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愛與勇氣,是夢想的翅膀 每個時代,總有人感嘆「一代不如一代」,壓得孩子喘不過氣。貝克史密斯卻有不一樣的信息想要告訴明日之星,也是對社會的提醒:「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展翅高飛。一個世代終究會交棒給下一個世代,讓他們比我們飛得更高更遠。」 他看見世代間生命不變的本質,以及孩子無限的可能,有一天他們會走在遙遠的山峰上,那是我們只能在霧中瞥見的。動人的故事、夢幻般的圖片,《爸爸的翅膀》適合各年齡閱讀,讀出不同的樂趣和感動,這是作者對上一代的致敬,也是送給下一代的美麗翅膀。 | |  | | |  | |  ★ 2011年英國凱特格林威金牌獎 ★ 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展翅高飛。 一個世代終究會交棒給下一個世代,讓他們比我們飛得更高更遠。 作者身為一名父親及兒子,寫下這則關於世代交替、夢想傳承的感人故事。故事中的小男孩從小看著父親在挫折中堅持,做出上千對美麗的翅膀,這些翅膀乘載著爸爸飛行的夢。不料有一天,爸爸卻穿上卡其色的制服,被國家徵招,就再也沒有回家。小男孩慢慢長大,直到爸爸的夢想也對他說話,於是他拾起老舊的翅膀,感覺到爸爸在他身旁。貝克史密斯鼓勵孩子,只要有愛與勇氣,沒有不可能的夢想。 一看見封面,就想問「這是用什麼畫的?」風格熟悉又陌生,是拼貼嗎?可是又有繁複的設計、獨特的用色、細膩的材質……。  《爸爸看我飛》不煽情,卻很動人。男孩看爸爸為夢想賣力,躺在工作室中的美麗翅膀,是送給男孩的禮物;但最重要的是,爸爸對夢想的熱情與堅持在無形中傳給了男孩!男孩更拿著他與爸爸的夢想去幫助週遭的人,發揮愛與夢想的渲染力與影響力。從故事、畫面,甚至是創作媒材(他閉門造車,研究Photoshop,更多元使用自己擅長的傳統繪圖)都與主題緊緊密合。以簡單的故事、絢麗的繪本呈現,不同年紀、角色的人閱讀,能夠得到不同的感動,是一本與讀者一同成長的書呢! 看完書,體會到作者的用心,以及這本書獨特的時代意義。乍看之下,以為是關於中國人的「子承父業」,但是循著故事,才發現,子承父「願」不是父母刻意的傳遞,而是如同果子在等待與醞釀中,突然發芽一樣令人興奮!不是孩子的包袱與不自由,而是讓孩子有新的詮釋與創新,飛出自己的一片天。更重要的是,在「傳承」與「承襲」的世代交替間,動力是什麼?美的又是什麼?對孩子的「關愛」、對父母的「敬愛」、人與人之間的「博愛」—說到底,就是「愛」。  以繪本而言,最大版面的莫過於繪畫。能讓圖畫說故事,以文輔圖,以圖會文,是圖畫書的目標。貝克史密斯意象式的風格,不但不突兀,反而營造了如夢如幻的氛圍,有縈繞在父親腦海中的白鳥、牆上的翅膀、如鳥飛起的廢紙、跟男孩一起長大的樹等。還有許多文字沒有多加描述的細節,讓讀者自己發堀!小男孩怎麼幫助鄰居?咦,男孩的妻子,怎麼有幾分面熟?前後呼應的畫面,些微的改變,造成強烈的對比,以及令人心曠神怡的天空。這許許多多的圖片細節,加上在色彩、線條、材質上精美的設計,讓人忍不住反覆閱讀、充滿樂趣! 闔上書,再看到「凱特格林威大獎金牌獎」,實在很滿足又欽佩,是謂實至名歸。 貝克史密斯 (Grahame Baker-Smith) 《爸爸的翅膀》出自英國作繪者貝克史密斯自己為父與為子的心懷,是他的第二本兒童繪本。上一本──LEON AND THE PLACE BETWEEN是去年凱特格林威獎入圍作品,並在許多國家出版。他也擔任雜誌及許多成人書籍的插畫家,包括威爾斯三部曲。現在與愛妻(也是藝術創作者)及三個孩子定居在Bath。 貝克史密斯曾經擔任不同工作,發現自己的熱情仍在以圖畫說故事,做任何其他工作對他而言都是浪費時間。他寫作、求學過程,以及尋找自我得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繪畫的過程更多是自學,後來拿到Berkshire College的藝術與設計學位。他不停嘗試不同的繪畫風格,喜歡挑戰傳統繪畫的限制。多元學習、堅持理想與夢想的性格,造就了這名大獎得主的藝術家。 | ★ 節錄自 凱特格林威得獎演說 ★ 「罌粟花沿著道路生長,通往爸爸的房子。房子由石頭和石板建造,深嵌在峭壁上。它牢固的根基,深入巖石。房子裡,爸爸卻夢想著天空與飛行。」 「罌粟花沿著道路生長,通往爸爸的房子。」