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人籟電子報】針對當前社會與文化的重要議題,提供行動面的報導與故事與多元媒介所延伸的精彩內容。 【櫻前線JAPANESE電子報】帶你認識日本文化,讓日語學習不再侷限於傳統教科書,更貼近生活。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2/02 第5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清淨璀璨東方明珠
證嚴上人專區 無盡藏/一念心,創造幸福平安
慈濟脈動 特別報導/香江夜美麗
焦點專欄 社論/法海無邊
清淨璀璨東方明珠
香港,亞洲金融中心,購物與美食的消費天堂,
「要快,要有效率,才叫做國際城市嘛!」香港人說,
當高效率、高壓力、高消耗成為社會形象,
要香港人彎下腰做資源回收,簡直是天方夜譚,
但有一群傻子,真正彎下腰去,
他們開始感動人、帶動人,也寫就香江天方夜譚……

無盡藏/一念心,創造幸福平安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高配
講於二○一二年一月五日至十七日

去除貪念,轉為助人善念,
累積善念,結出纍纍善果,
成就人間好事,也儲存未來福報。

新年頭、舊年尾,全球只要有華人的地方,處處洋溢過年喜氣。

今年,全球有三十八個國家地區慈濟人,就地啟動歲末祝福、冬令發放,致贈貧困家庭白米、油、糖、鹽等豐富過年物資,以及棉襖、衛生衣、毛毯、棉被等禦寒衣物。

志工敬老如敬親,準備熱騰騰的火鍋,讓老人家享受圍爐的溫馨;更把年少者當成子女呵護,致贈助學金讓他們安心向學。這分愛如冬陽,帶來溫暖。

慈濟援建的屏東新來義部落二期永久屋,於一月十五日舉行入住典禮,排灣族的鄉親個個盛裝出席,歡歡喜喜搬入新家;居民說,新家的柱子摸起來很安心、很安穩,風雨天不再提心吊膽。

隔天,高雄杉林大愛園區民族大愛小學,也舉行捐贈移交典禮。莫拉克風災後,入住園區的學童必須到外地寄讀,家長天天早起為孩子準備早餐、接送上下學。如今,孩子們在園區新學校就讀,家長安心之餘,也可以專心為生活打拚。村民們都說,這所小而美的學校,是慈濟送給他們的新年大禮。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看到照顧戶歡喜圍爐、受災民眾歡天喜地搬進大愛村、孩子們開心走進新學校……最歡喜的,就是曾經用心付出的每一位慈濟人。

慈濟人志為人間菩薩,付出無所求,看到他人有苦,就盡心力為他拔除苦痛;看到對方因此安心、快樂,就是最大的回饋。

人生苦難偏多,慈濟人視天下為一家親,克服萬難在全球各地送愛送暖;雖然天氣凍寒,但人人的心靈因愛而溫暖。

貧中付出,心已脫貧;
心靈富有,人生富有。

在臺灣,慈濟每月照顧、關懷的家庭,目前已近一萬六千戶;不只每月給予物資援助,且關懷他們的心靈。有些人過去怨天怨地、只期待別人來幫助,如今心念一轉,不只勤奮向上,更能手心向下助人。

新竹照顧戶柯家小姊弟,圍爐時帶來存了一整年的竹筒捐出。姊姊說:「以前不會關懷別人,現在心比較寬,不會埋怨,知道要用功讀書,做個能幫助別人的人。」雖然他們現在還需要幫助,但已經跟著慈濟師姑、師伯去當小志工助人。

竹筒中的一個個銅板,代表著孩子們一整年克制欲望、堅定助人的心意。不要輕視一點點微小的力量,貧中也可以為富,只要能付出,心已脫貧;心富有,將來的人生一定富有!

