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9/06 第8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用愛,點亮整個世界!
證嚴上人專區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慈悲與科技的結合
慈濟脈動 主題報導•武漢兒童福利院/新娘李逢的美好世界
焦點專欄 百川歸海/佛學與學佛
用愛,點亮整個世界!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生活在武漢兒童福利院二十餘年,在她記憶中親生父母的印象,僅殘存在被棄養的那天清晨,母親早起為她煮了一碗麵,還加了一顆煎蛋和肉絲;漸漸的,幼年與父母相處的影像已逐漸模糊,卻仍希望有機會再叫一聲「爸爸媽媽」。
如今,她遇到一位由衷疼惜、愛護她的大男孩──小鹿。今年四月二十三日,這對愛情長跑五年的情侶,決定攜手共度人生,擁有自己的小家庭。
從小陪伴李逢長大的慈濟志工,決心為他們籌辦一場婚禮,「她沒有真正的家人,就讓慈濟來當她的依靠吧!」
視障者的世界難免有遺憾,但李逢卻始終感恩被愛:「大家可能覺得我沒有父母,會很苦;但就是因為這些小挫折,造就了我絢麗的人生……」
當年那個流落街頭、幼小無助的小女娃,如今已用愛點亮了自己的世界!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慈悲與科技的結合
◎撰文•袁瑤瑤 攝影•阮義忠

除了救災,更要防災、減災

還好沒有錯過「二○一二慈濟國際人道援助研討會」。八月十日至十二日於花蓮靜思堂舉行的這場盛會課程豐富,講師個個有來頭。無論中央研究院汪中和博士的「氣候變遷──人類的反省與出路」、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李維森博士的「防災科技與慈悲無限」,或國家太空中心張桂祥主任的「福衛二號快速反應在全球救援之應用」、逢甲大學李秉乾副校長的結合空間資訊與雲端技術,都讓我聽得津津有味,長了不少見識。

綜合專家分析,近年來氣候暖化所造成的影響,已遠遠超過預期與想像。暴風、洪水、地震、海嘯等重大災難頻頻發生,損害程度令許多國家難以承受。人們雖然拚命賺錢,但一場自然災害就可讓所有財富化為烏有。災害如同歷史,會繼續不斷發生,因此當今人類的首要課題便是向災害學習、與災害共存。臺灣民眾多具備救災觀念,但更重要的是防災、減災,減少危害因子、改善環境脆弱度。

上人多年來苦心呼籲節能、素食、資源回收、山林養息,不正是要從防災、減災的根本做起?而增進救災能力更是慈濟不斷努力的目標,衛星影像的應用、人道救助平臺的建構都已在實施中。

令人振奮的還有賑災設備展。十二日下午圓緣前,上人一一參觀所有的十八個項目,並進入明朗、挑高的急難救助屋感受空間格局。說它是簡易屋,整個研發過程可一點都不簡易,經過了無數次修正,才達到上人的理想:體積輕巧、結構堅實、搭建容易、通風防熱、雨水回收。倘若起風,拉下錨釘就可安樁補強了!

慈悲與科技的結合

這次營隊格外有活力,除了臺灣、大陸、越南、馬來西亞的實業家,還有來自工業技術研究院的二十多位專家。展覽中大自水陸兩棲的淨水船、小至輕便的雨傘淨水器,乃至於可攜帶式、窗框式太陽能源、缺水缺電地區所需的衛生廁所等,都是這群科技尖兵的作品。

工研院與慈濟的合作始於二○○九年莫拉克風災,起先只是零星項目;在工研院將社會公益納入章程後,慈悲與科技的結合就更加緊密而堅強了。研發專家多半具備單純、專注、樂於奉獻的特質,簡直就是天生的慈濟人!

