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譯,
三月十一日由教育志業體師生再花蓮圓滿全台第三十場。
為報答這成為「法海一栗」的奇異恩典,師生從寒冬到春雨,深入經藏、淬鍊身心;
舞臺上以法相會,舞臺下法水漣漪擴散,校園氣息正在改變……
花蓮縣立體育場空蕩蕩的舞臺區,幾位白衣身影低著頭,在微光中依著地標定位點,尋找自己的演繹位置。慈濟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李哲夫來到法海區的佛桌旁,彎下身恭敬地捧請宇宙大覺者,並請教身旁的教職同事:「要如何才能正確地恭請佛像?」
接續去年全臺二十六場演繹,三月八日至十一日,「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於花蓮重現,此次由見證生老病死苦最深的慈濟醫療志業與教育志業體各校師生,以及宜蘭、花蓮、臺東志工,兩千一百六十人共同呈現四場演繹。
教育志業體包括慈濟大學、慈濟技術學院、花蓮慈濟中小學、臺南慈濟中小學,共一千零八十位師生投入演繹行列。二○一一年十一月起,師生們跟著社區志工、醫療志業體同仁,啟動齋戒、讀書會、分組練習手語、唱誦,三月十、十一日正式上場。
雖然腰椎受傷,但李哲夫仍挺直身軀,跟隨樂音一次又一次地蹲、起。他說:「從教育角度來看,師生們參與經藏演繹,感受深刻、學習很多。很感恩上人的大智慧,讓大家有機會聚合在一起,做一件大事。」
懺悔,師長心靈震動
「教育志業體要入經藏,剛開始確實也有過擔心……」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說,經藏演繹推動之初,採志願報名,半年來在他的誠摯邀請下,全校共有兩百七十六位師生參與。老師們的報名尤其踴躍,開放不久即額滿;師長們參與其中都有很大的感受與震動,也因此鼓勵學生投入。
深入經藏,讓王本榮發現,《水懺》不僅是佛教經典,在現今社會人心崩壞的大時代,它可以引領人從平等心、慈悲心的角度進行反省,是最好的人文教育。
李哲夫則感受到,用「人面瘡」來表達因緣果報,雖無法通過現今科學驗證,但悟達國師著作《水懺》,目的是要昭示世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水懺》精神與做人的道理相同;懺悔,就是修養。無論社會地位有多高,每個人都要時時懺悔、自我反省。」
「臺灣傳統家庭教育,總是教育孩子『有耳無嘴』,但上人告訴我們,要『說你所做,做你所說』。」李哲夫認為,大學教育要帶領學生追尋真理,師長們不只是說,還要做;無論做人、做事、做學問,都該以身作則,建立「誠正信實」的態度。
「一千一百多年前,唐朝悟達國師著《慈悲三眛水懺》,經過這麼久的時間,後人仍在研究、唱誦,表示做『對的事』,能萬世流芳。」李哲夫說,《水懺》經文內容與慈濟四十多年來所努力的方向相符,相信慈濟所做的,經過一千多年後也會為後世所探討。
一頭銀髮的教育傳播學院院長劉佑星,在教育崗位上已奉獻了四十五個年頭。他表示,教育是條漫長道路,為人師表必須先端正身心、身體力行,才能帶動學生跟隨。
「以往讀誦經書,是為自我修行,此次團體共修入經藏,在莊嚴的道氣中,透過有形的演繹,能讓人內觀自省;若人人能以清淨心行於正道,社會就會更祥和平安。」
劉佑星認為,懺悔與自省,不是佛教徒的專利,只要有心,人人都能回歸純淨本性。「這是一條真實之路,師長只能做到正確引導、啟發人人善良的本性。」
劉佑星自謙,「雖然我只是隻小螞蟻,能做的很有限,但我一定盡心盡力去做!」
入懺,教與學氣氛溫馨
「噁……好恐怖喔!老師,我們不要吃魚丸了。」臺南慈濟小學四年級班導師鍾雅慧,跟班上小朋友分享「夢歷六道」段落中,員外夫人在夢中進入動物身體,歷經鯉魚活生生被宰殺、剁成漿的故事;孩子聽了,覺得既恐怖又殘忍,紛紛表示不忍心再吃魚丸了。
有小朋友問:「那貢丸可不可以吃?」鍾雅慧莞爾一笑:「貢丸是豬肉做的,如果想保護小豬的生命,當然不行啊!」