種下一粒種子,只要細心澆灌,就會長出整株稻穗,一生無量。人的心念也是如此,去除貪念,轉為助人善念;善念不斷累積,粒粒福種不斷成就人間好事,就是儲存福報。

一念心轉,善解歡喜,
「福」自然多一點。

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環境如何,重要的是心境的轉變。

二十六歲的福建泉州青年蘇寶軍,從小罹患小兒麻痹,雙手無法動彈;九年前一場意外,更造成全身癱瘓,生活無法自理。他與年邁的阿嬤相依為命,阿嬤也無力為他清潔,苦不堪言。

一年多前開始,慈濟人每星期來為他洗澡、陪他說話,並幫他組裝電腦,鼓勵他用網路收看大愛臺「靜思晨語」、「人間菩提」節目。他的心門慢慢打開,雖然手腳無法動彈,卻用舌尖頂住臉頰控制滑鼠、操作鍵盤,一字字寫出閱讀《靜思語》的心得,開導不少網友,甚至有國外網友到泉州看望他。讓原本感覺「活著比死還痛苦」的他,重新肯定生命價值——原來我也可以助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良能只要用對地方,人人都能成為他人的貴人。

一念心轉,沒有做不到的事,也沒有無法克服的困難。只要善解,時時「心想好意」,自然就會「口說好話」;「身行好事」,自然日日歡喜,「福」就會多一點。

人生方向正確,不論路有多遙遠,終有一天會達到目標。反之,心念偏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要走回頭就得花費一番功夫了。

時間飛逝,要時時反觀自省:日常舉手投足、起心動念,是否有過錯?是否發揮生命價值?有錯,要趕快懺悔改過,並且及時為人間造福。

新的一年,期待大愛清流如湧泉,引導人人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走出心靈困境;更能集中一念善、付出一分愛,讓苦難人安心、快樂,轉受苦的心情為付出的歡喜。

一念心轉,能創造天地的幸福平安。請大家多用心!

特別報導/香江夜美麗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夜幕低垂,香港維多利亞港霓虹璀璨,
把中環商業大廈妝點得七彩繽紛,香港之夜正要甦醒。
夜景、美食、購物……每年吸引四千萬人次旅客造訪,
「百萬夜景」是港人的驕傲,是繁華的象徵。

絢爛夜景令人流連忘返,卻有一小群人為這美麗付出。
在九龍塘慈濟會所內,志工下班後匆匆來此,進行垃圾變黃金的「點金術」工程。
汗水淋漓,人人卻洋溢純淨笑容,
猶如點點螢火蟲,靜靜守護香港之美。

登上九龍清水灣郊野公園,
三面環海、宜人景色,是港人接近大自然的好去處。
然,一丘之隔便是將軍澳垃圾堆填區,
陣陣酸腐氣味瀰漫山水之間,影響遊人雅興。

全港十三個堆填區已爆滿關閉,
僅存三個超大堆填區面臨相同命運,暴露環境問題已近臨界點。
慈濟志工以行動,在街頭巷尾發揮影響力,
期待讓香港,愈夜愈美麗。

街燈亮起,公車站列隊等車的人,頻頻低頭看著手錶;地鐵班次密集,也疲於應付大量湧入的下班人潮。今天是週五,黃慧蘭比平常更加快手腳結束工作,跳上人擠人的地鐵,往美孚新村而去。

香港地狹人稠,住宅紛紛朝上發展,一棟棟大樓高聳入雲,平均每棟有四、五十層高,大約住了兩、三百戶人家,是現代化的「直立式村莊」;當大樓密密麻麻的窗格紛紛點亮,黃慧蘭抵達了美孚新村,但並不是回家,而是來到高架橋底下的小型購物商圈。

香港的住家大小,以四人小家庭為例,平均約是十二到二十坪之間,與臺灣人熟悉的公寓或國宅相比並不寬敞,因此相鄰的幾棟大樓中間會規畫公園綠地及商店街等公共建設,以完整市民的生活需求。美孚社區的購物商圈便在高架橋下,居民在返家路上或晚餐後習慣來此採買;黃慧蘭穿過購物人潮,來到明亮的商場出入口外一片空地,這�是慈濟美孚夜間環保點。

幾位志工發送著環保宣傳單,大部分行人婉拒接受、匆匆走過,但仍有人好奇地停下腳步,聽聽何謂「環保回收」;而一旁的空地,五、六名志工坐在小板凳上,彎腰將報紙疊齊,或是去除寶特瓶外的透明包裝,也有居民帶著孩子加入,將鐵鋁罐的拉環分類出來、或摺疊著居民送來的舊衣。