十二日上午,徐爵民院長蒞臨,與慈濟簽訂合作備忘錄後,有感而發:「工研院透過科學研發增進產業價值,但在災害救難防治方面的實際經驗很少,因此我們很高興能跟慈濟連結。我在院內提出想法後,同仁們回響熱烈,主動跟慈濟的專家們一起做,研發進度遠遠超過我的想像。我很訝異,怎麼有這麼多的志工在我們工研院!」

看到機械所的羅展興組長歡喜地向上人介紹他研發的「小山貓」,我就想到,先前我們參觀時聽他笑提,當初上人只給了「可拆解、能進入民宅清理土石流」的指示,其他的都要自己傷腦筋;所幸師兄們實務經驗豐富,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意見:「慈濟人太客氣了,起先我問師兄們覺得怎麼樣?他們總是說『很好、感恩、多謝』,經過我旁敲側擊,才明白第一代機器其實要改善的地方很多。」 如今,亮麗的「小山貓」不僅能快速地拆解、多功能組裝,在小空間內上挖、下剷、運送,還可沖牆壁、軟化硬土、灑消毒水。

名副其實的慈悲後盾

人援會的架構編制包括食品、衣著、住屋、行輸、資訊通訊及智庫,所有組別都不折不扣地達到了上人的期許,是名副其實的「慈悲後盾」。年會期間,每一組都設有展覽攤位,邀請相關行業的學員加入團隊。看到師兄們說其所做、做其所說,內心的敬佩與感恩無以復加。

以食品組而言,災難發生後,最要緊的就是在沒水沒電的情況下供應受災民眾最渴望的熱食,食品製作還得考慮口味、分量、熱量、營養。聽魏應充師兄的解說,我這才明白,建構糧食供應資訊平臺、研究農作物生產,也是食品組的關懷範圍。國際上發生災難,哪個國家可立即出口糧食、價格如何,都要隨時掌握。此外,為了因應地球暖化而造成的食物短缺,食品組也試種旱稻以及各種不用農藥、化學肥料的農產品。

行輸組的諸位師兄一字排開,強調救人如救火,他們的任務就是「趕、趕、趕」,掌握時效,選擇通順無阻、成本較低的運輸通道,在第一時間內提供受災民眾與賑災志工所需。負責物流、倉儲、出口報關的黃永存師兄表示,物資運送期間必須緊盯牢每個環節,兩天兩夜不闔眼是常事。召集人蔡堆師兄則是特地表達了對華航、長榮、澳門、揚子江等航空公司以及陽明、長榮等海運企業的感恩,說他們行善不落人後,無論是在澳洲水患、四川大地震、北京水患等,都特地出動了幾個航次幫忙運輸藥品、毛毯、食品。

而魏應充師兄雖是食品組召集人,卻也責無旁貸地挑起中國內地運輸的重任。大家都讚歎,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救援物資於三更半夜抵達重慶,魏家企業的車隊早已在等候了!

人生經濟學

學員們一致認為,最令人感動的就是賑災實務分享。經驗豐富的師兄們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大陸貴州,講到「上學難、住房難、就醫難、行路難、吃水難」的甘肅;從中東的伊朗講到亞洲的緬甸、斯里蘭卡,非洲的辛巴威;每個人信手拈來都是感人的救援史實。

壓軸的是邰中和、林家和、黃重球、蔡堆、蔡豐賜等師兄的「人生經濟學」座談。引言人魏應充師兄表示,這是個和「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相關的命題──簡單來說,就是思考如何利用時間來增加人生的寬度與深度、如何開闊愛與善的空間,而人與人之間若謹守本分、盡本事,彼此互相感恩、尊重,社會自然祥和。

這使我想到,這幾天同步進行的還有在精舍舉行的每月照顧戶發放、臺中慈誠幹部精進、在全臺推動的七月吉祥月祈福以及在北京、四川瀘州的洪災發放。至於水患特別嚴重的菲律賓,幾天來的發放與﹁以工代賑﹂已有超過六萬受災民眾受惠。

辦營隊不簡單。每位工作人員幾乎都是蒼白的臉上浮著笑容,充血的眼睛透著專注;人人守著電腦,隨時隨地接變化球。儘管工作繁重瑣碎,彼此卻依然能相互打趣,爆出開心的笑聲。想想看,除了在慈濟,又有哪兒能遇到這麼多有志一同、相知相惜的夥伴?

