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香港維多利亞港霓虹璀璨,
把中環商業大廈妝點得七彩繽紛,香港之夜正要甦醒。
夜景、美食、購物……每年吸引四千萬人次旅客造訪,
「百萬夜景」是港人的驕傲,是繁華的象徵。
絢爛夜景令人流連忘返,卻有一小群人為這美麗付出。
在九龍塘慈濟會所內,志工下班後匆匆來此,進行垃圾變黃金的「點金術」工程。
汗水淋漓,人人卻洋溢純淨笑容,
猶如點點螢火蟲,靜靜守護香港之美。
登上九龍清水灣郊野公園,
三面環海、宜人景色,是港人接近大自然的好去處。
然,一丘之隔便是將軍澳垃圾堆填區,
陣陣酸腐氣味瀰漫山水之間,影響遊人雅興。
全港十三個堆填區已爆滿關閉,
僅存三個超大堆填區面臨相同命運,暴露環境問題已近臨界點。
慈濟志工以行動,在街頭巷尾發揮影響力,
期待讓香港,愈夜愈美麗。
街燈亮起,公車站列隊等車的人,頻頻低頭看著手錶;地鐵班次密集,也疲於應付大量湧入的下班人潮。今天是週五,黃慧蘭比平常更加快手腳結束工作,跳上人擠人的地鐵,往美孚新村而去。
香港地狹人稠,住宅紛紛朝上發展,一棟棟大樓高聳入雲,平均每棟有四、五十層高,大約住了兩、三百戶人家,是現代化的「直立式村莊」;當大樓密密麻麻的窗格紛紛點亮,黃慧蘭抵達了美孚新村,但並不是回家,而是來到高架橋底下的小型購物商圈。
香港的住家大小,以四人小家庭為例,平均約是十二到二十坪之間,與臺灣人熟悉的公寓或國宅相比並不寬敞,因此相鄰的幾棟大樓中間會規畫公園綠地及商店街等公共建設,以完整市民的生活需求。美孚社區的購物商圈便在高架橋下,居民在返家路上或晚餐後習慣來此採買;黃慧蘭穿過購物人潮,來到明亮的商場出入口外一片空地,這�是慈濟美孚夜間環保點。
幾位志工發送著環保宣傳單,大部分行人婉拒接受、匆匆走過,但仍有人好奇地停下腳步,聽聽何謂「環保回收」;而一旁的空地,五、六名志工坐在小板凳上,彎腰將報紙疊齊,或是去除寶特瓶外的透明包裝,也有居民帶著孩子加入,將鐵鋁罐的拉環分類出來、或摺疊著居民送來的舊衣。
下了工的清潔隊員徐少金,推著清潔車來到環保點,爽朗招呼說:「我也收了幾大袋的寶特瓶!」以前她認為只要將環境打掃乾淨、將垃圾送上垃圾車,就完成工作了;但當她發現這群住戶奉獻夜間休息時光,蹲坐在路邊整理著瓶罐紙張,十分震撼,「為環境付出,其實是大家的任務!」從此她在工作時總會留意將能夠回收的資源交給志工。
每週五晚間,當大量消費人潮湧入購物天堂各個商圈,這�正在進行垃圾變黃金的點金術工程。然而一年半前,這幅美好畫面,只是香港慈濟志工腦海中的想像。
高效率高消耗
「東方之珠」香港,面積約為臺北市四倍,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國際海港進出口量號稱世界第三。生活步調快速,國外旅客身在街道上也不由自主加快腳步;普遍以服務業為主的社會經濟,高效率等於服務好,也代表有錢可賺。
以垃圾處理來說,普遍依賴清潔公司,只要將家中垃圾打包成袋,放置家門外的走廊或是社區大型垃圾集中桶,便有清潔公司人員收取處理。「我們沒有分類的習慣,全部丟到垃圾桶。」土生土長的廖建威說,在大家的觀念�,垃圾處理這種事情總是有人幫你做得好好的。