下了工的清潔隊員徐少金,推著清潔車來到環保點,爽朗招呼說:「我也收了幾大袋的寶特瓶!」以前她認為只要將環境打掃乾淨、將垃圾送上垃圾車,就完成工作了;但當她發現這群住戶奉獻夜間休息時光,蹲坐在路邊整理著瓶罐紙張,十分震撼,「為環境付出,其實是大家的任務!」從此她在工作時總會留意將能夠回收的資源交給志工。

每週五晚間,當大量消費人潮湧入購物天堂各個商圈,這�正在進行垃圾變黃金的點金術工程。然而一年半前,這幅美好畫面,只是香港慈濟志工腦海中的想像。

高效率高消耗

「東方之珠」香港,面積約為臺北市四倍,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國際海港進出口量號稱世界第三。生活步調快速,國外旅客身在街道上也不由自主加快腳步;普遍以服務業為主的社會經濟,高效率等於服務好,也代表有錢可賺。

以垃圾處理來說,普遍依賴清潔公司,只要將家中垃圾打包成袋,放置家門外的走廊或是社區大型垃圾集中桶,便有清潔公司人員收取處理。「我們沒有分類的習慣,全部丟到垃圾桶。」土生土長的廖建威說,在大家的觀念�,垃圾處理這種事情總是有人幫你做得好好的。

「到市場買菜,店員主動幫你裝上塑膠袋,如果是較重的水果或冷凍食品還會套上兩個,動作之快,連制止他都來不及。」嫁來香港八年的臺灣媳婦劉靜樺,至今仍不太能適應當地頻繁耗用塑膠袋的習慣。

「要快,要有效率,才叫做國際城市嘛!」在地環保團體「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說,香港社會追求效率,使用一次性商品被定義成方便又乾淨的生活方式;「地球之友」一九八三年成立後,努力從政府責任、企業責任到公眾意識各方面來推展源頭減廢,但總是追趕不上如雪球滾動的消耗速度。

香港每日產生約一萬八千噸的都市垃圾,半數被送往堆填區掩埋,其中免洗餐具及飲料瓶罐約千餘公噸,大概可以裝滿八百多臺垃圾車。

來到慈善機構仁愛堂與政府合作經營的「環保園塑膠資源再生中心」,這�每天僅能回收七至八噸的塑膠製品,園區內還堆放著大量過期飲料宛如彩色山丘。

「我們曾經有十三個堆填區,卻陸續因為超載而關閉;後來興建三個號稱國際級超大堆填區,但如今一樣瀕臨爆滿邊緣。」朱漢強點出香港正面臨著不知垃圾該往何處去的迫切問題。

在環保團體的推動之下,香港政府自一九九八年在公共區域擺設「廢紙、塑膠、金屬」三色回收桶;雖然三色桶普及率高達八成,但民眾將資源投入回收桶的比例卻僅有百分之五十。

香港九成回收物出口大陸。紙類及鐵鋁因為價格很好,人人搶著要,但是寶特瓶、塑膠等製品因為價格低又占空間,乏人問津。「塑膠類價格最低,一公斤零點三元港幣……」廖建威說,連拾荒者也幾乎不撿寶特瓶,只能任其掩埋地底千年不化。

在香港光鮮亮麗的背後,垃圾問題像是一道傷口,正在隱隱作痛。

入夜後高架橋下見

來自臺灣的劉靜樺,嘗試在凡事求快的香港社會找出平衡的步調,但最難調適的就是垃圾問題,因為捨不得丟棄可回收的資源,只好想辦法處理:「我每次回臺灣,行李箱裝滿了玻璃瓶、電池等。」

因為先生工作關係,舉家從臺灣遷住香港的尤淑櫻,除了堅持要有陽臺可讓陽光曬乾衣物,對於垃圾處理她同樣堅持「臺灣模式」,細心分類後,從位於九龍的家中送到新界的慈濟大圍聯絡處環保教育站回收。

