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遠在孩子真的能夠閱讀之前,他們必須先相信自己能夠閱讀 當我和孩子一起工作時,我都會尋找可以讓孩子「發光」的方式。我會特別注意安靜的小孩、孤僻的小孩、手永遠都不舉起來的小孩、一直搞破壞的小孩。我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中學到,如果孩子能從一開始就在閱讀和寫作上,經歷到立即的成功,那麼他們將會帶著「這個我會」的精神,來參與閱讀和寫作。相反的,如果孩子經歷了多年或好幾個月的挫折和失敗,那麼他們就不可能成為一位成功的閱讀者和寫作者了。成功會帶來更多的成功,而重複的失敗只會讓孩子覺得「這個我不會」。而通常,他們就這樣放棄了。 *** 九月時,我在一所有非常好的校長和老師的公立學校裡,開始了為期一星期的示範教學。這所學校的孩子大多是西班牙語裔、經濟條件不好、短暫停留的男孩和女孩。星期一的早晨,我先向這群面對我坐在地板上的一年級學生自我介紹。當我開始說到,我們將在那星期中一起閱讀和寫作時,一個孩子突然脫口而出:「可是,我不會閱讀。」緊接著,「我不會閱讀」的聲音就排山倒海而來。 我感到很驚訝,因為在每一所我工作的學校裡(包括這一所在內),幼兒園老師都非常努力的讓孩子們相信他們可以閱讀──不管他們是否真的熟練閱讀的動作。幼兒園老師一直以來都知道,遠在孩子真的能夠閱讀之前,他們必須先相信自己能夠閱讀。 因為了解到我正面臨危機——如果我想要教這些孩子閱讀,這就是一個危機,我必須馬上贏得他們的信任,並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成為閱讀者。所以,我說: 我是一個魔法師。我保證在這一個星期結束以前,你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閱讀。我是一個很棒的閱讀老師。從來沒有我不能教他閱讀的孩子。我保證到星期五以前,你們一定都會閱讀。我從不開空頭支票。 他們用不可置信、驚訝的眼神看著我,我拿起我的課程計畫重新開始。 這是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我們將要一起寫一本書。而且,到這星期結束之前,你們將能夠自己把整本書讀完。這本書的書名叫作《我們能……》。它跟你們知道應該如何做的事情有關。讓我們先從「我們能玩」開始,好不好? 於是,我們在大張的圖表紙上,寫下 這個故事,把它變成一本大書,並在同時利用電腦打字,製作小的副本,發給每一個孩子。如同我所承諾的,到了星期五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能夠讀《我們能……》這本書(即使是那些不知道拼字和音標的人)。這本書不僅是用他們自己的話所寫的,他們還一次又一次的閱讀這本書、為這本書畫插圖,並自己個別練習閱讀和書 寫裡面的字。他們相信我的承諾——我可以教他們,而他們可以學。 身為老師的我們有能力讓這個魔法在教室發生。 ──摘錄自《飛向閱讀的王國》P40-42 |  | | | | |  |  | 我所學到與兒童有關的事情(3) 本文摘錄自2012年7月3日阿布拉教育文化主編應邀至永和網溪國小演講的部分內容,特與讀者們分享。 義大利蒙特梭利博士對兒童的觀察 最初接觸到蒙特梭利教育時,對我有幾個重要的啟發。一是蒙特梭利博士談到「正常化兒童的特質」。蒙氏認為孩子本具有一些「正常化兒童的特質」,但往往因為大人不適當的對待而出現一些負面行為,例如:在孩子專注時打斷孩子,致使孩子無法專 心等等。其二是蒙特梭利博士說:「我用手指著孩子,可是你們卻只看到我的手,沒有看到孩子。」 蒙特梭利博士當初會發展出一套教學法,主要是因為她看到了孩子,了解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所以,她設計了一套符合孩子需求的教具,但很可惜的是,在許多教育現場上,大人卻常常把重點放在孩子的操作教具上,卻忽略了孩子、忘記蒙特梭利博士設計教具是為了引導孩子有更好的學習,反而限制了孩子。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謹慎思考的部分。 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對於兒童的不同觀點 在美國念研究所期間,給我印象很深刻的部分是:老師們對於學生的態度。舉例來說,有位老師在語文學習上,引導一個剛到美國,還不會說英文的韓國小女孩的過程。當課堂上大家在寫作文時,原本老師請小女孩先在旁邊看,但後來小女孩用韓文表示 她也想要寫,老師不懂韓文,但透過表情肢體弄懂了她的意思,當其他小孩說:「她又不會英文要如何寫?」老師只是回答:「她雖然不會英文,但不代表她什麼都不會。」老師這樣的教育觀會影響到整個班級孩子的觀念與對新來同學的態度。所以,後來這個韓國小女孩寫了很多,可以看出她在韓文書寫上是很流暢的。當大家 在發表時,小女孩也念了自己的文章。雖然大家聽不懂她念的內容,但仍然可以感受到語言的抑揚頓挫與故事的豐富性,因此當她念完時,有孩子就說:「老師,她的故事好像很棒耶!」老師就說:「你可以告訴她。」雖然孩子們覺得她聽不懂英文,不知該如何告訴她,但老師還是鼓勵他們跟小女孩說。孩子們說了之後,小女 孩也從他們的表達中大約了解道意思,因此回答:「Thank you!」這個過程,除了讓我們看到語言的溝通學習就是這樣開展以外,同時老師的做法不僅改變原來班上孩子對於外國孩子的看法,也幫助了韓國小女孩在語言溝通學習上有個很順暢、美好的開始。 這是我在美國念教育時很深刻的經驗,美國的教育和我們的教育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會去看孩子「擁有」什麼,而我們比較會去看孩子「缺少」什麼。這樣一個觀念的不同,就會影響教育的實踐。美國的老師會努力去挖掘孩子擁有的,並運用他們已知的事物,來協助孩子學習未知的事物。但我們的教育卻容易假設孩子什麼都沒有,因此我們要用填塞的方式,填滿孩子、彌補孩子的不足。也因此,外國的孩子總顯得信心十足,而我們的孩子即便已經很好了,卻還在擔心自己的不足。不同的教育觀所帶出來的孩子就會截然不同,如何截長補短,值得我們深深省思。 
