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硬要說我與其他人有什麼差別,可能只是我每天起床後,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華倫.巴菲特
有「奧瑪哈先知」之稱的投資大師巴菲特,11歲就在父親的證券經紀商工作,很早就意識到自己對投資的天賦與興趣,求學、出社會都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像巴菲特一樣幸運,在很小的時候就目標明確,路線清晰,許多人必須經歷無數的摸索碰撞,才恍然大悟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問題是,當這個「真愛」出現時,你是否有勇氣全力去追逐?
一張廣告,聽見天命召喚─ESPN棒球球評 曾文誠
28歲那年的公司大掃除,改變了這個男人的一生。
ESPN知名棒球球評,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體育新聞社負責人的曾文誠,第一份工作是跟體育八竿子扯不上邊的貿易公司職員。他不諱言,畢業後出來找工作,完全是亂槍打鳥,因緣際會進了一家貿易公司,負責報關、押匯等事務。公司的創辦人是東吳校友,經營得有聲有色,對這學弟也照顧有加,曾文誠剛進去起薪就有1萬6千元,而且每年都有國外員工旅遊,以民國70年的情形來看,薪資福利相當好。
曾文誠對這個工作,雖沒有多大熱情,但也並不討厭,在那個年代,不少人的工作觀是「從一而終」的,他原本也以為只要公司不倒,自己會終老於此。
喚醒年少的全部記憶
直到那一天,公司大掃除,收拾時不經意發現沙發旁有一張報紙,隨手拿起來一翻,看到求才欄有一則《職棒雜誌》的徵人啟事,當下心頭狂跳不止。
棒球,可是曾文誠年少記憶的全部啊!多年來他對棒球的熱愛從未稍減,「很難形容當時的感覺,彷彿心裡被什麼東西被打到了。」他表示,自己從來就不是個衝動型的人,但當下卻強烈覺得自己必須回應這個召喚……
隔天,他就遞了辭呈,甚至沒有跟母親商量一聲,這對單親家庭長大、凡事順從母親的他來說,是極為反常的事。連他自己都很難說清楚,驅策他的那股動力到底是什麼。當時他在貿易公司的薪水已經漲到3萬6千元,遠比小雜誌社好得多;論發展前景,公司正緊鑼密鼓準備赴大陸發展,不愁沒有舞台,反觀職棒聯盟當時才正在籌備,前途未卜,沒有人知道這家雜誌社命運會如何。
待他不薄的學長收到辭呈,失望地把曾文誠臭罵了一頓。「我很對不起學長,但是我覺得,如果沒有去做這件事,我會後悔一輩子。」
3年計畫 晉身棒球達人
28歲才轉換到一個跟過去毫不相干的領域,曾文誠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戰。他訂下了一個「3年計畫」:要求自己第一年要全面吸收任何與棒球有關的專業知識;第二年要讓自己的文筆練達出眾;至於第三年,他盼望大家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會想到棒球。
他勤快跑線,跟著球隊南征北討,有任何不懂的地方,一定追著球員、教練問到底,只要球隊同意,他就跟球員一起搭巴士、下榻同一飯店,白天採訪球賽,晚上則跟球員泡在一起喝茶釣蝦,透過近身採訪,不但摸清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棒球「眉角」,對球員的故事也如數家珍,有助於寫出生動的報導。
他的稿子,跟一般體育記者寫的,就是與眾不同。有一次,要寫一篇關於「第一棒」的報導,他還跑圖書館翻書,借引《三國演義》的橋段,好鋪陳出第一棒的氣勢。其實中文系畢業的他,寫作本來就有一定底子,只是他深信,必須要有斐然文采,才能寫出精彩不凡的棒球故事,為了磨練文筆,他除了寫份內的稿子以外,還強迫自己用許多筆名在各報副刊大量投稿,以嘗試各種主題的深度寫作。
因為奔波忙碌,連好好吃頓飯的時間都沒有,經常以便當打發過餐,「最後,光是看到便當的方盒子就膩得想吐。」每天累得像條狗,月薪只有1萬8千元,僅有從前貿易公司的一半,曾文誠卻甘之如飴,「非常辛苦,也非常快樂,我想我進棺材的前一刻,還會憶起這些片段。」
棒球,成為他的名字
而他的名字,果然與棒球緊密相連。1991年,職棒聯盟有意把比賽實況製成錄影帶,放在錄影帶店出租,需要一位口條清楚又精通棒球的播報員,聯盟第一個就想到曾文誠。
他今天的權威地位,都是靠著一點一滴的努力累積起來的。當時台灣很少球評,無人可師法,他去找了許多國外職棒的錄影帶,下苦功觀摩人家是怎麼播報、怎麼分析戰術的。第四台崛起後,電視開始轉播棒球,隨著棒球熱的加溫,曾文誠的權威球評地位也愈發深植人心。
聲名大噪的他,為了精益求精,還去就讀台北體院的運動科學研究所,「球場上的學問,是永遠也學不完的。」
若他當初留在貿易公司,今天或許是個收入不錯的經理,「但可能每次看轉播棒球賽事時,心中都會有一聲嘆息吧!」
徒有興趣不足以成事
雖然堪稱是勇敢尋夢成功的典範人物,但他卻不鼓勵年輕人只憑「喜歡」就貿然投入某個行業。他現同時也在文大兼課,不少學生都以「有興趣」為由,想要效法他當體育記者,曾文誠卻澆了他們冷水,「光是喜歡或嗜好,是不足以成事的。」一旦興趣變成工作時,很容易就把「喜歡」消磨殆盡,「如果你想清楚了,願意『恆久』為這件事付代價而心中無憾,那麼,就勇敢去追求吧!」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2月號(430期)Career職場情報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