「到市場買菜,店員主動幫你裝上塑膠袋,如果是較重的水果或冷凍食品還會套上兩個,動作之快,連制止他都來不及。」嫁來香港八年的臺灣媳婦劉靜樺,至今仍不太能適應當地頻繁耗用塑膠袋的習慣。
「要快,要有效率,才叫做國際城市嘛!」在地環保團體「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朱漢強說,香港社會追求效率,使用一次性商品被定義成方便又乾淨的生活方式;「地球之友」一九八三年成立後,努力從政府責任、企業責任到公眾意識各方面來推展源頭減廢,但總是追趕不上如雪球滾動的消耗速度。
香港每日產生約一萬八千噸的都市垃圾,半數被送往堆填區掩埋,其中免洗餐具及飲料瓶罐約千餘公噸,大概可以裝滿八百多臺垃圾車。
來到慈善機構仁愛堂與政府合作經營的「環保園塑膠資源再生中心」,這�每天僅能回收七至八噸的塑膠製品,園區內還堆放著大量過期飲料宛如彩色山丘。
「我們曾經有十三個堆填區,卻陸續因為超載而關閉;後來興建三個號稱國際級超大堆填區,但如今一樣瀕臨爆滿邊緣。」朱漢強點出香港正面臨著不知垃圾該往何處去的迫切問題。
在環保團體的推動之下,香港政府自一九九八年在公共區域擺設「廢紙、塑膠、金屬」三色回收桶;雖然三色桶普及率高達八成,但民眾將資源投入回收桶的比例卻僅有百分之五十。
香港九成回收物出口大陸。紙類及鐵鋁因為價格很好,人人搶著要,但是寶特瓶、塑膠等製品因為價格低又占空間,乏人問津。「塑膠類價格最低,一公斤零點三元港幣……」廖建威說,連拾荒者也幾乎不撿寶特瓶,只能任其掩埋地底千年不化。
在香港光鮮亮麗的背後,垃圾問題像是一道傷口,正在隱隱作痛。
入夜後高架橋下見
來自臺灣的劉靜樺,嘗試在凡事求快的香港社會找出平衡的步調,但最難調適的就是垃圾問題,因為捨不得丟棄可回收的資源,只好想辦法處理:「我每次回臺灣,行李箱裝滿了玻璃瓶、電池等。」
因為先生工作關係,舉家從臺灣遷住香港的尤淑櫻,除了堅持要有陽臺可讓陽光曬乾衣物,對於垃圾處理她同樣堅持「臺灣模式」,細心分類後,從位於九龍的家中送到新界的慈濟大圍聯絡處環保教育站回收。
慈濟大圍環保站於二○○九年成立,讓志工在家整理的回收物有地方放置,但大家心中始終期待能像臺灣有許多社區環保站。那一年,廖建威與一群慈濟志工來到臺灣,想看看大愛臺�講的慈濟,是不是真的如此美善;參訪了板橋靜思堂,還體驗做環保。「環保站有時候會收到沒吃完的餐盒或者骯髒的垃圾,大家都好像聞不到臭一樣,一邊談笑、一邊分類。」
廖建威說,他馬上想起了香港,「香港人製造了好多垃圾,這些垃圾的背後就是人心的浪費!」廖建威反省,在香港過得像天堂,享福過了頭,浪費到像是在自造地獄。
「只有真正彎腰下去做,才會感動人、帶動人!」廖建威說,但是因為沒有經驗,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開始。
二○一○年三月,臺北慈濟志工許美雀受邀來港分享南港夜間環保點的經驗,志工驚呼這很適合香港,「因為都會區大多是上班族,如果推動夜間環保,志工跟居民下了班,就有時間可以參與。」
