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該要怎麼找第一份工作?人生第一份工作究竟有多重要?」許多新鮮人都對未來的職涯亳無頭緒,心中惴惴不安、深怕「入錯行」就糟了。
人資專家常說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攸關一輩子的職涯發展,事實真是如此嗎?
根據哈佛大學的調查,結果可能不一定。哈佛統計過去80年來、超過7萬名商學院校友的資料發現,第一份工作對於哈佛校友日後事業成敗,其實影響很輕微。
《哈佛商學院教我的成功關鍵》作者鍾子偉認為,「你不需要對第一份工作太緊張,但你的第三份工作卻很重要。因為根據統計,到了第三份工作,或是當我們進入職場大約5、6年時,我們應該大概知道什麼會讓我們快樂,而什麼是我們想在未來日子全力以赴的。」
磨合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L'OREAL集團台灣區總裁陳敏慧就是典型的例子。台大外文系畢業後,陳敏慧進入職場的前3年,做過祕書、英文老師及廣告AE,她形容這是「尋尋覓覓期」,發現自己對企業管理很感興趣,尤其喜歡品牌管理及行銷,經過幾年的探索,順利找到職涯方向。
聚芳顧問執行長張瑞明觀察,「大部分人的前二份工作都做不久,」剛出社會時對工作充滿憧憬,很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挫折、不符理想而求去,「但理想的工作、完美的公司根本不存在,」往往要到第三份工作之後,才慢慢開始接受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
就像戀愛 很少人初戀就結婚
第一份工作固然很重要,選對了,可以大大減少職涯摸索的時間;但如果不是的話,也不用太緊張。
張瑞明比喻,「就像談戀愛一樣,很少人是初戀就結婚的,通常都是談過幾次戀愛之後,才慢慢找到心目中理想的伴侶。」
到了第三份工作,你會比較清楚自己想做什麼樣的工作,對什麼感興趣、有熱情,張瑞明說:「這個時候你要找的是career(事業),而不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六福村主題樂園總經理吳令辰,前二份工作分別從事品管及電腦工程師,每份工作都做不長、各約1年多時間,直到進入六福村,找到自己的career後、人生才「定著」下來,13年裡從基層工程師一路高升至總經理。
先想好下一步是什麼
如果很幸運,一開始就很清楚知道職涯方向,經過5、6年的磨練,到了第三份工作時,就已經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容易比別人更早出人頭地。
美商宏智國際顧問亞太區資深顧問萬子綾,一開始就很清楚自己要朝人資領域發展。第一份工作在美商德州儀器做招募,「像入少林寺,東西學都學不完。」3年後進入台積電、負責訓練發展;3年後再度被挖角、進入美商瓦里安半導體,擔任亞太區人資經理。
30歲就坐上亞太區主管位置,遇到新加坡同事強烈的敵意、故意出難題測試她的能力,萬子綾說:「假如沒有前二份工作的累積,我可能會死得很快。」
萬子綾有計畫地歷練人資各個領域,從招募任用、訓練發展再到薪酬福利,「就像打電玩破關、蒐集寶物,你必須設定目標、先想好下一步要學會什麼,」萬子綾說。
每段工作資歷 一定要學到東西
轉換工作無妨,但最重要的是,你在每一份工作中究竟學到什麼功夫,養成什麼樣的工作態度。
吳令辰認為,「影響職涯的4個因素,按重要性從低至高分別為:學歷、專業、個性、態度,態度最關鍵,」不推託工作、盡全力幫主管解決問題,才能在工作中學習成長。
長遠來看,職涯是漸進累積的過程。萬子綾建議每份工作至少做3年時間,才是完整的學習曲線,「第一年為學習期,第二年開始有所發揮,第三年才能開始創新。」如果前幾份工作都做不到幾個月就走人,同樣的情況將會一再上演。
新鮮人換工作,最常見的理由是「不符志趣」。但問題癥結是,許多人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麼,藉著不停地換工作來釐清志趣,萬子綾說:「用工作來找自己的志趣,當然容易失敗。」
張瑞明說,30歲前換工作次數高,企業主管尚可接受,一旦年過30還有顆驛動的心,就會讓主管擔心你的穩定性。
絕大多數人的職涯都是在摸索、錯誤中學習的,但到了第三份工作,或是進社會已經5、6年,就一定要找到職涯方向、定著下來。畢竟船如果沒有定位方向的話,就算航行再久,也到不了岸。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11月號(427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