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醫海,中西醫各有所長,
傳統中醫有宏觀特質,現代西醫有微觀專業,中西醫聯手,能為病患做得更多。
臺中慈濟醫院「中西醫臨床整合研究中心」,結合老祖宗智慧與現代醫療科技,治療癌症、腦傷、中風等重症,相輔相成,為病患創造療癒新契機。
起源於不同的文化底蘊,中西醫各自發展出迥異的醫學樣貌。
中醫以老祖宗流傳千年的智慧經典為依歸,在乎人體的精、氣、神,關注經絡臟腑、陰陽五行;西醫注重人體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依據身體部位設立專科,輔以精密的科學儀器,對症治療。
臺中慈濟醫院今年七月成立「中西醫臨床整合研究中心」,根據中醫部十三位中醫師的專長領域,主動與神經外科、血液腫瘤科、胸腔科等相關西醫科別合作,治療病症有二十餘種,從大腸直腸癌、乳癌、肺癌等癌症種類到過敏、免疫、風濕及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等疾病,橫跨內外科,進行會診治療和研究。
臺中慈濟醫院副院長、中醫部醫師王人澍說,「心包太虛」是上人對中西醫整合的慈示,「言簡意賅的這句話,就是我們臺中慈院要前進的方向。」
西醫救命,中醫接棒
四十多歲的阿豐今年一月因為劇烈頭痛,緊急送到臺中慈濟醫院,發現是相當致命的顱內動脈瘤爆裂,引發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經過神經外科醫師手術急救後,生命狀況趨於穩定,卻有成為植物人的危機。術後十天,西醫便照會中醫進行治療,期待為阿豐帶來一線希望。
接到這樣的重症患者,中醫部主治醫師黃仲諄說:「動脈瘤爆裂的案例很危險:三個病患當中,通常一個死亡、一個臥床,只有一人有機會起來行走。」阿豐幸運地及時接受中西醫共同治療,狀況持續而穩定的進步,並積極接受復健,現在可以使用助行器行走數十公尺。
一般人認為中醫藥方溫和,效果難立見。黃仲諄認為這個觀念是誤解,他以擅長的腦傷、腦中風治療為例解釋:「頭部外傷七天內、中風三到五天會診中醫,開始服用水煎藥,對患者的恢復會有顯著幫助。」愈來愈多重症病患恢復,更加證明黃金期內中西醫治療的重要性。
黃仲諄說,中醫將人體區分成上、中、下三焦,中焦是氣化功能的樞紐,中重症患者中焦氣化功能受阻,會影響身體代謝和運作,進而產生痰、濕、瘀的病理現象,阻礙身體自行修復能力。「急性治療期,中藥著重提升患者中焦氣化的功能,理氣化痰、暢通腑氣;並使用醒腦開竅的冰片、菖蒲,改善腦內的水腫、瘀血和發炎。」黃仲諄強調這些治療在一個月內進行最佳,「時間延宕,中重度患者很難回到生活自理的程度。」
及早介入,加速復原
像阿豐這樣經中醫治療加速復原的例子,黃仲諄見證不少。
每星期一、三、五早上,是黃仲諄到病房和復健中心巡房的時間。翻閱著手上印滿病患姓名和資料的A4紙張,他一邊畫記、一邊前往復健中心尋找正在復健的患者,關心他們復原的狀態。
「小傑的狀況非常好。」黃仲諄看著一位移動雙腿緩緩前行的高中生說:「神外醫師評估要半年才能正常行走,現在不到兩個月他已經在練習走路。」小傑今年二十歲,七月下旬因車禍造成頭部損傷,影響肢體活動及記憶能力,住院的第一個月意識恍惚,僅能片段記憶;透過服用中藥活絡腦細胞,逐步地恢復。
他進加護病房三天就接受中醫會診,黃仲諄說:「因為會診中醫的時間早,加上年紀輕,所以自體修復能力更快。接下來就要出院回學校上課,我覺得沒有問題。」
小傑表示,目前只剩複視和平衡問題比較困擾他,黃仲諄聽到後,舉起手作勢扎向他的眼睛:「要不要試試針灸?」小傑往後退揮手拒絕,後來知道不是用針扎眼球而是扎眼睛周圍的穴道,才鬆了一口氣。儘管害怕針灸,他仍鼓起勇氣接受治療,「我覺得中醫讓我復原得很快,我願意試試看。」
「今天還好嗎?」、「有沒有精神?」黃仲諄巡房時,聲音爽朗態度親切,細細詢問病患的主觀感受,觀察臉部氣色、四肢靈活度後,不厭其煩追問:「最近排便正常嗎?胃口怎麼樣?有沒有哪�不舒服?」再順勢牽起病患的手把脈;一邊和他們聊天,一邊做筆記,「閒聊的過程,其實就是中醫所謂的望、聞、問、切,可以蒐集很多資訊,幫助判斷用藥方向。」
對痛的反應,也是黃仲諄觀察患者復原狀態的指標之一,朝病患臉部做勢揮拳、按壓人中穴道、針灸時在穴位上「捻針」等等,「針灸時,如果病患會閃、會縮,就知道他很自然的在害怕,對痛有感覺。」
看到親人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進而下床做復健練習,每一次都有嶄新的進步,家屬的心情相當振奮。與黃仲諄合作的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醫師說:「中醫介入縮短復健時程,這部分成效我相當肯定。」