住在美孚新村九年的邱雅雯,經常與鄰里分享環保的重要,並向部分較熟的店家收集報紙、雜誌來回收;因此一聽到志工有意成立夜間環保點,馬上就想起自己社區或許是很好的開始。她提出以能夠遮風擋雨、公共照明完善,而且是民眾到商場必經之路的高架橋下為據點,很快獲得大家支持。
「憑著一股衝勁,我們提寫企畫書,向政府申請橋下三公尺乘以六公尺的場地。」廖建威說,一寄出場地申請,就幾乎每天每夜等待消息,這一盼就過了一個月,打電話詢問,「打了這一通,說要轉另一個部門,再打其他的,又說要轉那個部門。」
後來終於跟地政署的負責人接上線,但對方表示:「不明白你們要怎麼做環保?」廖建威仔細解釋社區環保的規畫,終於得到地政署口頭同意,但是,核准的不是理想中的三公尺乘以六公尺,而是三英呎乘以六英呎——僅相當於一張桌球桌的面積;而且條件是每三個月要重新申請一次。
「很多人擔憂,這麼小的地方,怎麼做環保呢?」但廖建威說,擔憂再多也沒有用,做就對了。志工們懷抱著夢想——這小小方寸之地,將是香港社區環保的起點;希望這三呎乘以六呎的空間,能夠成為碩大的環保福田。
定期開張信用保證
美孚夜間環保點正式開張前一週,慈濟志工走訪附近商家,希望老闆們能夠將過期報章雜誌或是用過的紙箱、寶特瓶空罐等資源留下,每週五志工會來收取;這是第一步,卻也是最需要勇氣的一步。
「你們為什麼要這些東西?」
「這紙箱不是那些年長拾荒者的生計嗎?」
「我的鋪頭這麼小,哪有空間存那些東西?」
面對一個又一個問題,志工們掩飾緊張,誠懇解釋:「我們求的不是錢,而是為了讓資源回收再利用。如果有爺爺、婆婆來拿紙箱,那麼就把他們不要的寶特瓶、塑膠袋交給我們好嗎?」一些店老闆答應志工會留下回收物,也再三叮囑志工一定要來收。
二○一○年五月二十一日環保點開張,大部分回收物都是志工自家帶來的;向行人介紹環保時,大家都以為是推銷人員,低頭快速走過。「我拿著寶特瓶說,請一起做環保;但是大家看我的眼神都像看個傻瓜!」廖建威自嘲地笑說。
但只要有人問:「你們在做什麼?」志工就會積極說明:「我們做回收,什麼都收!只要你將回收物整理乾淨。」而居民常是這樣的反應:「什麼!你要我把垃圾放在家�一星期?」「家�這麼小,堆著垃圾還得了!」
志工分享自己「清淨在源頭」的經驗,例如將報紙摺疊整齊,捆綁好後收放在沙發下;寶特瓶用清水沖洗後晾乾收納在冰箱上;含油塑膠餐盒用洗潔劑稍微清潔後,晾乾疊放整齊,這樣不占空間也不會孳生蚊蟲。
對外宣導的同時,志工也自我提醒:「如果我們邀請人家星期五帶著回收物來,但是我們卻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沒有如期開張的話,一定會讓信用大打折扣。」廖建威說,大家下定決心,不論颳風下雨,美孚夜間環保點一定準時開張。
「因為志工多半是上班族,那時候我為了避免環保點開天窗,便找了三對夫妻,組成策畫小組。」廖建威也是其中之一,加上已退休,便接手負責人的工作。
住得最近的邱雅雯則肩負起布點的任務,每週五與先生郭乃彰提早離開公司,回到家中將摺疊桌、塑膠籃、手套等器材推到高架橋底下布置妥當。
郭乃彰俐落地堆疊好物資,絲毫不需邱雅雯出手。「很感恩我先生,因為我最不會堆東西,而他總是可以疊得很整齊,又能把所有東西都放上去。」期間,還不時看見郭乃彰接電話處理繁忙的公務。