如何才能經濟利用自己的人生?正如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於十一日早晨所作的分享:「人不能單獨存在,必須與別人共同支撐。慈濟的環境讓大腦額葉更有機會發揮,跟其他情感、運動器官做更好的呼應。走在這條路上,得到平安幸福的機會就大得多!」

主題報導•武漢兒童福利院/新娘李逢的美好世界
◎撰文•黃秀花 攝影•蕭耀華
生活在大家庭二十幾年,今日李逢終於擁有自己的小家庭;
視障世界難免有遺憾,但她始終感恩被愛──
「大家可能覺得我沒有父母會很苦;
但就是因為有了這個小挫折,才讓我如今能擁有這麼美好的世界。」

小時候在遊戲中被戳傷雙眼,導致全盲;五歲時被遺棄在湖北武昌街頭,武漢兒童福利院人員路過發現,撿回照顧。

一路上,她認真求學、苦練鋼琴,十八歲在全國性比賽中拿到九級特別獎;二十歲,她考上有「小清華」之稱的長春大學特教學院,修習針灸推拿專業。

就在那寒冷的東北,她碰到懂她疼她的郎君──來自山東的大男孩鹿堂生,他與她同班,有著心細如棉的體貼,願意與她相伴一生。

六月三十日,當結婚進行曲響起,李逢挽著夫婿的手走進會場。目睹這對新人滿臉幸福,賓客喜極而泣,為那艱難和刻苦的每一步,感到歡喜與祝福!

五歲的淚水 九歲的笑

「怎麼一晃眼她已二十七歲,要嫁人了。」武漢兒童福利院前院長李光蕙,看著眼前的新娘,想起初見時她個頭很小,因為不適應院內環境,常哭嚷著:「我不吃你們的飯,我要回家去!」

李逢是湖北省孝感農村女孩,剛來兒福院時經常生病,老師和阿姨們加倍照料,她年紀雖小,卻也懂得大人的好意,總是嘴甜地說著:「你們真好,等我長大了,一定賺錢買肉包子給你們吃!」

這一句「肉包子」,背後隱藏了深意。因為,就在那個寒冷的三月天,李逢被父親帶出了門,一路上搭車又走路,時間過了好長,後來父親對她說:「你肚子餓了吧,我去買肉包子給你吃!」傻女孩就這麼乖乖站在原地等候,癡癡盼望著,但始終不見父親歸來,不知哭了多少淚水……

時間是沖淡悲傷和記憶的良藥,同儕的友誼也帶給李逢很大的快樂;知道她喜愛閱讀,在她還未學盲人點字前,總有人主動靠過來,為她朗讀書籍。

比李逢小一歲的沈雪萍在婚禮上說:「我普通話會說得那麼好,都是拜李逢所賜。小時候我常幫她念書,《安娜卡列尼娜》、《簡愛》……至今我都還記得。」李逢說:「我想聽小說,她就為我念,放暑假時,我們兩個就挨著坐在床上,她念得又快又流利,而且聲音很適中,不會干擾到別人。我的表達能力會那麼好,就是因常聽故事而學得的。」

即使李逢眼盲,老師和阿姨們卻沒給她特權,穿衣、疊被、整理房間等起居作息,她都要如正常孩子般自己動手做,為的就是要訓練她獨立、不依賴人。

師長還特別叮嚀:「不能有盲態,那樣就不美了!」李逢謹遵教誨,不論行、立、坐或與人交談,都會留意姿態,也打從心底接受大人們糾正她,「我雖不健全,但是健康的。」

九歲時,李逢到武漢盲人學校上小學,展開寄宿生涯。臨行前,阿姨們很用心在她每件衣服的領子或袖口都繡上一朵小紅花,就是擔心她住進宿舍,同學一多,無法分辨出自己的衣裳。

後來,當她在課堂上讀到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更加體會到院�的長輩是如此關愛自己,那種愛深到她無從比較起,甚至已超越了親生父母。

因為在她殘存的記憶中,除被棄養的那天早晨,媽媽早起為她煮了一碗麵,還放了一顆煎蛋和一些肉絲,算是最豐盛的一餐,卻也是她在家吃的最後一餐;其他的,幼年與父母相處的影像,已漸漸模糊了……

鋼琴老師手心的汗

一九九四年兒童節,兒福院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小家庭溫暖,與武漢電視臺合辦「愛心家庭」活動,很多孩子被善心人士領去度假。這對九歲的李逢是新鮮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她與鋼琴第一次相遇了!

