-566-259

    錢經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