同樣的精神在每位志工身上都看得見。不論工作多忙,劉道一這天總是算準了下班時間,回到家換好衣服,和尤淑櫻一起到環保點;黃慧蘭則是因為公司比較遠,為省去繞路回家更衣的時間,乾脆就穿著慈濟制服去上班,下班直奔環保點。
「也許是每週都看到我們在做,居民不只拿回收物過來,漸漸地也留下參與分類。」志工的堅持換來居民的支持,每次都有二十多人來做環保,讓高架橋下充滿歡樂笑語。
從圍觀到親身投入
我們到訪的這一天,美孚夜間環保點來了位新朋友,湯小姐特別雇了小貨車,載來滿滿三大袋的寶特瓶。「每週五就會看到一群穿藍色衣服的人在高架橋下整理垃圾,後來知道是慈濟在回收寶特瓶,我非常高興!」
二十分鐘的路程不遠,卻花了湯小姐九十元港幣(約新臺幣三百六十元)的車資,可能把當天回收的寶特瓶賣掉都無法折抵,但她頻頻說很值得:「我看到你們還收光碟、電池甚至塑膠袋,雖然這些東西賣不了什麼錢,但進了堆填區卻會對環境帶來傷害;現在曉得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東西可以回收,我得快回家整理了!」
湯小姐說,知道該回收的東西卻被丟進垃圾桶,曾讓她十分苦惱;而今她很歡喜能夠跟志工學得環保知識,也會教導給晚輩從生活中做起。
環保點開張一年半、近百次的回收日,像湯小姐這樣因為看著志工實作而受到吸引、跟著投入的人不計其數,願意改變習慣,多幾個步驟來回收資源。
「現在只要看到回收物中有捲筒衛生紙軸,軸心塞著包裝衛生紙的塑膠袋,就會特別開心。」廖建威說,這個方法是他們在社區廣為宣傳的小動作,拆封衛生紙時順手將外包裝塞進紙軸中,等到衛生紙用完了,就可以連同紙軸交來回收。當志工看到這個「暗號」,心�就盈滿溫暖,因為表示又多一個人以行動支持環保。
仁愛堂環保園塑膠資源再生中心在二○一○年三月成立,慈濟志工幾乎同期開始推動寶特瓶回收。「慈濟送來的寶特瓶,乾淨到透著光,從貨車傾瀉而下就像瀑布一樣。」仁愛堂企業營運及發展總監黃樂珺說,從那細緻的回收品質上所展現的,便是慈濟人的感染力。
目前許多環保團體也從各方向極力推動資源回收,「地球之友」朱漢強認為,香港市民普遍了解環保的重要性與污染的嚴重度,但較缺乏真正行動的轉捩點,「在慈濟之前,沒有團體以這樣實作的方式,來傳達環保可以從自身做起。」
朱漢強說,慈濟志工親身做,讓民眾發現原來這不難、我也可以做得到,「慈濟志工把做環保變成一種信念,這是耕耘人心的一種心靈教育。」
●
美孚夜間環保點成立五百多個日子以來,慈濟志工不畏風吹日曬、不惜淋漓汗水;一個人的力量也許不大,但一個又一個的小小力量,匯聚起來也能發揮帶動的效應。之後,慈濟香港分會陸續於新界、港島、九龍成立十五個環保點,以街頭、地鐵站、市場甚至是營業前的燒烤場為據點,邀請社區居民落實環保。
二○一一年,香港政府注意到慈濟推廣回收塑膠類,成效頗佳,主動與慈濟合作,在九龍灣設立「九龍灣回收物料運轉中心」,以降低回收物運輸成本。慈濟志工往後除了有更大的空間存放回收物,更配合政府安排,以環保車走入社區、校園進行環保教育。
「得到政府的認可,是慈濟推廣社區環保的一大步。」慈濟志工環保幹事陳宜卓說,未來要更積極招募志工,一起來點亮香港的環保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