這個開頭就出現在我腦海中。我完全不知道這個故事會怎麼發展。我腦海中還有一幅圖像,是一個男人在做翅膀。接著,一句接著一句,這本書就完成了。彷彿只是記錄下自己靈魂深處的一角。  這個故事完成於一個大家都熟睡的深夜,花了我一個半小時,手上是一瓶Theakstons Old Peculiar(啤酒),外頭是十一月的冰霜。 《爸爸的翅膀》在講傳承,事物如何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交接。這是一個我常常思考的主題。特別是我住的房子有兩百年的歷史,常常讓我想起曾經住在這裡的人家:他們的就像你我,在此生兒養女、與朋友同樂,他們在此或許得到,或許失去心中所愛,他們也為生命變化莫測的本質所苦,就跟我們一樣。 這是一本非常象徵性的書。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展翅高飛。在這個故事中,房子是深入巖石的,連父親也無法掙脫。日後,兒子成功飛到父親夢寐以求的境界。書中的畫面,彼此呼應。 一個世代終究必須交棒給下一個世代,讓他們比我們走得更高更遠。沒有死亡,就沒有進步。我們祖先,甚至追溯至山頂洞人,他們的成功、興盛和生存,讓我們現在可以站在這裡。 ★ 繪 本 預 告 片 ★  | | |  |  | | 「我不想長大」VS「我不要親親」 獻給每一段好想長大、又害怕改變的成長過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有許多複雜的情緒, 有時候好想趕快長大,會偷穿媽媽的高跟鞋、偷打爸爸的領帶, 突然好討厭別人用疊字跟自己說話,希望別人以大人的方式對待自己, 於是孩子大聲的宣布:「我已經長大了!」 就像《我不要親親》裡面的小熊, 他不喜歡大家對著他又親又抱,把他當成一個孩子, 他告訴媽媽,他再也不想要「晚安親親」。 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晚安親親」是小孩子的專利, 於是他想了一大堆的理由來拒絕親親。  「好吧!」 媽媽說, 「那從現在開始,我只好親你的熊寶寶了來代替囉!啾!」 親完熊寶寶後,媽媽就離開房間了, 小熊突然覺得房間變得比平常還要暗, 他甚至覺得房間裡好像有什麼怪東西在偷看他,一切都變得十分可怕。 「媽媽!」小熊忍不住大叫。 到底聰明的熊媽媽和可愛的小熊,會如何處理這種矛盾的情緒呢? 相較於想趕快長大的心情, 有時候,孩子也突然驚覺,長大好像是一種可怕的過程, 一些悄悄改變的小細節,來不及習慣就已經降臨, 帶著解不開的疑惑,忍不住抗拒長大帶來的種種改變。  於是,插畫大師朱里安諾便透過「小蝌蚪」長出四條腿的過程, 來告訴孩子成長的意義。 「我要變怪物啦!」小蚪緊張的向媽媽哭訴。 大家安撫他:「別擔心,你只是在長大。」 「我不想長大!」小蚪覺得大家都不懂, 他根本就不想長大,不想要這四隻叫做腳的東西,不想要他的尾巴不見, 他要他可愛又好用的長長尾巴啊!  《我不想長大》VS《我不要親親》 用可愛的方式描述兩種成長過程的心理狀況。 相信在大多數孩子的心中,這兩種情緒是彼此交織的, 一會兒好想趕快長大、一會兒又抗拒著改變吧! 透過小熊和小蝌蚪的自我懷疑和對話,加強戲劇效果, 讓小朋友藉由閱讀認識自己、懂得什麼叫「長大」。:)  | | |  | | |
 | |  |
 | | •訂台灣立報 7-11禮劵送給你 【台灣立報】提供教育所需新聞、訊息及分析評論,如校園生活、政策評析、教改團體、人物特寫……等精彩內容。12/31前訂閱,即有機會獲得7-11禮劵!
•變動中的原子量 你可以想像嗎?超過一個半世紀以來,課堂上老師教的、課本裡寫的以及懸掛在教室裡的週期表中,各種元素固定的原子量,其實很有問題!因為有70多種元素的原子量是會變動的。 | | | | |  |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聯絡我們】。 | |

--
由 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經濟部全省工商登記(錢經理網路商城) 於 12/06/2011 11:10:00 上午 張貼在 錢經理網路商城(0982-69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