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點心屋】歡迎父母、老師鼓勵小朋友投稿,不管作文練習或心情日記都歡迎,讓小朋友有創作的成就感! 想知道人氣最旺的手機及流行趨勢嗎?現在訂閱【SOGI 手機快報】馬上滿足您的渴望、隨時掌握最新的手機動態!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3/01 第6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尋找希望、夢想飛揚
證嚴上人專區 無盡藏/啟動愛的基因
慈濟脈動 關懷莫拉克風災.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傳承與融合 民族大愛小學擎起希望火把
焦點專欄 社論/菩提道心相承續
尋找希望、夢想飛揚
猶記三年前莫拉克襲臺,屋毀牆頃人亡,
是臺灣五十年來最令人心碎的災難之一。
風災兩年辦後,終於在元月十六日正式啟用「民族大愛國民小學」,
如今硬體建設已近尾聲,克服過許多困難的他們,終會昂首挺立站起身來,
以堅毅不撓和樂觀的精神,勇敢走下去……

無盡藏/啟動愛的基因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陳金珠
講於二○一二年二月一日至二十二日

人的心念是一顆種子,
這顆與生俱來愛的種子,永恆存在。
用心培育、細心耕耘,
讓愛的基因活躍、啟動,無所不在……

兩千多年前,佛陀宣講法華後,期待娑婆世界的弟子們能明白他的教法,發心弘揚;但眾出家弟子以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調難伏,不敢承擔;雖有從他方國土前來聽法的菩薩向佛陀表示,要在佛滅度後在娑婆世界廣說《法華經》,卻被佛陀婉拒。

佛陀自信,娑婆世界必定有為數眾多的菩薩會志願弘法;果真,眾多菩薩從地涌出,發心立願弘揚法華大法,承擔在娑婆世界度眾的使命……

二月初,有十三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歸來,分享在各地推展志業的成果與特色;從他們真誠的言談中,感受到這群人間菩薩勇猛精進,人人具備——單純的「赤子心」,一性圓明自然,不受染著;獅子的「勇猛心」,是非分明,果敢前行;以及駱駝的「耐心」,恆心忍耐,堅持到底。

人間菩薩從他方而來,就如同《法華經》所描述的場景,令人感動感恩。

四十六年來,慈濟人以無私大愛為人間苦難付出,不論遭遇任何艱難,人人秉持「對的事,做就對了」;發心立願,甘願做、歡喜受;篤定志向,願意克服一切困難以成就。

每一位慈濟人都是人間菩薩的典範,心寬愛大、志堅信定,心靈境界很美很透澈。每一位法親都是宿世善友,都曾在靈山會上相遇。儘管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靈山會,時間、空間都已距離遙遠,但人人心中都有靈山塔,空間——就在每個人的心�;時間——當下就是。

感恩靜思弟子,引法入心,回歸清淨本性,並且以佛陀的慈悲、智慧,在堪忍世間為苦難眾生拔苦予樂;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讓人人心開意解,跳脫執著,而能以寬闊的愛心,悲智雙運,平等付出,真正做到師父所說的——「為佛教、為眾生」。

歡喜受法、廣結善緣,
使人敬而愛之,
感動相隨,共成好事。

佛典記載——

頻婆沙羅王非常景仰佛陀,一日,他至誠懇切地來到佛陀面前,請佛帶領弟子入王宮,接受他的終身供養。佛陀聞言默然。

頻婆沙羅王見狀,退而請求供養十二年,但佛陀仍未答應;他再提出請求:「讓我虔誠供養十二個月吧!」佛陀依舊沒有回應。

頻婆沙羅王不願放棄機會,再度懇求:「至少請您讓我供養三個月吧!」這時,佛陀終於微笑點頭:「好吧!就圓滿你的心願,讓你供佛及僧三個月……」

為何佛陀不願接受頻婆沙羅王的提議,帶領僧團弟子接受一輩子、十二年或是十二個月的供養?因為假使只接受一人供養,出家眾無須托缽化緣,就無法接觸人群,眾生也沒有機會供僧聞法,佛法如何普遍開展?

