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從耕耘問收穫,腳踏實地談教育》 從來沒有一個世代的父母,像這個世代的父母一樣,如此操心孩子的教育,投注大量的資源,對回收卻全然沒有把握。儘管各種教養理論和學習方法積極發展、廣泛討論,我們看到很多孩子仍然充滿依賴卻不夠快樂,父母師長也始終抱持著憂思與疑惑。 教育因人、因地各有不同的條件,只求以典範來理想化或單一、粗淺地套用某種理念或方針,不但無法成功,還可能忽略原本可做的改善、影響固有的根基。 所以,不論是父母或老師,教育者都應該和農人一樣,估量自己土地的條件、權衡可以試作的方法,使自己的行動和周遭的環境合力作用,藉此前瞻合宜的目標,才能帶來收成的美果。 洪蘭與蔡穎卿以提問與回應的對話形式,探討二十七個親師共同關注的教育議題,但願在教養方法的去存與修正上,提供父母和師長可以寬心、但同時盡力的方向,重新省思我們身為成人的教養責任和目標,將憂慮轉為希望、把口號化成實踐,不要浪費任何可以給孩子的時間與能為孩子善盡的力量。讓我們一起協力,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把孩子都扶正。
洪蘭 與 蔡穎卿 溫柔而智慧的教養對話 這本書,是為了想要有更好的教育收成而提的耕耘之問,也是洪蘭、蔡穎卿期待與所有親師共勉「做個好大人」的實務體現。 | | | | | 洪蘭 著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做博士後研究,於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回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超過五十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表文章。著作繁多,包括《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蔡穎卿 著 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目前專事於生活工作的教學與分享,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習作與大家共創安靜、穩定的生活,並從中探尋工作與生命成長的美好連結。 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漫步生活——我的女權領悟》(天下文化);《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Bitbit, 我的兔子朋友》《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時報出版);《我想學會生活:林白夫人給我的禮物》(遠流出版);《廚房劇場》《空間劇場》(大塊出版) | | | | | 《跟著大師教孩子》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 照書養不易,理論沒有用?
皮亞傑、艾瑞克森、福祿貝爾、佛洛伊德等 10位大師理論,8個深入淺出的教養守則, 打破「理論知易行難」的迷思,讓父母有根有據、輕輕鬆鬆教孩子。
曾經,孫立葳也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理論沒有什麼實質的用處, 但在從事幼兒教育三十年、也自己生養兩個孩子之後, 她才發覺自己竟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些理論活用在教學與生活裡。
正因為如此,這本書將從幾位大師觀點以及豐富的幼教研究, 整理出幾個重要的兒童發展領域與階段,來幫助父母充分了解孩子; 除了可以了解幼兒的共同特質,也能找出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提供合宜的引導。 | | | | 「你有什麼,他就有什麼」,並不是真正的公平 ——如何處理手足之間的「公平」問題?
Bubu老師 父母對於「公平」的想法, 往往只是單純地顧及物質上的均有、或讚美是否一樣多, 卻沒有想過,如果用不對的方法處理, 孩子小的時候所計較的小物件、小經歷, 很快就會隨著成長而變成其他挾愛的要脅, 偏差行為的規模也將大到讓父母極為傷神痛苦。 洪蘭老師 一旦孩子覺得父母偏心,你做什麼他都有另外的解釋, 這時倒不如把孩子叫過來, 利用這個機會教育他們分享的觀念。 父母也可以盡量讓大的孩子去照顧小的孩子, 讓他們能夠相扶相持,培養親密的感情, 而不是用表面的物資平等來分化手足的關係。 【請問洪蘭老師】 家庭資源的共享觀念,要早一點為孩子建立
洪蘭老師雖然只生養一個孩子,但您成長的家庭中有好多姐妹,關於父母對待孩子的心情、或處理物質的方式,一定能給家長建議。現代父母耗費許多精力在處理手足的「公平」問題,也因為公平的想法浪費了許多家庭資源。
我的原生家庭有四個孩子,我是老么,從小母親就說,她不擔心我們手足相爭,只擔心我們的感情太好,一起瞞著他們調皮搗蛋。記得小時候兩個哥哥也會爭吵打架,但我們無論怎麼爭吵,每天在父母親回家前一定會和好,不像現在的孩子總把跟父母相處的時間用來投訴手足的爭執、或是抱怨父母不公平。
童年的經驗使我在養育兩個女兒時,也從不以「宣示公平」做為對待她們的原則。我很清楚自己愛她們的心情絕對是公平的,但這種公平卻無法以「妳有什麼,她就有什麼」來表達。一個家庭的資源都是共有的,全家人都要學習為整個家庭著想,所以絕不可能讓孩子以物質分配做為標準,來檢查父母公不公平。
我的小女兒一直都很樂意穿姐姐的舊衣服,大女兒也為了要讓妹妹接手而小心愛護自己的衣物;到了倆人都不能穿時,我們就再把小心穿戴而狀況依然很好的衣物轉給不嫌棄的親友或鄰居,我用這些小事教導她們惜物愛人的意義。記得高中那年,妹妹已經長得比姐姐高了,穿起姐姐的褲子是有點短,但妹妹說沒關係,剪掉一截就變成七分褲,還是很好看。
家人共享物質、彼此體諒,雖是很自然的事,但現在每有機會與讀者分享教養經驗,我卻最常被問到有關「公平」的問題,比如說: 「昨天我帶兩個孩子去文具店,他們同時看上一樣東西,但店裡只有一個,兩兄弟卻不肯相讓。面對這種問題,我很心煩,卻不知該怎麼處理。」 我要這位母親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家裡有需要這個東西嗎?如果需要,需要兩個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處理的方式就是不用買或只買一個,絕對不必為了表面的公平而買兩個。
不要因為價錢不高的小東西或玩具、零食,就覺得非要表現公平不可。孩子從小對公平有不正確的認識,一定會延伸成更重大的問題。我也聽過有位母親同時購買兩套二十幾萬的教材給上幼稚園的女兒,並交代老師不可以讓姐姐去碰妹妹那一套,那位母親覺得自己非常公平,沒有虧待哪一個孩子。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 | | |  | | |
 |
| •食安風暴 自己作最好! 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連環爆,造成人心惶惶,相信你我都可能「曾經是受害者」!為了確保自己的飲食無虞,自己動手作最安心!本次教大家自己動手做果醬,天然ㄟ尚好!
•保養美妝專家SAM 教妳不浪費換季保養 每當夏秋轉換之際,面對多變的氣溫,肌膚保水力和代謝力變差,肌膚難免不聽話!Sam老師教我們利用手邊的保養品,即使不花錢更換新的保養,也能讓換季肌膚更穩定有效率! | |

--
由 Blogger 於 11/07/2014 06:25:00 上午 張貼在 錢經理網路商城 (0982-69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