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05/12 第22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譜寫愛心奇蹟
證嚴上人專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修築「心靈防火牆」
慈濟脈動 特別報導 慈濟45周年/善用手腳 「做」出志工精神
焦點專欄 特別報導 慈濟45周年/小錢行大善 臺灣人寫愛心奇蹟
譜寫愛心奇蹟
一九八一年,一位日本人願意捐贈兩億美金(約臺幣八十億)襄助慈濟建醫院;這是預算的好幾倍,但出人意料的是——證嚴上人竟然婉謝了!

如此巨額的捐款,是什麼原因讓證嚴上人願意十元、五十元地勸募?這分「小錢行大善」的堅定信念,又如何能締造出不可思議的「愛心奇蹟」呢?透過本期特別報導,讓我們再次回顧與領略。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修築「心靈防火牆」
撰文•釋德凡 整理•編輯部
◎靜思小語 以「齋戒」修築心靈防火牆,防範起心動念而造業。

3•7《農二月•初三》

善護六根,遇境心不動搖

為深入了解《水懺》義理,力行齋戒、帶動大懺悔,全臺各地慈濟會所陸續展開《法譬如水》讀書會,或安排大型精進共修,引法水入心田,淨身心、除習氣。

「生命隨時間消逝,慧命則要隨時間增長。」早會時上人勉眾,學佛目標就是成佛,在修行路上只要對準目標、方向不偏,步步前進,就能漸漸接近佛智。

「產生煩惱、造作業力,皆因六根接觸六塵而起心動念。如僅以耳根聽人言,是非不分,易衍生口舌是非、對人產生成見。應『守好六根門』,精進聞法、入法。」上人以六波羅蜜的「禪定」勉眾,心定不動、不起無明,即能以智慧「渡諸有海」。

「諸有」為凡夫浮沈之生死海。「欲從凡夫此岸渡至聖賢彼岸,須以『法』作渡船。然而凡夫心欲熾盛——『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中間有重重困阻;唯有法入心,才能超越煩惱,入佛智慧海,渡抵聖人靜寂清澄的境界。」

上人以電腦「防火牆」防堵駭客入侵為喻,「人也要善護六根,修築『心靈防火牆』,讓身心沐浴佛法而潔淨,以『齋戒』防範惡業。」

菩薩十地中,第六地為「現前地」,即菩薩清淨智慧顯現、明明覺覺,隨時隨地都能發揮智慧度眾生。上人表示:「透過禪定提升智慧之後,要自度度人,作『不請之師』與『不請之友』,關懷人群、利益世間。」

我執深重,不識本來面目

慈濟志業從無到有,起於無數人以善心善念,喜捨布施;然而,支持志業腳步持續前進的最大力量非僅靠捐款,而是所有慈濟人相信上人,「做就對了」護持志業的一念心。

四十五年來,慈濟從臺灣發展到國際,印證了「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的精神。今年推動「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經藏演繹,是上人為使人人法入心,力行齋戒、大懺悔而開的「法門」;上人強調,只要願意齋戒入經藏者,都可以參加。

「眾生剛強在於『我執』——不識本來面目;也因我執深重,最難了解的就是自己。現在是該懺悔的時刻了!要藉此機會接引社會大眾,不只發心行善,還能法入心,反省、懺悔。」

上人期待慈濟人自我提升心靈與使命感,透過經藏演繹將正法推入人心,讓人人心靈入法、入道。

特別報導 慈濟45周年/善用手腳 「做」出志工精神
撰文•涂心怡 攝影•蕭耀華
在慈濟志工服務場域——
不會做,有機會讓你學到會;
搶著做,付出因緣稍縱即逝;
能夠做,見苦知福只道感恩。
最愛惜手腳的方法,
就是善盡功能,
「做」就對了!

二○○九年夏秋之交,南臺灣炎熱,十餘萬北部、中部居民卻往南走,先是清理莫拉克風災中,高屏災區的淤泥,緊接著轉往高雄杉林鄉協助建設七百餘戶永久屋,矢志三個月交屋。

白天,有人向公司請假或是放下養家的生意聚集而來;夜晚,一車接一車遊覽車載來的,是剛從工作場所、學校離開的上班族、學生,打開工業用大燈,接手工作。

中暑、筋骨痠痛、手腳破皮很難避免,但隔天透早報到,「要搶工作,晚到了機會就跑掉。」沒有相關專業沒關係,主動找事做,總能找到可以付出的位置。

蓋百餘戶的大社區如此,修繕鄰近的貧戶住屋也是。今年春雨時分,二十餘位志工齊聚三峽一處老屋施工,「我們對水電、泥水完全外行,都是在九二一重建時當工地志工慢慢學會的。」「要感恩啊!感恩這些關懷戶給我們機會學習。」「在慈濟就有這個好處,不論什麼事情,只要你想學就有人願意教你,免學費學到會!」

原本只是裝修屋頂,讓老人家不再怕雨天;但邊做又邊將污黃的牆壁重新粉刷、將燈座燈管逐一檢視更換。陋屋狹小,汗水與雨絲溽溼衣襟,志工相互勉勵:「大家『幸福』一點喔!今天想辦法完成進度,明天還有其他勤務呢!」