回到現代,這也是慈濟「人間菩薩招生」的精神。我希望,不論在哪一個國度、任何一個角落,慈濟人都能以佛弟子的清淨形象,走入人群,啟發眾生無私之愛,帶領人人行往正確的方向,讓菩薩道愈走愈寬、愈廣、愈遠。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菩薩度眾不能缺少的方法。

「布施」:除了有形的「財施」,還要以「法施」和「無畏施」,播下善種,引法水滋潤受助者心田,讓人堅定無畏,安穩前行。

「愛語」:要運用「軟實力」,從說話開始,隨順對方根機,用善而柔的語言去安慰、勉勵、教育;彼此好話相對,就能「愛語相受」。

「利行」:要愛惜自己的身行,所走的每一步、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利人間。利行更需「力行」,要為人間立典範,做「不言之教」。

「同事」:行入人群,要提起慈悲智慧,循循善誘、相互關懷,接引大眾同做好事,同霑法益。

法要入心、歡喜受用,才能在人群中觀機逗教,廣結善緣,使人敬而愛之;期待人人照顧好身、口、意,讓人感動相隨,號召浩蕩長的菩薩隊伍,共同成就人間好事。

窮困心地猶如貧瘠土地,
以愛守護,耐心引導,
讓善種成長、開枝散葉。

去年八月底,中區慈濟人醫會成員洪啟芬醫師,收到一封由日本寄來的信件,信中附有一張四萬日幣的捐款收據,還有一封中文書信述說對慈濟的感恩之意——

二○一○年十月,六十歲的衣川先生帶了十萬日幣來臺,準備了度餘生;卻在不久後盤纏用盡、流浪街頭,因偷竊被捕而移送到移民署南投收容所。

所方發現衣川先生疾病纏身,健康狀況堪虞,便將他送往收容所附近的診所接受治療;這間診所的負責人正是中區慈濟人醫會成員洪啟芬醫師。

此後,洪醫師悉心為衣川先生治療。經過三個多月,衣川先生的健康逐漸恢復、即將返回日本,他詢問洪醫師:「這段期間的醫藥費共需多少錢?」洪醫師告訴他:「這是慈濟的義診,請不要放在心上。祝福您有一天也能成為幫助別人的人!」臨別前更送他一套日語版《靜思語》,請他日後有困難可以到慈濟日本分會尋求幫忙。

洪醫師的鼓勵,讓衣川先生深受感動,返國後重新振作,到東北海嘯災區打工;去年八月中旬,他特地前往慈濟日本分會捐出善款,感恩臺灣慈濟人在他落難時給予協助。

《雜阿含經》述說大醫王需具備四項良能:「善知病」——用虔誠的心了解眾生病;「善知病源」——仔細追究眾生病的起因;「善知病對治」——對症下藥;「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藥到病除,令人身心安穩。

這四項醫者的良能,在慈濟醫療志業及人醫會大醫王身上,都可以看到。他們不僅知病、知道對治的方法,還能應病投藥,讓人身心安穩。就如這位衣川先生,在日本原已當了五年街友,離鄉背井流浪到臺灣後,遇見生命中的貴人,用心用愛為他治病,且輔導他轉變心念,懂得自力更生,從「手心向上」轉變為「手心向下」助人。

窮困的心地,猶如貧瘠的土地,需要有愛相伴、細心灌溉,才能讓善種成長、開枝散葉。愛,是人間之寶;人間有愛,苦難人的生命才有希望。

感恩慈濟人間菩薩,以愛守護眾生,讓苦難人安身心、為貧病者拔病痛,使其在洶湧波濤中穩步前行,化苦海為法海。

要有好的「結果」,
一定要先付出——
造「善因」,得「福果」。

最近,俄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冰凍了三萬多年的果實,使其發芽、開花,實在不可思議。