慈濟大圍環保站於二○○九年成立,讓志工在家整理的回收物有地方放置,但大家心中始終期待能像臺灣有許多社區環保站。那一年,廖建威與一群慈濟志工來到臺灣,想看看大愛臺�講的慈濟,是不是真的如此美善;參訪了板橋靜思堂,還體驗做環保。「環保站有時候會收到沒吃完的餐盒或者骯髒的垃圾,大家都好像聞不到臭一樣,一邊談笑、一邊分類。」

廖建威說,他馬上想起了香港,「香港人製造了好多垃圾,這些垃圾的背後就是人心的浪費!」廖建威反省,在香港過得像天堂,享福過了頭,浪費到像是在自造地獄。

「只有真正彎腰下去做,才會感動人、帶動人!」廖建威說,但是因為沒有經驗,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開始。

二○一○年三月,臺北慈濟志工許美雀受邀來港分享南港夜間環保點的經驗,志工驚呼這很適合香港,「因為都會區大多是上班族,如果推動夜間環保,志工跟居民下了班,就有時間可以參與。」

住在美孚新村九年的邱雅雯,經常與鄰里分享環保的重要,並向部分較熟的店家收集報紙、雜誌來回收;因此一聽到志工有意成立夜間環保點,馬上就想起自己社區或許是很好的開始。她提出以能夠遮風擋雨、公共照明完善,而且是民眾到商場必經之路的高架橋下為據點,很快獲得大家支持。

「憑著一股衝勁,我們提寫企畫書,向政府申請橋下三公尺乘以六公尺的場地。」廖建威說,一寄出場地申請,就幾乎每天每夜等待消息,這一盼就過了一個月,打電話詢問,「打了這一通,說要轉另一個部門,再打其他的,又說要轉那個部門。」

後來終於跟地政署的負責人接上線,但對方表示:「不明白你們要怎麼做環保?」廖建威仔細解釋社區環保的規畫,終於得到地政署口頭同意,但是,核准的不是理想中的三公尺乘以六公尺,而是三英呎乘以六英呎——僅相當於一張桌球桌的面積;而且條件是每三個月要重新申請一次。

「很多人擔憂,這麼小的地方,怎麼做環保呢?」但廖建威說,擔憂再多也沒有用,做就對了。志工們懷抱著夢想——這小小方寸之地,將是香港社區環保的起點;希望這三呎乘以六呎的空間,能夠成為碩大的環保福田。

定期開張信用保證

美孚夜間環保點正式開張前一週,慈濟志工走訪附近商家,希望老闆們能夠將過期報章雜誌或是用過的紙箱、寶特瓶空罐等資源留下,每週五志工會來收取;這是第一步,卻也是最需要勇氣的一步。

「你們為什麼要這些東西?」

「這紙箱不是那些年長拾荒者的生計嗎?」

「我的鋪頭這麼小,哪有空間存那些東西?」

面對一個又一個問題,志工們掩飾緊張,誠懇解釋:「我們求的不是錢,而是為了讓資源回收再利用。如果有爺爺、婆婆來拿紙箱,那麼就把他們不要的寶特瓶、塑膠袋交給我們好嗎?」一些店老闆答應志工會留下回收物,也再三叮囑志工一定要來收。

二○一○年五月二十一日環保點開張,大部分回收物都是志工自家帶來的;向行人介紹環保時,大家都以為是推銷人員,低頭快速走過。「我拿著寶特瓶說,請一起做環保;但是大家看我的眼神都像看個傻瓜!」廖建威自嘲地笑說。

但只要有人問:「你們在做什麼?」志工就會積極說明:「我們做回收,什麼都收!只要你將回收物整理乾淨。」而居民常是這樣的反應:「什麼!你要我把垃圾放在家�一星期?」「家�這麼小,堆著垃圾還得了!」

志工分享自己「清淨在源頭」的經驗,例如將報紙摺疊整齊,捆綁好後收放在沙發下;寶特瓶用清水沖洗後晾乾收納在冰箱上;含油塑膠餐盒用洗潔劑稍微清潔後,晾乾疊放整齊,這樣不占空間也不會孳生蚊蟲。