任何一項志工服務,即使是最簡單的小事,都必須伸手去做、邁步去行;而累積四十五年的慈濟志業,正是這無數勞動身影所成就。

週「修」二日,幸福美滿

「大家幸福了喔!」「很美滿!」這一問一答,是慈濟人的通關密語。

起源於一九九八年,大林慈濟醫院工程期間,志工日日準備茶水點心慰勞工作人員;工時緊迫、品質嚴謹,有些工人不免喊累,志工感恩他們:「如果沒有你們,醫院蓋不起來,全球慈濟人的愛心也無法發揮功能;醫院建好了,可以救很多人,這就是你們的功德,是在造福喔。」工人轉念,回覆說以後不說辛苦,要說「幸福」。於是志工每每說:「今天幸福了喔。」工人笑答:「很美滿!」

如此妙喻日後志工廣泛傳用,也相互提醒有能力付出,確實無苦而有福。苗栗的廖菊珍,提到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東勢林場成為罹難者的臨時停放處,她助念時注意到一名婦人,認領第一個屍袋時,她沒哭,認領第二個屍袋時,她流淚了,而第三組號碼念出來,又是她的家人,她放聲大哭。廖菊珍說:「以前聽人家說驚天地、泣鬼神,她號啕大哭就是那樣,我也忍不住跟著流淚。」

所有夢想、理想、人生價值,就在數十秒的搖晃中,全都跟著緊閉的雙眼埋進黑暗之中。「當下讓我意識到,要好好運用生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做有意義的事情!」

當時廖菊珍每月上班十五天、其餘時間都在災區,當救災行動告一段落,她因為體力透支在醫院住了半個月。「即使助人的工作很累很辛苦,我仍不想離開志工行列,只想做更多,因為心很充實。」

根據統計,一九九九年臺中與南投的慈濟委員、慈誠約一千八百七十六人,九二一之後,瞬增一千兩百多人投入培訓,包括廖菊珍,「就不再是有事情才出來做,而是承擔起使命感,時時刻刻為需要的人伸出援手,這就是志工精神。」

廖菊珍的工作是做二休二制,但即使在休假期間去找她,也常找不到人。她有氣喘痼疾,於是將噴劑帶在身邊,不是開著車去山區訪視貧戶,就是到慈濟親子班上課,「我休假時比上班還要忙。」

二○○一年起臺灣大規模實施「週休二日」,提倡休閒生活。上人更期許慈濟人把握分秒「週修二日」。「如果抱著『我有時間才做』,那就永遠沒有時間能做;常常說沒空,或許就是沒興趣。但所謂志工,就是立志發願,篤定人生的方向就是濟世,悲心願力和自己的生命合為一體,所以再辛勞都甘願,再累也覺得歡喜。」

做中學、學中覺,把握時間付出的精神,在慈濟人的心靈故鄉「靜思精舍」更看得到。

腹地不算大的土地上,有食品工廠、蠟燭製作坊,還有間陶藝工作室;而一個個戴著口罩、工作圍裙,埋首於工作間的忙碌身影,清一色是法師。德慈師父說,維持生活的每一分錢,都靠著勞力賺取,「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開始慈善工作後,更加倍做工來持續助人。

「工廠做道場,我們在工作、助人中修行。上人告訴我們,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生命的價值就在發揮良能。」

上人曾詮釋「自愛」的另一個意義,也就是善用人身助人,如果太愛惜手腳不捨勞動一下,無異於喪失身體功能。「珍惜」人生,並非多休息而是多利用;多一分利用,就多一分價值。

「會累嗎?」當這樣問起慈濟人,無論答案如何,最終會得到一個歡喜的微笑;不說太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資料提供╱涂鳳美)

特別報導 慈濟45周年/小錢行大善 臺灣人寫愛心奇蹟
撰文•李委煌 攝影•蕭耀華
臺灣不僅在艱苦的大時代
有過「經濟奇蹟」,
來自民間涓滴奉獻在東部建立醫院,
更寫下「愛心奇蹟」。
從「我還欠人幫助」
到「能助人就是有福」,
觀念的改變,增加苦難人獲助的機會,更是對自己的祝福。

九旬榮民蘇爺爺,家住臺北市芳蘭山莊,幾年前成為慈濟會員,「我沒有宗教信仰,敬佩上人是慈善家,哪有災難就讓慈濟志工往哪去。我留下生活費就好,每月捐款讓慈濟去救人。」

菲律賓馬尼拉的蘇絲瑪(Zosima Castillo),深受白內障所苦,看不見未來,直到慈濟補助她接受手術;她的先生說,來自善心人士的小額捐款累積成這筆醫療費用,他相信集合無數人微薄的付出,足以幫助另一個人復明;夫妻倆在貧民窟開雜貨店,不時將顧客找零的銅板放進撲滿,存到一定數量就捐出。