去年二月開始,臺南慈中、慈小教職員每人都拿到一本「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小冊。翻看其中,一段段懺悔文意義深遠,鍾雅慧心想:「如果能引導班上孩子誦讀,慈濟人文一定能更入心。」於是她以此代替古文經書,讓孩子上課前誦念靜心。
將近一年來,學生浸潤經藏之中,不僅身行改變,也學會尊重生命。
吳采霖分享,有一天下過雨後,家�出現一些小蝸牛,他原想抓來把玩,還好媽媽提醒,自己也想起歌詞提及不應「誤殺濫殺嬉戲殺」,小心翼翼地將小蝸牛送回田野。
他也懺悔自己常會說出不好聽的話,現在知道惡口會造業,如果不小心犯錯,會及時醒悟要控制壞脾氣,以免惡口傷人。
改變的不只學生,鍾雅慧的感受更是深刻而鮮明。她對孩子們的耐心大大提升,不再以訓斥方式糾正學生,教與學之間和諧愉快,班上營造出溫馨氣氛。
鍾雅慧也懺悔自己貪愛口欲,「我是一個『嘴飽眼睛餓』的人。」過去她總是不辭辛勞追逐美食,曾聽說屏東有好吃的,下班後直接從臺南趕去大啖一番;整隻現宰的羊擺在眼前,也無法感受生命正在哀號。
參加經藏演繹之初,她腦中仍不時縈繞著吃肉的欲望,直到深入經藏後,她深深懺悔「舌根常受味覺惑,山珍海味欲遍嚐」,如今善法入心,她發願要守住口欲、繼續茹素,且持續接受法水洗滌,成長自我慧命,更守好學生的慧命。
演繹,傳播「反省的心」
去年十一月,慈大附中小學部開始鼓勵「入經藏」,六年三班導師莊春紅以為這只是一場表演活動,擔心學生會因一再練習而有壓力,於是僅發下通知單,沒有積極鼓勵參與。
身為教育工作者,莊春紅很喜歡閱讀,得知學校舉辦「法譬如水」讀書會,好學的她本想藉此多讀一點書,卻發現《水懺》不是深奧的佛教經典,一字一句都能貼近生活與教育。
她最喜歡「願不生殺念害群生,萬物相依並相生」這句歌詞,讓她感受到,人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希望自己生活平安,也要讓眾生都平安,絕對不是「我好就好」。
「當參加完兩天的種子培訓,我便決定要努力邀請孩子們參加。」她不僅和班上同學分享心得,也以簡訊邀約家長參與,希望讓親子間能有共同的話題。
莊春紅利用人文課時間,引用社會時事去印證歌詞意涵,讓孩子體會自己能透過經藏演繹,把「反省的心」傳播給所有人,是件不容易的事,「孩子們都很珍惜能上臺演繹的機會。」
慈大附中國二善解班導師吳依儒,半年前開始積極投入經藏演繹,覺得處處都是感動。她用心研讀經文,將心得做成學生能理解的教案,透過分享與鼓勵,細細牽引學生登上這艘已待啟航的法船。
吳依儒以讀書會的方式導讀,學生經由不同的方式理解,都能有自己的詮釋。例如,講到「獨嬰此苦無代受者」時,才十三、四歲的孩子便能精確了解「業要自己受」的道理;講「怨親平等」,他們也知道愛與不愛都是執著,執於小愛會痛苦,要建立「大愛」的人生觀。
初為人師時,吳依儒每當面對家長的情緒,心情難免受影響;入經藏後,與人互動多了一分善解和耐性,她也以此引導孩子們在與人爭執或不愉快後,要主動和對方化解心結。
想起小時候母親對她管教嚴苛,過多的關愛,讓母女關係僵化;入懺後,她理解自己不願順從母親,只是反對她嚴厲的教育方式。面對學生,她希望能做到讓學生們心服口服、歡喜接受,而不再是複製母親「寧願你們現在討厭我,也不要以後恨我」的教育思維。
「做好自己的本分事,給予他人正向力向,都是廣結善緣的方法。」她期許自己凡事不執著、付出無所求,圓每一個善緣,讓業業都是好業。
●
「慈濟教育是從根扎起,無論品德教育、人文教育及生活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進行,希望栽培小樹苗逐漸長成菩提林。」慈大附中校長李克難表示,半年來,藉由《水懺》融入慈濟人文課程教學,全校從四歲的幼兒園小朋友到十八歲的高三學生,都能領悟意涵,在生活中實踐。
師長們深入經藏,道風德香如滴水漣漪般,在校園�擴散開;透過教學與分享,也深掘出一道道清流湧泉。而今,曲終人未散,在十方護持下,一顆顆善種子深植師生心間,在法水澆灌下萌芽,心靈法會正要開啟……
(資料提供/蔡翠容、沈玉蓮、胡淑慧、吳瑞清、許麗珠、潘俞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