人的心念也是一顆種子,這顆與生俱來愛的種子,哪怕已經沈睡多年,卻是永恆存在;只要用心去培育、耕耘,愛的基因同樣也會活躍、啟動起來。

科學愈是發達,愈能證明佛陀所說法——因緣果報觀。「因」是種子,這一顆種子能造就未來的「果」。人生要有好的「結果」,一定要先付出;造善因,才能得「福果」。

世間苦難人眾多,人間菩薩要悲智具足,用「大悲以身為天下,苦人之苦」——以大悲心身體力行付出,啟發他人愛心,為天下人拔苦;「大智以身為天下,樂人之樂」——發揮智慧拔苦予樂,眾生快樂,就是菩薩的快樂;「大愛以恆善救人,常無棄人」——以永恆的善念救人,不棄捨任何一個人;「常存善念救物命,故無棄物」——心中常存善念,惜福愛物,就不會棄捨任何有用的物資。

雖然個人力量微小,只要發一念心,刻苦勤行道,一定做得到;就如小螞蟻扛大餅——凝聚眾力,一心一志,這就是所有慈濟人的典範。

多投入、多體會,
開啟智慧,
人生充滿幸福滋味。

今年三十歲、家住臺北的張譽瀚,從小家境很好,又是家中老么,備受寵愛;高中時,他就擁有兩輛摩托車、一輛跑車,卻不能體會父母心,結交惡友,吃喝玩樂,讓父母憂心。

幾年前,慈濟志工莊秀裡到張家收善款,得知這對父母心�的苦,便找來也曾荒唐放逸的慈濟志工謝銘智,希望以過來人身分,把這個孩子愛回來。

謝師兄很用心地帶譽瀚到環保站付出。剛開始,譽瀚雖投入去做,惡的力量還是不斷拉扯著他;他禁不起朋友誘惑,到處買醉、沈溺網咖……

後來,他在環保站看到許多老菩薩辛苦地為大地付出,打從內心尊敬,也不忍老人家早出晚歸,悲心一起,願力就啟發了,他開始認真做環保,心想:「我若多做一些,這些老人家就能早一點回去休息。」

就這樣善惡拔河了好幾年,譽瀚藉由做環保、參加讀書會,更能體會父母恩,逐漸遠離惡友,斷絕菸酒等惡習,且半工半讀完成專科學業;於二○○九年受證成為慈誠隊員。

如今,譽瀚在家中工廠幫忙,也積極參與社區志工勤務,主動配合補位,隨傳隨到,並負責定點的隨車回收,日日精進法喜,父母感到很安心。

人生之苦,不只是物質缺乏之苦,還有心靈之苦,需要有人救拔。重重的心靈難關,只要一念精進,多投入、多體會,就會開啟智慧、克服任何困難,則人生充滿幸福滋味。

農曆正月已過,新聞報導,花費數億元打造的元宵燈會,開幕兩週就吸引上千萬民眾前往觀賞。

看似美麗的景致,背後卻隱藏著危機——絢麗燈火如過眼雲煙,活動結束後,除了耗費大量能源、留下滿地垃圾,還有什麼能真正留得住?

現代人心靜不下來,易受聲色境界所惑,擾亂自心,惹來禍端。其實,真正的喜,是人與人之間溫馨互動;真正的福,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祝福。

放眼天下,氣候不調,災難頻繁,人們不能再貪一時暢快,損害大地、污染空氣,忽視未來世界可能陷入環境崩壞、資源匱乏等危機。

保護大地唯一的方法就是「環保」。要把握時間,擴展愛的空間,在人與人之間帶動節能減碳,愛護大地,才是智慧人生。

期待人人點燃「心燈」,照亮自己、照耀他人,共同為大地付出、為人群而庇護、為有困難的家庭解危,讓人間菩薩無所不在,令人見聞歡喜。請大家多用心!