緬甸農民丁屯(U Thein Tun)種稻卻沒米吃,接受慈濟捐贈稻種、肥料和米糧;他每天煮飯前抓一把白米存入小塑膠桶,「我跟太太說,我們這一生沒有福報,沒有多餘的錢布施,這是唯一可以布施的機會,積少也能成多……」這日存一把米助人的善舉,諸多緬甸農家奉行,即使家中沒有米吃了,也不會拿這些米來用。

許多慈濟人的家�都有個「竹筒」撲滿,並不見得真是竹製,卻有著共同的精神——四十五年前在花蓮,一群婦女每天在竹筒存五毛買菜錢救人的行動,在菜市場傳開,開啟慈濟慈善志業,從東臺灣發展到全球七十餘個國家地區。

所謂的「竹筒歲月」精神,就是帶動人人天天發好心、力行善,匯集愛的力量,對世間造成良善的影響,普天下苦難人也就有得救的機會。

不輕己能,不輕小善

一九六六年,臺灣人口一千兩百萬,貧民逾一百二十萬人;時年二十九歲的證嚴上人,在花蓮創立「克難慈濟功德會」,濟貧經費來自於增產代工及信徒幾角幾元的捐獻。

今年八十六歲的陳福才,提及那個年代臺灣經濟剛起步,以賣建築材料為業的他,一天所賺有限,還有六子嗷嗷待哺,「吃飽都有問題,還捐什麼錢?」社會普遍貧困,他頂多聽過「施棺」、「施粥」或寒冬年節的「發放」等施捨行為;至於當志工,「連想都沒想過。」

一九七三年,他跟太太加入慈濟功德會,忐忑地跟親友勸募,區區幾元的困窘感,他記憶猶新,「真難,比做生意還困難。」但慈濟委員努力以「能助人就是有福的人」,鼓勵民眾扭轉「我自己都欠人家幫助」的思考模式。

一九七九年,上人呼籲募款建院,慈濟會員不過三萬人,卻要建設一所造價數億的綜合醫院。那年加入慈濟的林月雲說,無論是一人每月二十元,或是每月闔家一百元,即使奔走收款很辛苦,她都是歡喜彎腰感恩。

當年,臺灣與美國斷交,民間有一股同舟共濟的奮發之氣;「家庭即工廠」等運動,帶來經濟成長的氣息;會眾捐款意願增加,愛心善念一點一丁被觸動、被啟發,然而距離建院預算仍有大幅差距。一九八一年,一位日本人捎來好消息,願意捐贈兩億美金建院!

但令志工訝異的是,上人竟然婉謝。建院經費要數億,眼前有臺幣八十億,等於是預算的好幾倍,怎麼會不收呢?

「慈濟是社會大眾點滴愛心所成就,不論大額捐款或小額捐款,我都銘感在心,因為我看重的不是金額大小,而是那分真誠的愛心。」

「信己無私,信人有愛。我沒有私心,只為愛人、助人而呼籲建院,相信必定能匯集人人的愛而成就這所醫院。既然是在臺灣蓋的醫院,就應由臺灣人來創造自己的奇蹟。所以我寧願十元、五十元地勸募,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投入一塊磚、一把沙。」

花蓮慈院一九八六年啟用,才短短四年,捐款會員人數就從十萬、二十萬、三十萬,驟增至一九九○年的一百萬人,讓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志業大步開展;原本人人自認不起眼的微薄己力,竟也匯聚成福澤眾生的大力量!

據統計,臺灣有超過八成人口有捐款或志工經驗;聯合勸募協會資料也顯示,每年募到總款項,有八成比例來自小額捐款,每筆平均約五、六百元。

在公部門從事社會福利服務直到退休的林淑文觀察,慈濟對臺灣的影響,「讓許多民眾將捐款當作吃飯一般,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模式;絕對是讓臺灣往上提升的一股重要力量。」

任職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處長、投身社會福利三十六年的翁慧圓表示,幾十年的募款經驗讓她感覺臺灣人民心底深處,深受仁義禮智、善念善行等儒家思想影響,「因此再窮的人,也願意捐一點東西出來。」

跟慈濟一樣,她也常看到做資源回收的歐巴桑,或是腳踩著拖鞋的市井小民走進家扶,掏出一張張油亮、污漬的零錢散鈔,指名要捐款幫助貧童。「從他們的穿著打扮,很難看出是求助者或捐款人。小額捐款的威力雖不如企業大筆捐款,但細水長流、力量無窮。」

而慈濟的「竹筒歲月」精神,期待引導富人不吝捐錢濟貧,也啟發貧人隨分隨力布施。對內,影響許多人「不輕己能」;向外,則強化人們積沙成塔、「小錢行大善」的助人觀。

在天災人禍頻仍、人心價值扭曲的此刻,上人更多次呼籲慈濟人再度回歸「竹筒歲月」,克勤、克儉、克難地日日力行善念,力挽狂瀾激湧出另一股「愛心奇蹟」。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
由 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經濟部全省工商登記(錢經理網路商城) 於 5/09/2011 07:54:00 下午 張貼在 錢經理網路商城(0982-694-2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錢經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