就在那個家庭,有位姊姊會彈鋼琴,姊姊的同學低聲地問著:「聽說盲人都會彈鋼琴,不知道她會不會?」她們交談聲音很小,李逢卻聽見了,頓時湧上一股情緒,但當時她並不明白那是「自卑」。

晚餐後,她獨自坐在那架鋼琴前,胡亂敲著琴鍵,愛心爸爸走到她身邊,教她彈奏音階,霎時,她被七個音符迷住了!一遍又一遍重複敲著,直到愛心媽媽帶她回房睡覺,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回院後,她赫然發現大家庭中就有一架鋼琴,在無師教導下開始練習敲動。後來院內成立藝術團,老師按照孩子們的特點,分配學習項目──聽障者學跳舞、肢障者學唱歌,院�無人會彈鋼琴,李逢便學著彈電子琴。

半年後,在一次電視表演中,她認真彈奏電子琴的神情,被在幼稚園任教的鋼琴老師胡弘看見了,脫口而出:「我要去獻愛心,教這個小女孩彈鋼琴!」

李逢週一到週四住校,週五下課才返院;年僅二十歲的胡弘,固定每週末從漢口搭車兩小時,跨過長江大橋來義務教導她彈琴。雖每週僅見面一次,但她天資聰穎,總能很快學會新曲,趁著週日加緊練習。

入門半年,李逢進步神速,但彈到一個階段出現瓶頸了,便開始躲著老師;胡弘不放棄,依然每週從長江對岸過來,用盡各種方法,仍無法讓她回心轉意。

眼見沒招可使了,胡弘乾脆彈起一首又一首名曲,還彈了李逢最常唱的「布娃娃」;聽著聽著,李逢竟情不自禁唱了起來,動心了:「如果我也會彈這首曲子,那該有多好!」因此,她重回琴房,回到了老師身邊。

經過一年苦練,李逢總算彈出了火候。一九九六年,胡弘帶著她考級,一試,就通過全國業餘鋼琴一級測試,取得「優等」。當接受眾人歡呼時,她摸到胡弘的手,發現她滿手汗水,「原來我在上面彈,她坐在底下比我還要緊張啊!」

為了教導李逢,胡弘學會看盲文字,兩人還共同創造出一套「盲譜」。「我學彈曲子要靠腦袋強記,若碰到曲子太長,記憶就有限。」在譜上她們標示了高、中、低音區,幫助李逢摸索記憶,也得以挑戰更高難度的曲子。

二○○三年,李逢通過七級檢定、全國鋼琴比賽九級特別獎,由胡弘陪同前往北京中央電視臺錄製「藝術人生」節目,還親聆鋼琴王子理查克萊德門現場演奏,而感到興奮不已。

縱然,鋼琴帶給她很大的風光,但面臨升學考試時,還是難抵現實考量,決定暫時放棄它,改朝其他方向發展:「學鋼琴是獨木橋,過得去的人太少了;如果我能學成中醫推拿,將來可造福更多人。」

對此,胡弘非但沒反對,還很支持:「走鋼琴這條路,要不就是往國外深造,不然就當個調音師,以你眼睛不好,若要到處跑動幫人調音,確實不方便。」

胡弘說,她曾看見旁人喊李逢「瞎子」,最初李逢會難過,但轉念一想:「我雖然雙眼失明,卻會彈琴呢!」胡弘表示,如果因為彈琴而讓李逢增加自信心,那也就足夠了。

有父母疼愛是這麼幸福

二○○六年,李逢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長春大學特教學院針灸推拿系,也與她的白馬王子──鹿堂生相遇。

她常用慈濟人致贈的盲用電腦閱讀文章,有時上網用QQ和武漢兒福院家人聯繫,也經由網上對談更深刻了解鹿堂生。「我們是同班同學,大一時還不是很認識,到了大二才熟悉。」愈聊愈多,她發覺他很真誠,是難得的好男孩。

「小鹿說過,他在家時,無論多麼不開心,都不讓父母知道,就怕他們會擔心。」李逢一聽,就覺得他好貼心!因為很多人遭遇委屈或不快,回家後就亂發脾氣,拿家人當出氣筒;但他卻總是表現快樂的一面,讓父母安心。

兩人最常約會的地點是學校電影院。每次小鹿總會買一大瓶她最愛喝的果汁,他自己卻只買一小杯咖啡;而她看不見影像,他會湊在她耳邊小聲解說劇情。

他喜歡助人,這也令她很欣賞。例如,他看到班上視障同學點字筆不小心掉了,不等別人求助,就自動過去撿拾;下雨天,眼盲的女同學不方便走回宿舍,他取來李逢的雨傘先護送她們回去,再回頭接自己的女友。為此,李逢曾故意吃醋:「你總是先把好處給了別人,那我怎麼辦?」