關懷莫拉克風災.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傳承與融合 民族大愛小學擎起希望火把
從民族大愛小學望出去,高山隱約又清晰,
對那瑪夏區南沙魯村的孩子們來說,這個平地小學彷彿那間山上美麗校園的重生;對杉林大愛園區的家長而言,這是莫拉克風災重建歷程中安心的標誌。
今年初春招生,廣納園區內布農族、閩南、客家等多元族群的學童;校舍堅固嶄新,卻雋刻著歷史的光澤,更有著傳承希望火把的使命。

二○○九年八月父親節期間,莫拉克中度颱風直撲臺灣而來,並將全臺一整年度的雨量傾倒於南臺灣,造成六百七十三人死亡,二十六人失蹤,受害地區遍布屏東、高雄、臺東,甚至中部的阿里山,是臺灣近五十年來最讓人心碎的災難之一。

莫拉克,是泰國所提供的熱帶氣旋名字,二○○二年開始使用,意為「綠寶石」,然而這顆綠寶石,卻為太平洋上的福爾摩沙小島帶來重創;二○一○年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公告,正式將「莫拉克」從熱帶氣旋名單中除名。

山崩路斷,屋毀人亡,災後,高達三十三個地區被判定為不宜居住之地,且多位於原住民部落,人們被迫遷離家園,與祖靈慎重道別。

位於高雄市杉林區的月眉農場,成為受災人們安居生根的居住地之一。五十九公頃土地上的新主人來自那瑪夏、六龜、桃源、甲仙、杉林、美濃以及茂林等八個地區,高達一千餘戶,是莫拉克風災遷徙地中,人口數最多的地方。

這個新興社區為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所援建,於風災後第一百天開工,歷時八十八天日夜興工,以及兩萬人次以工代賑鄉親與志工的投入,新住房拔地而起,在災後第一個農曆新年前提供受災鄉親陸續遷入、安頓身心,而此地則命名為「杉林慈濟大愛園區」。

杉林慈濟大愛園區包含一千零二戶永久屋,並有兩間教堂、活動中心、社區教室與耆老中心,但是如此規模,在住民心中還不完整;風災兩年半後,重建的定義才終能無所缺憾,因為住民們所期盼、專屬於社區的「民族大愛國民小學」,終於在元月十六日啟用,二月開學。

小學的命名,取自杉林慈濟大愛園區的「大愛」二字,而住民來自不同村落、部落,「民族」一詞代表著社區內多元民族的融合。

然而,對於社區內唯一一個幾乎等同於是全村遷來此的那瑪夏區南沙魯村居民來說,「民族」還富含著更深一層的意義,因為這不僅是南沙魯的舊地名,也是村莊唯一一所小學的校名;民族大愛國小的落成,對他們來說,彷彿是那所被莫拉克風災毀滅的民族小學,重生於眼前。

高山小學校,全村的幸福

看著山下的新學校,民族國小第一屆畢業生張英讚歎:「看起來很現代化,也很堅固舒服,跟以前山上的民族國小很不一樣。」即使句句真誠,但談起老學校,滿腹的思念與感性拼湊出她的深切情感。

今年五十二歲的張英還記得,民族國小原本是隔壁村莊民權國小的分校,才兩個班級、不過二十幾位學生,直到一九七○年十一月獲准獨立,她剛好是入學年齡,見證學校如何由村民們揮汗徒手,親自搭建一磚一瓦而起。

「蓋學校是全村的大事,只要村長廣播,大家就算在農地工作也會放下農具去幫忙。」主體工程交付建築專業,村民們則協助整地、運土等基本工作;缺乏機具,就以竹竿和竹片編織為擔架,以人力運送土石建材。村長會買來幾袋黑糖,再混以天然山泉水攪拌成黑糖水慰勞大家;為了那甜滋滋的黑糖水,連孩子們也樂得前往工地。

