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在辛巴威東部的高原上,天色尚未全亮,但奇平格(Chipinge)附近的咖啡農莫約(Lenard Moyo)卻已在摘採咖啡豆。他熟練地從樹上摘下鮮紅的阿拉比卡豆放進袋中;這是他在收成季節,每天早上必做的事。「當外面很冷時,工作真的很辛苦,但我們得早點採收。」他說。 振興產業 歐盟開錯藥方根據《衛報》報導,辛巴威有著絕佳的咖啡豆生長條件:高山和涼爽氣候。這個國家曾以「超級高品質」的咖啡豆出名,這裡的咖啡豆是經過慢慢日曬而成,口感柔順並帶著果香。 1990年代,辛巴威咖啡帶生產了部分全球最佳的咖啡,與南美和肯亞齊名,成為辛巴威重要的外匯來源,支持著許多勞工、小農和大型商業農場的生計。 但是,辛巴威咖啡產業現在卻陷入衰退,廢棄工廠林立,農人欠下債務,而每年的咖啡豆產量也從1988年的250袋減少至現在的60袋(一袋咖啡豆約為60噸重)。 今年稍早,歐盟宣布將以1千萬歐元(約新台幣4億元)援助辛巴威的中、小型農人,企圖重振這項產業,但其中一個問題是,申請資助的小型農民得提出證明,證明農地並不屬於爭議土地。 莫約表示,這項條件讓絕大多數農人都不合格。「我們這些咖啡小農,大多數都是在之前白人農夫所有、目前仍有爭議的土地上種植。」他表示。 軍事分子搗亂 工廠關門大吉土地爭議始自2000年,當時忠於總統穆加比的年輕軍事分子闖進白人擁有的農場,聲稱土地所有權不在白人手上。 當時,莫約是所謂的「外圍種植者」,也就是在大型商業農場旁擁有一小塊地的黑人農人,靠著鄰居提供財務、專業技術及機械方面的協助。 「起初,軍事分子把我們的咖啡豆都剪掉,還在憤怒中把好幾畝的咖啡樹全燒掉、咖啡烘爐被拿來煮大麻和野生蔬菜。」他表示:「新的農場主人想要馬上獲利,但是一棵咖啡樹種下去以後,要花上3至5年才會成熟。」 由於新地主無法取得銀行貸款、購買肥料或修繕老舊設施,產量因此下跌。許多新地主是咖啡業的新手,缺乏保持生產品質的專業技能。 結果,國際買家紛紛停止購買辛巴威咖啡。2010年原本被視為非洲數一數二好的咖啡生產廠穆塔雷咖啡廠(Mutare Coffee Mill)被迫關門大吉。該工廠要生產4千噸咖啡才能獲利,但最後只產出3百噸。 血汗錢全進盤商口袋雖然辛巴威咖啡農處境艱困,咖啡產業在其他地方卻持續興盛。根據國際咖啡組織,10年前,1噸咖啡豆的平均價格為1,400美元(約新台幣4萬元),現在攀升到了4千美元(約新台幣11萬7千元)。 「咖啡價格從90年代的一磅1美元(約新台幣30元)飆漲到一磅3美元(約新台幣90元)的同時,辛巴威則每年損失好幾十億美元。」辛巴威咖啡農聯盟主席特雷弗(Gifford Trevor)表示。 根據世界展望會,大多數咖啡農缺乏現金存款好幫助他們渡過歉收時期。該基金會正在訓練當地農人,提供肥料、灌溉系統和殺蟲劑等當地迫切需要的用品,但當地農人仍無法與盧安達、肯亞和馬拉威等國較有組織的咖啡農競爭。 此外,咖啡農在全球咖啡產業中,也處於不利地位。大部分的利潤都落入較下游的業界人士手中。 今年8月,39歲的莫約得到贊助前往約翰尼斯堡訪問時,生平第一次嚐到卡布奇諾。當他聽到那杯咖啡要價3美元(約新台幣90元),他嚇壞了,因為他每賣一袋生豆也才賺5.3美元(約新台幣156元)。 荷蘭慈善團體SNV前顧問慕茲(Peter Multz)目前與辛巴威農人合作,欲改善他們的商業技能。他表示,大多數的利潤都被大盤商、烘豆商和零售商拿走了。 此外,他表示辛巴威農人也面臨了一個特殊問題:「有時咖啡豆要運輸過邊界時會停留一週;在沒有合適儲藏裝備的情況下,豆子很容易壞掉。有時,買家需要付賄款,才能讓他們的咖啡豆順利通關。」 在經濟情況日益穩定、西方也開始援助的情況下,辛巴威咖啡農期待當地咖啡產業能復興。但對莫約來說,日子還是很難過:「我甚至無法用好一點的價錢請農場工人和採咖啡工人。」他說:「有時,我們會用牛奶、豆子和衣服來作為他們幫我們採收的工資。我們這裡總是說,現金永遠不夠。」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