小鹿對李逢的付出,是體貼入微的。一見她要曬棉被,搶先一步抱到陽臺去;冬天水很冰,他怕她那雙彈鋼琴的手會凍傷,又心疼她個兒小,洗不動衣服,就說:「你把衣服交給我來洗吧!」

就因他很多事都幫李逢做了,才惹得那些從家鄉一起過來讀大學的哥兒們看不過去,出言揶揄:「你怎麼能幫她洗衣服?有損男人尊嚴啊!」

相反的,當這些事被李逢那群兒福院姊妹淘聽到了,非常羨慕:「能找到這麼的好對象,真是太幸運了!」

不過,李逢也曾猶疑是否還要繼續交往。小鹿患有白化症,兩眼弱視,視力零點一,平常看書、搭公車、逛超市沒問題,但在陽光下,他的眼睛就會畏光。這讓她很擔心,兩個視障者一起生活,會不會有問題?

這一層心事,李逢透露給待她如己親的兒福院前院長李劍華知道;她只給李逢一個建議,多觀察,再做判斷。

最後,小鹿當然通過考驗,關鍵點就在於他「侍親至孝」。

小鹿每週都會跟父母通電話,關心他們身體好不好,這是很多年輕人都做不到的;每逢寒暑假返鄉前,他都不忘帶點長春的名產木耳和香菇,只因為母親喜愛;還有小鹿曾說過,幼年視力不好,父母總把他揹在肩上,就怕他摔倒受傷……凡此種種,都讓李逢覺得這個家庭很有愛。

去年農曆春節,她隨著小鹿返回山東濰坊老家過年,真正接觸到他那對純樸的父母,感受到關愛;回武漢後,她激動地打電話給李劍華:「原來有家的感覺好溫暖,有父母疼愛的孩子是這麼幸福!」

像愛護眼球一樣愛他

今年四月二十三日,這對愛情長跑五年的情侶,辦理結婚登記,定居在武漢。當李逢把這喜訊告知武漢的慈濟人時,志工們決心為他們籌辦一場婚禮,讓她風風光光出嫁。「她沒有真正的家人,就讓慈濟來當她的依靠吧!」志工黃琇玲說。

志工們從選擇餐廳、邀請賓客到準備素筵,都安排得很妥當;新人的禮服則交由小鹿的大姊打點,從事婚紗業的她,還特地跑去上海選購了一套白紗和紫色禮服。

六月三十日婚宴,兩位新人任職的按摩醫院同事、武漢兒福院的新舊任師長,以及與李逢相互扶持的兒福院姊妹們,熱絡敘舊。已退休九年的兒福院前院長李光蕙,目睹盛況,不禁欣喜地說:「李逢這場婚禮,把舊識全聚在一塊了,能看到一些老同事,還有孩子們都很有成就,真的很開心!」

另一位轉任民政局服務的前院長李劍華,則道出一樁祕密:「李逢最大心願,就是想找個『明眼人』結婚,還說會像愛護眼球一樣的愛他;今天總算如願了,找到了一位如意郎君,我很為她感到高興。」

「若是親生女兒要嫁人,我一定捨不得;但李逢,我就希望她早點嫁出去,因為我能了解,長年住在兒福院的她,是多麼渴望擁有自己的小家庭!」

而與李逢亦師亦友的胡弘也說:「包括那一聲『爸爸媽媽』,都是李逢很想叫出口的,現在有了公婆,她終於可以大聲地叫了!」

李逢與小鹿的婚禮,不收禮金,宴客費用也全由慈濟志工支付,但包括兒福院和按摩醫院等親友團,還是貼心買了冷氣機、電冰箱、炒菜鍋、果汁機等家用品餽贈,給他們滿滿的愛。

始終陪伴在妻子身旁、面露微笑的小鹿強調:「我和李逢是經歷了很多事才在一起的,今後我一定更加疼惜和愛她,絕不會讓大家失望。」

從迎客、敬茶、發送喜糖到送客,李逢都顯得喜孜孜的;當她上臺發表感言,雙手冒汗、嘴唇抖動不停,緩和情緒後說出肺腑之言:「大家可能覺得我沒有父母,會很苦;但就是因為有了這個小挫折,才讓我如今能擁有這麼美好的世界。」

李逢細數,因有兒福院的照顧,讓她能健康成長;因有慈濟幫忙援建大樓,才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環境。而她就是站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往上爬,才能考上大學,之後又有穩定的工作。