「有時候趁大人不注意,我們伸手下去撈撈看有沒有還沒融化的黑糖塊,撈到後馬上放進嘴巴,然後跑走。」張英憶起小時的調皮,笑容像個小孩。

新的學校距離村莊走路不過三分鐘,孩子們終於不必走上半天的路程到隔壁村念書,家長也安心。

「教室蓋在山坡旁,又沒有做防土牆,下雨過後聽到轟隆聲,老師就要大家往外跑,因為落石有可能滾下來;有好幾次,石頭穿過窗戶掉進教室,差點就打到我們。」不僅有落石危險,天花板以簡單灰黑瓦片鋪整,看來緊密,但一下雨室內滴滴答答,孩子們移動桌子避免淋雨,卻怎麼也躲不掉泥土地的泥濘,經常褲管、書包沾滿污泥。

位於山區僻壤的小學校,少有教師願意前來,在張英的印象中,她的老師大多是代課老師,「只有一位郭老師從來沒離開過,我的兒子也是他教的,他能留下來是因為他是我們村子�的人。」

四間教室,幾間教師宿舍所組成的民族國小,彷彿有模有樣,卻也處處顯現資源不足的窘境,但對村民來說,「很幸福了,那瑪夏三個村,就我們這個村離小學最近,其他兩個村的孩子都要走兩三公里路才能到校。」

設校三十九年,下課鈴響起

山上生計以務農為主,家家戶戶生活不算豐足;學校老師常帶著孩子到後山種些玉米與木薯,課餘時間輪流拔草顧地,農作物收成所得就拿來替學生們購買筆記本和文具。

「當時,鉛筆即使短得不像話,還是要寫到最後一公分;橡皮擦比較稀少,大家就借來借去。」老校友劉榮貴說,偶爾有點零用錢,孩子們就會去雜貨店買一塊因為潮溼而結塊的黑糖,或是從廚房偷抓一把鹽巴,帶到學校去分享舔食。

當時小孩子玩的遊戲,也是名副其實的大地遊戲,比方撿個自己喜歡的石頭,磨成獨一無二的形狀,就能用來玩上好幾年的跳房子遊戲。隨著年代推移,經濟狀況富足一些,但孩子們依然熱愛爬樹、游泳,造就出山村之子與大地、高山、溪流的情感。

對於前幾屆大多數的畢業生而言,民族國小是這輩子唯一一所學校,許多人畢業後,家中再無閒錢支持升學,張英與劉榮貴都是如此,因此對這間學校的感情也就更為深切。

民族國小位於南沙魯村的最高處,如此美麗的校園在兩年前被大自然的力量推平,後頭那座山被洪水毫不留情地劈成一半,潺潺溪流與世無爭繼續它的路程,誰都想不到這條平時流量稀少、沒沒無名的小野溪,竟會在莫拉克風災時成為滅村的大洪流。

民族國小家長會長高阿美,記得災難發生那一天,大雨造成電路中斷,表弟媳怕天黑視線不好沒辦法煮飯,決定提前煮晚餐,高阿美看一眼手錶,說:「現在才四點五十,這麼早吃晚上一定會肚子餓。」話才說完,屋外就傳來尖叫聲,她和表弟媳跑出門一看,如同浪濤一般的黑色土石流夾帶著大量的石塊與漂流木,自民族國小後方湧出,先沖垮學校,幾秒時間就來到村莊。

大家扶老攜幼,許多人奮力拉起被衝進泥流中的鄉親,但也曾無力地看著朋友被土石流捲走,一聲聲的「救命、救命!」即使事過兩年有餘,高阿美仍舊忘不了。

曾是備受重視,如今僅殘留半棟校舍供村民緬懷,露出的扭曲鋼筋,就像是斷翅的鷹,已經無法再領著孩子們翱翔。

團結在一起,師親生療傷

校園與家園幾乎全毀,要再回去已是不可能,「災後有不少外地的朋友都願意借房子給我住,但我跟先生都拒絕,因為我們村的人有共識,要團結在一起,這樣我們的聲音才會被聽見。」高阿美說。

南沙魯村的村民不僅積極爭取山下永久屋,也集中民族國小師生,不讓他們在開學後分散到各校。身為家長會長,高阿美與當時的校長運用在教育界的人脈,找到離他們臨時收容之地最近的旗山國小,請求商借教室,「旗山國小二話不說就答應,讓我們寄讀。」