磨合經驗,打造金鑰
年過七旬的王先生在妻子陪同下,走入黃仲諄的診間。「醫師好。」王先生一看見黃仲諄便大聲問早,氣色佳精神好,話匣子一開便手舞足蹈說個不停。很難想像一年前他從水塔上摔落,造成兩側腦顳葉出血。
意外發生後,神經外科江俊廷醫師評估出血量不大,「貿然動刀可能引發更大面積出血,破壞功能還在的腦細胞;所以採用降腦壓藥物、靜脈灌注進行治療。」雖然王先生病況逐漸穩定,但也產生失語的後遺症。
「王伯伯認得身邊的親人,卻叫不出他們的名字。」黃仲諄說起一年前的狀況:「他會用媽媽、阿嬤這類女性身分,去稱呼自己的太太。用詞不精準,說話邏輯也不清楚。」
王先生住院三天即會診中醫,黃仲諄以煎藥治療,修復王先生的腦損傷組織;出院後,定期回診進行針灸和語言復健,這一年來進步幅度很大。
江俊廷想起幾天前王先生回診時「語出驚人」的反應,開心笑說:「王伯伯回診時順道要做殘障鑑定,他一進來就說:『歹勢,我又有事情要來麻煩你了。』我嚇了一跳,他恢復得很好,表達得非常清楚,這樣還算殘障嗎?」
現在,王先生能以完整的句子說話,也會指著身邊的妻子說:「這是我太太。」進步之快讓人驚喜,關鍵還是中西醫接棒得當,各施所長。
對於頭部外傷和腦中風的醫治心得,黃仲諄有一段傳神的形容:「我知道有一把鑰匙可以開啟頭部外傷和腦中風這扇大門,但我的鑰匙可能還不夠細緻,開門的過程有點澀、有點卡,但終究已經打開了。」
他說,假設全臺灣每年有一萬個腦傷或中風的患者原本須臥床或坐輪椅,能夠因為這把鑰匙的複製及時接受治療,可以起身自理生活不需他人照顧,那將會造福相當多的家庭。「這要中西醫聯手才能創造,鑰匙也能經由不斷磨合和經驗相傳,愈來愈細緻,開門就會更加順暢。」
彼此轉介,各施所長
今年逝世的宗教家單國璽,二○○六年罹患肺腺癌,除了口服標靶治療的藥物,也尋求中醫提升免疫力、改善體質。他讚許西醫治療加上中醫調養幫助他積極抗癌。
臺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建仲表示:「中醫支援的範圍很廣,加護病房患者脫離呼吸器、癌症病患放化療副作用的緩解,中醫的幫助都很大。」門診中,中西醫也會彼此轉介病患,例如:患者接受西醫治療效果出現停滯,醫師會建議同時接受中醫治療;中醫師也會因應病患的狀況,轉介接受西醫診治。
陳建仲說:「患者的健康檢查報告,一定會作為中醫診斷的參考,其他則視病患的症狀建議做相關檢查。」而中醫師診察時的警覺,也讓不少病患及時接受適切的治療。陳建仲說:「一位病患有糖尿病史,血糖四百多,泌尿道感染,白血球指數偏高,我擔心他酮酸中毒,直接幫他轉診新陳代謝科,結果他一到門診就緊急住院。」
黃仲諄也遇過類似例子:「有一位正在接受化療的乳癌患者咳嗽很久,剛開始像感冒,吃藥一個多月都沒起色,我建議她去胸腔科檢查,照X光才發現是癌細胞轉移。」
隨著科技的腳步與時俱進,中醫不單單以「望聞問切」、「辯證論治」看病,適時結合精密的醫學儀器做檢驗,更能佐證中醫判斷、準確下藥。黃仲諄說:「從病患敘述和身體的病徵去做推斷,其實可以看出八成以上的病因,但仍會建議病患做相關檢查,除了驗證自己的推斷,也讓患者更明瞭身體狀況。」
●
楊定一博士在《真原醫》一書中,闡述古老的醫學智慧與現代化的奈米科學:「當西醫發展到愈微細的範疇,愈會認同中醫整體療法的觀念是正確的。而中醫也會同意,現代科學與先進科技,可以幫忙解決健康問題。」
儘管中西醫的哲學與理論背景不同,王人澍說:「中醫與西醫不再是平行線,兩者其實可以銜接。」王人澍兼備中西醫執照,一九九三年與幾位中醫師成立「中西整合醫學會」,希望融會中西醫所長,造福病患;今年又積極在臺中慈院推動「中西醫臨床整合研究中心」,同時落實會診與研究發表,期待奠定中西醫的合作模式。
研究方面,王人澍表示中醫形而上的理論過去不易落實成論文,未來希望以會診的案例為對象,運用西方醫學的研究方式,發表論文至國際期刊,增加中醫在國際的能見度。
今夏,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首屆招生,一千六百多人報考,錄取四十五位,「中西醫整合」正是課程特色,並將結合慈濟醫療體系師資、傳承中醫診療經驗──大林慈院癌症會診個案數量在全臺六家慈院名列前茅;花蓮慈院以針傷科、泌尿道感染的會診治療見長;臺中慈院在中草藥研究專精;臺北慈院婦科專業、門診量大。
王人澍說:「西醫的微觀診斷有它的專業,可以作為中醫宏觀診斷的依據;這並沒有違背中醫的傳統,反而是借重科技,讓中醫的智慧能持續傳承與發揚得更好。」中西醫整合是必然的趨勢,唯有拋開門戶之見,聯手創造醫療新契機,才能為病患謀取更大福祉。