「人的一輩子就是這幾個關口,我很慶幸能度過每一關,考上好大學,得到專業知識;找到好工作,以後就有保障;找到好愛人,就會有一個美滿的家庭;這些我都達到了,能不說『福很厚』嗎?」李逢由衷地說。

◆在人生路上,所有的美麗從來不曾與我遠離。如果不是被遺落在長江大橋武昌段,花園山兒福院就在不遠處,我不可能學會彈鋼琴,更不可能考上大學。正是這不遠處的花園山,造就了我後來絢麗人生;我的努力和付出,總能換回不遠處的收穫與幸福!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當年那個小小的我還不曾學會詛咒,身邊的貴人已經用愛為我點亮了整個世界!
──李逢

百川歸海/佛學與學佛
◎撰文•林建德(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插畫•李讚成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一個關乎心靈淨化與生命解脫的覺者宗教,不只是「知識」,而是一種「智慧」;不該只是「為學」,更該是「為道」。

我的身分是個學者,讀書、教書及寫作是我的本務;然而,我的教學和研究以佛學為主,一個關乎心靈淨化與生命解脫的覺者宗教,因此這不只是「知識」,而更是一種「智慧」;不該只是「為學」,而更該是「為道」。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大意是說:做學問是日積月累的增加知識,但求道則是淡泊地減損、脫落,不斷的放空、放下而到「無為」的境界,而以此無為才能無不為。

「為學」與「為道」之異,在佛教領域中即是「佛學」與「學佛」之別。而我一直在思考這之中該如何取得平衡。從事佛法探究之時,心中升起的典範人物是印順導師。在導師著作中不時地勉勵佛弟子為自淨其心而學,為利濟人群而學,而不把佛法作世間學問想。

日本學者伊吹敦是導師《中國禪宗史》一書之譯者,他在譯書的「後記」中提到,從導師著作的字�行間,可感受其因佛教陶冶而顯出的偉大人格,並表示這種人格與學問統一的著作,在日本是極為稀有的。而導師著作成功之處,即在於學問與人格之一體化。

雖然在世間身分的認定上我是個學者,但我內心深處,更盼能以「求道者」自居,至少在心境上必須是如此。

現今的學術環境,包括我所熟悉的哲學學門之教育,主要為知識累積與理性訓練,卻少了超越層次的靈性關懷或希聖希賢之志,以專業知識取代生命智慧。然而,哲學所追求的當是智慧,哲學家其實是一個求道者,這在印度和中國哲學傳統以來,一直皆是如此;包括古希臘哲學家們也多是求道者,如最有名的雅典學派三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人即是典範。

蘇格拉底說:「不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柏拉圖說:「我們不討論芝麻小事,而是關心人該如何過活」;以及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倫理學,注重的是品德的陶冶、中道的生活以及人生的幸福。可知古代西方哲學家亦以「求道」為核心,而他們之所以被稱為是「聖哲」,意也在此。

現在的學術專業分工愈來愈細,學問的探究日益技術化、刁鑽化,哲學學門亦復如此。然「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在此潮流趨勢中,我提醒自己不忘學哲學、佛學的初衷,期勉能以古代哲人智者為榜樣,把哲學、佛學作為一種生活,而不僅是概念和知識的分析、探究。

總之,「佛學」與「學佛」、「為學」與「為道」以及「知」與「行」之間,該如何得到統合,期能抱著一分關懷、理想和使命來從事人文思想的學術工作,當是吾人所應深自惕厲、警覺的!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49期

蕭亞軒Elva 我愛我的…
她總是熱烈愛著,但不是你想的,最近常上版面的那個名字。難道女人愛的東西,一定得和男人連在一起嗎?她愛鞋、愛舞台、愛耍白癡、愛未來人生藍圖裡的小孩,她,就愛自己現在的樣子。

我歌唱,我反核
反核和其他類型的環境運動一起走向環境正義的道路,抗爭貪婪、耗能的發展霸權、官僚政府。在這條漫長蕭瑟的抵抗之路,音樂人以吉他取代火炬,歌唱反核的種種。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
由 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經濟部全省工商登記(錢經理網路商城) 於 9/05/2012 11:54:00 上午 張貼在 錢經理網路商城(0982-694-2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錢經理 的頭像
    錢經理

    工商名錄/經濟部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錢經理創意行銷: 0800-781-688 錢經理網路商城 0989-566-259

    錢經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