政府考量暫時安居之地距離旗山國小有半個小時車程,補助交通車往返接送費用,更提撥經費,鼓勵家長成立愛心媽媽團隊,陪同學生到校上課,並協助就學等事務。

愛心媽媽李太太對於當時各界的幫忙滿心感謝,「小孩子不會對大人談論風災的事情,我們很怕他們心�有陰影,但也不敢主動討論,那段回憶一勾起,連大人都想哭。」她的小孩曾告訴她,有個孩子雖然看起來與以前無異,在人前會笑會玩,但其實晚上害怕得睡不著覺。「而且剛歷經生死離別,我們也不希望跟孩子們分開,能夠陪他們一起上學,彼此都安心。」

雖是寄讀,但是旗山國小並未分散師生到各個班級,大方出借一棟兩層樓的教學樓,讓民族國小師生得以維持原制,等待學校重建起來的那一天。

對於篤信基督教的南沙魯村民來說,民族國小就像是受洗儀式中的一環,世世代代都是在此成長畢業,一度因為人口外流,學生人數差點落在廢校規定的五十人,「那時候我們只要看到還能生的婦女,就會叫她趕快生!」

「民族國小是我們的根,我們不能失去它。」李太太說。

世世代代的根,成為洪災中第一個被沖垮的村中建築物;亦有村民感性地說,民族國小面對災難首當其衝,挺身幫他們多爭取幾秒的逃難時間……

重建學校成為遷徙山下的首要條件,而旗山國小的情義相挺與政府單位的支持,讓民族國小即使失去山上的校舍,仍有喘息機會,尋覓復校的希望。

老鐘新校區,重生在杉林

「慈濟要援建永久屋時,我們另外提出兩項需求,一是要幫我們蓋教堂,再來就是蓋學校。」高阿美如今一席話聽來輕鬆,但當初村民們戰戰兢兢,「幸好,慈濟很快就答應我們。」

經過申請、協調以及藍圖幾度更改設計,由慈濟援建主體建築、高雄市政府結合其他組織和資源規畫相關建設,讓民族國小在今年啟用招生,招收社區內所有學齡兒童。

元月十六日校舍移交典禮,冷風與細雨飄搖圍繞,許多鄉親參與見證;其中一項活動,學生背著一座小鐘爬上小坡,並由師長將它吊掛在校門口正中央時,許多南沙魯村民一眼就認出這座小鐘,眼淚奪眶而出——這座鐘,伴隨著歷歷代代民族國小的學生,它敲響上學訊息,也敲出放學的歡喜。

劉榮貴目前在民族大愛國小擔任保全人員,從小小的警衛室望出去,那座鐘就懸掛在面前,「我對它是有愛又有恨!」

劉榮貴還記得就學時,那座鐘被掛在走廊的一根木頭上,鐘下懸著一條繩子,「我們最期待校工走到那�,大力搖動那根繩子、敲響下課鐘;可是當我們在操場玩得正起勁時,看到校工又走過來,喔,好生氣!」邊說,他還邊踱腳。

劉榮貴說,校工相當用心,上課鐘與下課鐘的頻率設計不一樣,相同的是,他敲鐘的力道相當強大,三分鐘路程外的村莊都能聽見。「後來木頭開始腐朽,再加上校工敲太用力,有一次敲到一半整座鐘就掉下來。」劉榮貴笑得擠出眼淚,「當我們期盼下課時間能因此久一點,校工馬上去後山找一根竹子,重新把鐘釘上去,完全不讓我們占便宜。」

劉榮貴怎麼也沒想到,這個讓他有愛有恨的東西,竟成為災難後民族國小唯一倖存的物件。「幾位村民與搜救隊員一起回村尋找倖存者,意外在幾乎全毀的校園附近找到這座鐘,就把它帶下山來了。」