對外宣導的同時,志工也自我提醒:「如果我們邀請人家星期五帶著回收物來,但是我們卻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沒有如期開張的話,一定會讓信用大打折扣。」廖建威說,大家下定決心,不論颳風下雨,美孚夜間環保點一定準時開張。

「因為志工多半是上班族,那時候我為了避免環保點開天窗,便找了三對夫妻,組成策畫小組。」廖建威也是其中之一,加上已退休,便接手負責人的工作。

住得最近的邱雅雯則肩負起布點的任務,每週五與先生郭乃彰提早離開公司,回到家中將摺疊桌、塑膠籃、手套等器材推到高架橋底下布置妥當。

郭乃彰俐落地堆疊好物資,絲毫不需邱雅雯出手。「很感恩我先生,因為我最不會堆東西,而他總是可以疊得很整齊,又能把所有東西都放上去。」期間,還不時看見郭乃彰接電話處理繁忙的公務。

同樣的精神在每位志工身上都看得見。不論工作多忙,劉道一這天總是算準了下班時間,回到家換好衣服,和尤淑櫻一起到環保點;黃慧蘭則是因為公司比較遠,為省去繞路回家更衣的時間,乾脆就穿著慈濟制服去上班,下班直奔環保點。

「也許是每週都看到我們在做,居民不只拿回收物過來,漸漸地也留下參與分類。」志工的堅持換來居民的支持,每次都有二十多人來做環保,讓高架橋下充滿歡樂笑語。

從圍觀到親身投入

我們到訪的這一天,美孚夜間環保點來了位新朋友,湯小姐特別雇了小貨車,載來滿滿三大袋的寶特瓶。「每週五就會看到一群穿藍色衣服的人在高架橋下整理垃圾,後來知道是慈濟在回收寶特瓶,我非常高興!」

二十分鐘的路程不遠,卻花了湯小姐九十元港幣(約新臺幣三百六十元)的車資,可能把當天回收的寶特瓶賣掉都無法折抵,但她頻頻說很值得:「我看到你們還收光碟、電池甚至塑膠袋,雖然這些東西賣不了什麼錢,但進了堆填區卻會對環境帶來傷害;現在曉得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東西可以回收,我得快回家整理了!」

湯小姐說,知道該回收的東西卻被丟進垃圾桶,曾讓她十分苦惱;而今她很歡喜能夠跟志工學得環保知識,也會教導給晚輩從生活中做起。

環保點開張一年半、近百次的回收日,像湯小姐這樣因為看著志工實作而受到吸引、跟著投入的人不計其數,願意改變習慣,多幾個步驟來回收資源。

「現在只要看到回收物中有捲筒衛生紙軸,軸心塞著包裝衛生紙的塑膠袋,就會特別開心。」廖建威說,這個方法是他們在社區廣為宣傳的小動作,拆封衛生紙時順手將外包裝塞進紙軸中,等到衛生紙用完了,就可以連同紙軸交來回收。當志工看到這個「暗號」,心�就盈滿溫暖,因為表示又多一個人以行動支持環保。

仁愛堂環保園塑膠資源再生中心在二○一○年三月成立,慈濟志工幾乎同期開始推動寶特瓶回收。「慈濟送來的寶特瓶,乾淨到透著光,從貨車傾瀉而下就像瀑布一樣。」仁愛堂企業營運及發展總監黃樂珺說,從那細緻的回收品質上所展現的,便是慈濟人的感染力。

目前許多環保團體也從各方向極力推動資源回收,「地球之友」朱漢強認為,香港市民普遍了解環保的重要性與污染的嚴重度,但較缺乏真正行動的轉捩點,「在慈濟之前,沒有團體以這樣實作的方式,來傳達環保可以從自身做起。」