|  | | | | |  | | 學習享受圖文閱讀的樂趣──《你在哪裡閱讀?》  ★獻給在聲光媒體爆炸的年代裡,仍然珍愛閱讀的你! 閱讀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是如果可以在適合的地方閱讀那就更棒了!因為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創造屬於自己的想像空間,讓閱讀成為生活中最美好的事件。在《你在哪裡閱讀?》這本書中,作者潔拉蒂妮•柯蕾和畫者瑪嘉莉•呂什兩人文圖緊密合作,使得這本看似平淡小品的小書有了不同凡響的味道,甚至需要多次閱讀,才能如同撥洋蔥般的發現其中的奧妙。 【內容試閱】 一開始閱讀時,發現這本書有兩個平行的走向。 一是主線描述不同的人物會在不同的地點閱讀,例如:露西在床上(打著燈)閱讀、里歐喜歡在公車上看書(仔細找找里歐在哪裡?)、娜米在書店裡大快朵頤(她正在看的書是《大野狼愛吃蛋糕》──一語雙關)、亞邦喜歡在泡澡的時候享受閱讀……。    然而,整本書有另外一條支線,由小女孩蘿蕾特四次出現的場景串起一條精彩無比的平行線。和故事主文互相輝映,卻毫不遜色。 首先,在蘿蕾特第一次出現的場景中(背景為白色,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和主文不同),只見一個隱藏的角色詢問蘿蕾特她在哪裡閱讀,我們先是看見蘿蕾特不回答、夾著書匆匆忙忙跑走的樣子。但很快的,翻到下一頁,故事又回到了主線,這麼一來,反 而使讀者忍不住猜想蘿蕾特到底要去哪裡? 在蘿蕾特第二次出現的場景中(背景為白色,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和主文不同),只見蘿蕾特開了一扇門,到了某個地方。隱藏的角色繼續追問她(說嘛,快告訴我們!),但蘿雷特還是沒有回答。同樣的,翻到下一頁,故事又回到了主線,問題還是沒有答案,吊足了讀者的胃口。  隨著不斷被追問,到最後詢問者追著蘿蕾特到達某一個地方時(蘿蕾特第三次出現),只見蘿雷特微笑著、打開書在看。此時背景為天藍色,也就是在這個場景中,故事的主線和支線自然而然的融為一體,互相連結。  到了最後一頁,也就是蘿蕾特第四次「出現」的場景當中,雖然不見蘿蕾特的身影,但她卻用聲音回答了她的答案(猜猜看,她在哪裡閱讀呢?),形成另一種意外的驚喜。同時,在最後這個跨頁圖當中,雖不見蘿蕾特,卻看到那個一直追問蘿蕾特的人終於出現了。 假設你以為故事就這樣「平凡無奇」的結束了,那你可就大錯特錯囉!經過反覆閱讀之後,忍不住思索:這個追問蘿蕾特的人究竟在書裡的哪一頁出現過呢?於是,再一次重新打開書頁往前尋找,終於知道了這本書裡的大祕密喔(作繪者預留的伏筆)! 原來蘿蕾特被追問不是沒有原因的,在這個詢問者出現的場景當中,雖然你沒有看到蘿蕾特,但是你卻可以看到蘿蕾特後來拿的那本書!因此,故事的支線開展並非突兀的安排,而是從蘿蕾特拿走了那本書之後開始。 這些圖文互補的樂趣,可是第一次閱讀、第二次閱讀……時,都沒有發現到的。然而,一旦看懂作繪者的圖像符碼,你就能領略作繪者攜手安排的豐富層次,而尋找的樂趣其實打從一開始就已經悄悄的跟在你身邊囉!仔細瞧瞧,也許你還會有其他的發現! 最後千萬別忘了,展開封面瞧一瞧,還有另一個可以閱讀的地方呢,你試過了嗎? 【作繪者簡介】 文/潔拉蒂妮•柯蕾文 在卡桑長大,跑遍了塞納-聖德尼省,在職業學校進修文史,最後落腳龐坦,目前從事寫作,專為青少年及兒童寫書。 圖/瑪嘉莉•呂什 瑪嘉莉•呂什1979年出生。她自小就喜歡編撰故事和畫畫,一直到長大以後,仍然維持著這樣的興趣。目前在出版社工作,總是不斷的尋找新的角色和故事。畫有《海倫太太的客人》。 【延伸閱讀】 《瘋狂愛上書》  《飛向閱讀的王國》  |  | | | | |  | | | | | |
| •蕭亞軒Elva 我愛我的… 她總是熱烈愛著,但不是你想的,最近常上版面的那個名字。難道女人愛的東西,一定得和男人連在一起嗎?她愛鞋、愛舞台、愛耍白癡、愛未來人生藍圖裡的小孩,她,就愛自己現在的樣子。
•我歌唱,我反核 反核和其他類型的環境運動一起走向環境正義的道路,抗爭貪婪、耗能的發展霸權、官僚政府。在這條漫長蕭瑟的抵抗之路,音樂人以吉他取代火炬,歌唱反核的種種。 | | | | | |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聯絡我們】。 | |

--
由 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經濟部全省工商登記(錢經理網路商城) 於 9/06/2012 04:31:00 上午 張貼在 錢經理網路商城(0982-69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