「這座鐘,或許就是要告訴我們,民族國小不會滅!」高阿美接口。站在民族大愛國小的走廊上,那天一向溫熱的高雄氣溫難得降到攝氏十度,高阿美說起話來吞雲吐霧,然而寒冷並未澆熄字句間的熱切,她開心地說:「你看,現在民族國小重生了,它回來了。」

求教育品質,天下父母心

在村民們鍥而不捨的奔走中,學校終於在山下的新生地重建。然而,孩子們剛從山上被迫寄讀在山下的學校,不到三年又要換一個全然不同的教學環境,不會有適應上的困難嗎?

幾位媽媽聽了異口同聲地說:「完全不會!」

其中又屬高阿美的舉例最為貼切。「我們原住民小孩就像變色龍,到哪�都能適應,只要讓他們有空間跑就好了。」開學前一天的返校日,分明七點半集合,大部分的孩子興奮得在七點前就到校。「一點都不用擔心適應問題,我們家長也終於可以安心,不必擔心他們上學路上會不會發生危險。」

不過家長們也坦承,學校蓋在山下,對孩子們來說的確失去許多樂趣。

「夏天實在太熱了,以前在山上,孩子們可以去溪邊玩水,這�什麼都沒有。」高阿美說,後來他們就到杉林大愛園區後邊的那座山,尋找可供孩子們沖涼玩耍的水源,「後面是有一條小溪,不過用人工圍起水泥牆,看起來就像大排水溝,但找不到更好的,還是得將就一點。」

平地與山上的就學環境各有優劣,山上得到的是與大自然共舞的快樂,在平地或許不如以往快活,「但是在山下,我們的孩子才能跟平地的孩子在同一條起跑線,不會因為教師品質、補教資源等不足輸給他們。」高阿美說,像她這樣四十出頭、有念過一點書的家長,深知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來到山下,想法必定會跟著改變。」單親扶養兩個孩子的劉榮貴談起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幽默的朗笑讓嚴肅取而代之,「到山下就明顯感覺到競爭壓力,很多人開始讓小孩去補習,隨之而來的,就是家長要更努力工作,不能像在山上那麼樂觀,吃飽餓不死就好。」

為了孩子,許多家長也嘗試改變自己,劉榮貴就是其中之一。

劉榮貴以前在山上有個綽號叫「劉茫」,「因為我每天喝得醉茫茫,一直拉別人喝酒,喝了酒脾氣又不好,還破壞公物,大家看到我就怕。」

「以前我一天可以花五百元買酒,現在我的孩子一個念高中,一個讀大學,學費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但我女兒為了繼續念書,省吃儉用,一週的生活費才花五百元,我就下定決心要戒酒。」

古代孟母為子三遷,在現代,有一群人為了爭取下一代的教育條件,也牽動了舊有習性。愛孩子的心無論古今,都是亙久不變的。

災難或許留下創傷,但小孩適應能力強,只要能跑能跳發揮精力,家人陪伴身旁,大抵安然。反觀大人們遷居後,面對現實生活,才真有適應不良的問題。

像劉榮貴即使戒斷杯中物,省下一筆開銷,但生活仍然不好過,「在山上是接山泉水,不需要水費,瓦斯也只不過用來炒菜而已,洗澡水都是撿木頭來燒,吃菜吃米都可以自己種,支出很少;在這�不一樣,什麼東西都要錢。」當大家接到第一張水費通知單時,紛紛覺得實在不可思議。

劉榮貴說,政府撥款成立八八風災臨工專案,聘請受災鄉親工作,一日工資八百元,期間機會愈來愈少,有時候還得排上好幾個梯次才能等到工作;今年元月底,連這項臨工專案也進入尾聲。

「來到山下,我們沒有地,不能種東西自給自足,出去外面工作,五十好幾太老了,人家不要。」劉榮貴無奈,一度與念大學的女兒商討,再找不到工作恐怕得委屈她轉讀夜間部,半工半讀完成學業,「還好後來找到學校保全的工作。」