朱漢強說,慈濟志工親身做,讓民眾發現原來這不難、我也可以做得到,「慈濟志工把做環保變成一種信念,這是耕耘人心的一種心靈教育。」

美孚夜間環保點成立五百多個日子以來,慈濟志工不畏風吹日曬、不惜淋漓汗水;一個人的力量也許不大,但一個又一個的小小力量,匯聚起來也能發揮帶動的效應。之後,慈濟香港分會陸續於新界、港島、九龍成立十五個環保點,以街頭、地鐵站、市場甚至是營業前的燒烤場為據點,邀請社區居民落實環保。

二○一一年,香港政府注意到慈濟推廣回收塑膠類,成效頗佳,主動與慈濟合作,在九龍灣設立「九龍灣回收物料運轉中心」,以降低回收物運輸成本。慈濟志工往後除了有更大的空間存放回收物,更配合政府安排,以環保車走入社區、校園進行環保教育。

「得到政府的認可,是慈濟推廣社區環保的一大步。」慈濟志工環保幹事陳宜卓說,未來要更積極招募志工,一起來點亮香港的環保地圖。

社論/法海無邊
歲末回首,這一年的天災人禍,令人興起「苦海茫茫」之嘆。所幸在慈濟,從去年年初至今持續「入經藏」,帶給無數人「法海無邊」的依靠和希望。

我們聽到許多人真誠懺悔的心聲,遍及身、口、意業的種種覺悟,包括從三餐不可無大魚大肉到改為素食,證明人與人以法共修、勤以法水淨滌自心,便可映現本具的佛性。

慈濟改寫了「法會」的傳統定義,原來法會不是只誦經拜懺求消災,而要痛切自省。「法譬如水」經藏演繹,以深入淺出的現代偈文,結合歌曲、手語和肢體語言,制心一處,人人都是說法者。許多社區民眾也被接引前來參與,佛法普潤眾生因此也有了新的著力點。

這是「佛法興顯弘大乘」的新契機。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四十五年來,以「行經知路」教導志工走入人群修行,體悟「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真諦,將佛教慈悲精神,落實在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各項志業中。雖廣設菩薩道,但上人濟世的目標是回歸佛陀本懷,也就是「入經藏」突顯的「法入心,法入行」。

眾生根機不同、因緣不同,佛法入世需藉種種方便。如印順導師在《方便之道》一書中所指:「為了弘法利生,無論是攝引初學種植出世善根,或是適應當時、當地的一般根機,不能不善巧的施設方便。」然而,導師也強調:「佛法展開的修行方便,是重『信』的,淺近容易一些,也就能普及一些。『佛法如大海,漸入漸深』,所以由淺而深、由易入難。」

法海深廣,需信、願、行三者具足方有體會,每一個體會雖只是滄海一粟,但持續的聞思修,便能累積道業,啖得箇中法味而得法喜,對周圍的人也能如漣漪般形成善的影響,帶給他們祥和的精神能量。

許多慈濟志工所以能突破語言溝通的困難,在海外被接納信任,無不是出於以佛法為指引,以耐心毅力真誠關懷膚慰。寫就的「慈濟大藏經」,亦如法海般壯闊,在此歲末天寒之際,也為許多暗角的弱勢者,帶來食物和物資援助的溫暖。

法海無邊,菩薩無量,慈濟的法船廣行,這是我們在舊曆春節伊始的深摰祈願和祝福。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42期

派對瘦身窈窕功略
Party 結束後變胖,想要快速瘦身,建議用減少餐次的方法回復體重,一天少吃一餐,大約能減少六百卡熱量;如果妳的進食時間很規律,可選擇不吃午餐,或只吃蔬果。

NICONICO動畫:日本的蘋果
日本影片分享網站NICONICO動畫透過與電視、雜誌等媒體的合作,逐漸受到大眾的關注。其領導者相信只要有「視野」和「信心」就能實現目標,這種精神堪稱日本式的「蘋果」公司。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
由 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經濟部全省工商登記(錢經理網路商城) 於 2/01/2012 10:16:00 上午 張貼在 錢經理網路商城(0982-694-2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錢經理 的頭像
    錢經理

    工商名錄/經濟部工商名錄/工商名冊/電話名單-錢經理創意行銷: 0800-781-688 錢經理網路商城 0989-566-259

    錢經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