但保全工作機會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劉榮貴指著學校旁邊的廣場,「很多人失業之後就在那�喝悶酒,醉了就躺下來;現在失業問題,才是園區最大的隱憂。」

兩年半來,因莫拉克所苦的這群人一直在努力著,尋求安居之地,爭取校園復建,如今硬體建設已近尾聲,還有許多挑戰等著他們。

劉榮貴的談話告一段落,民族大愛國小的鐘聲響起,卻不再是那座老鐘的清脆聲,取而代之的是透過喇叭所傳出的音樂。

山上的民族國小毀了,但留下一座流傳數十載的老鐘,象徵民族精神不滅;村民們山上的家也毀了,但是他們的性命還在,即使遷居平地,堅毅不撓的個性不滅,樂觀看待人生的精神猶存,堅信已經克服過如此多困難的他們終會站起身來並昂首挺立,就如高阿美所說的,「沒有人想當災民。兩年多已經過去,我們也不再是災民。」

社論/菩提道心相承續
繼去年慈濟在臺灣北部、西部舉行「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後,東部的法會演繹,將於三月九日至十一日在花蓮縣立體育館登場,由教育和醫療志業體人員,及社區民眾擔綱說法。

與其他二十四場不同的是,花蓮其中兩場的入經藏菩薩中,過半數是慈濟大學、技術學院和中小學的學生。法船航至年輕學子的心湖,菩提道心得以承續發揚,真是無比殊勝的因緣。

這一代的學生成長於富足自由、資訊開放的現代社會,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不喜歡單向灌輸或教條式的要求。許多人在按表上課之餘,常沈迷在電玩的虛擬世界中打怪獸,或是呼朋引伴出遊,享受世俗社會的逸樂。

然而,這一次參與演繹的同學在課餘時間參與讀書會,寒假提前返校排練,由此證明年輕一代不全然盲從世俗的價值和潮流。他們願意在手語和偈誦聲中,深入無上微妙法,反觀自省是否童真的清淨已受污染,如何改往並修來。

這也是目前學校教育非常欠缺的心靈教育,片面強調智育的結果,許多學子只覺人生茫茫、隨境轉向,不知何去何從。如果在懵懂無知中,被惡友影響,沾染不良習性,或心性被貪、嗔、癡種種煩惱牽引,對寶貴生命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傷害。

慈濟志工進入監獄關懷多年,便發現許多年輕的生命因沈迷於欲念而犯錯。根本防患之計是保持醒覺,時時懺悔己過,從善止惡。慈濟也與法務部合作,展開「無毒有我,有我無毒」的反毒宣導人員培訓,期望啟發人人本具的善念,進行「心靈排毒」。

因此,我們今日亟需教導年輕一代如何清淨樸實、自愛愛人,從中發現生命的意義。就如證嚴上人曾在本月志工早會中開示道:「物質、有形的富有,的確在人間容易受到無常的威脅。但是心中的富有,那樣法入心的歡喜,這是任何人都奪不了的。」

從這點看,入經藏菩薩擁有無限心靈的資糧,可以超越任何艱難,救度他人。在年輕歲月中就有緣共霑法益的學子菩薩,真是幸福,更值得祝福。

在地球苦難偏多之際,我們也樂見他們從此精進,踏上人間菩薩道,承先啟後,為菩提道心的延續盡無限的力量。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43期

名人談教育:給孩子一百種夢想
讓孩子接觸各種可能,並從小引發他的普遍價值觀和興趣。最重要的是,讓他對人生有一百種夢想,也許他試了九十九種,最後一種他找到了。

重量級車款現身
本屆東京車展中展出一款符合未來生活的超省油入門小車,被視為新世代全球戰略小車,其車身大小十分適合城市巷弄穿梭,塞車、停車都相當實用。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
由 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經濟部全省工商登記(錢經理網路商城) 於 2/29/2012 10:26:00 下午 張貼在 錢經理網路商城(0982-694-2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錢經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